乐读窝

鼎明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鼎明

第二百章 远窜

书籍名:《鼎明》    作者:戍边铭东

        官军来的如此之快,委实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两家刚刚罢兵不足一个时辰,距离常用的午夜时分劫营为时还早的很。
        但官军就是这个时候全线出击,而且更丧气的是,几乎所有流寇的大头目都不在各自营中,因为他们在中军大帐里开会。
        这种要命的时刻,白日被压制的流寇士兵一没有士气,二没有统帅的将领,完全就是一副被动挨打的局面。
        面对全线进攻的官军,流寇中能够反抗的几乎没有,完全就是一触即溃,完全成了赶羊。
        一座座营垒被官军踹平,一伙伙流寇被官军打散碾压。
        进展的极为顺利,也令官军原本因为白天苦战而心虚的情绪完全被打消了,无数的官军欢呼雀跃,奋勇向前冲杀。
        流寇毕竟有数十万之众,虽然变起匆忙,但敢于抵抗的还是为数不少。
        但这种自发性的抵抗,根本无法对抗滚滚而来的官军精锐,片刻间就会被淹没于人海。
        刚刚回帐没多久的流寇,纷纷被这杀喊声惊到,但往往他们刚刚爬出营帐,便见到官军骑兵那明晃晃的刀枪。
        大部分人都是十分自觉的转头就跑,跑不了的直接跪地投降。
        大军滚滚而前,连十数营之后,终于遇到成建制的流寇抵抗。
        这里已经接近高迎祥的帅帐,有着外面十数营杂兵的迟滞,高闯老营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不过这也仅仅是抵抗而已,当看到官军越杀越多,其他道友纷纷从身边逃窜之后,老营抵抗欲望根本就没有坚持多久,很快便随着大流撤退了。
        好在能够进入老营的,都不是软柿子。虽然是撤退,但也算井然有序,交替之间快速后退。
        当越来越多的流寇开始在自家统领回归后,压住阵角后,他们的攻击力也开始犀利起来。
        虽然依旧无法改变大方向上被官军压着打的局面,但与之前一触即溃的模样,却不知好上了多少。
        就在高迎祥慢慢沉着气,准备调动兵马慢慢围堵而前时,左翼那边又是天崩地裂一般的欢呼呐喊声。
        “莫走了闯塌天!”
        “莫走了点灯子!”
        高迎祥猛一回头观看,却是惊愕的发现,闯塌天刘国能部大营已经被官军攻陷,无数火把星星点点,不断的向着纵深挺进着。
        这不可能,官军怎么可能这般快击败了刘国能!高迎祥脸色铁青,刘国能部是河南诸部中人数最为雄厚,而且刘国能本身就是官军出身,他带着的队伍也是战力最高的。
        如今败的如此之快,肯定是直接溜之大吉了。
        “报闯王,闯塌天,点灯子,一条龙……数位当家,已经弃营逃了!”
        果然没多久,一个流寇骑兵气喘吁吁的跑了过来,将高迎祥的猜测化为了现实。
        “竖子敢尔!”
        高迎祥猛的拨出腰刀,双眼都变得血红起来,狰狞的大骂道。
        有心派人追杀,但却又按捺了下来。
        毕竟今日郝摇旗提议抛下河南本地流寇再次流窜,自己虽然及时制止,但毕竟已经产生了嫌隙。若是时间久些,高迎祥还能化解。
        但官军直接攻了过来,却是让他措手不及,安抚更是无从说起。
        这会儿河南籍的流寇几乎跑了个干净,顿时让他有些抓瞎了。
        他麾下号称数十万的人马,其中河南籍的流寇就占了六七成。这会儿这些家伙们一跑,自己实力就出现了严重的缩水。
        只看官军火把已经渐渐将自己麾下包围,高迎祥也顾不得其他了,当机立断立即突围。
        好在高迎祥部下都在右翼一线,传达号令极为顺畅。
        甚至大多数人根本不用高迎祥传令,眼见无数火把已经从三个方向压了过来,都十分明白如今情形不好,多数人便直接开溜。
        至于目的地,在之前的会议中已经讨论过了,眼下官军云集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五省,北方五省已经没有停留的意思,向南才是唯一的出路。
        向南撤退,说起来简单,但施实起来却并不容易。
        洛阳地方多山,向南转移,尤其是这个人心慌乱之时,更是难上加难,许多人闷头跑了半天,才发现自己只是在原地打着转转。
        如今流寇内部隐隐出现分裂,河南籍与陕西、山西籍流寇相互堤防,更是加剧了这种趁势。
        没有本地人带路,这种黑灯瞎火的情况下,速度根本别想快的起来。
        好在官军比起他们更加不熟悉地形,等高迎祥等放弃营帐,一头扎向原野之后,官军推进的速度便慢的如同蜗牛一般。
        一片漆黑之下,除了咬住流寇尾巴追击的官军,大部分迂回的官军都是一脚深一脚浅的行走着。
        晕暗的火把根本照耀不了太远,大战过后纷乱的战场上,更是障碍物极多,一不小心就会滑倒载个大跟斗。
        若摔在地面,顶多就是鼻青脸肿,但一不小心摔倒在遗失的武器上,那乐子就大了。
        因此,在官军追杀出营帐一定距离后,便即兴高采烈的再次转了回来。
        这一次虽然还是跑了流寇大佬们,但这一战却是直接踏破了流寇大营,杀伤流寇数量极重,缴获的物资更是多的数不过来。
        甚至当卢象升望着流寇大营中,那来不及焚烧的粮山时,就算镇定如他,也只觉得一阵阵的眩晕。
        只是高闯老营,粮食怕就不下十五万石之多。
        想起当日自京畿南下,粮草接济极为困难之时,为了几百石粮还要用督师之名压制的惨境,只觉得恍然如梦。
        这么多的粮食,就算自己手中这几万大军,也是足够吃上数月之久而无虞粮草之忧了。
        至于银两,缴获的数量却是少的可怜,各部报上来的都极少,最多的就是本部天雄军,不过也就二千余两。
        对于这个问题,卢象升则假装完全相信了各部所言。
        毕竟水至清则无鱼,尤其是天雄军,每月饷银都是卢象升东拼西凑的,而且从来都没有达到应发的半数。
        但就算窘迫至此,天雄军却是始终追随着自己不断征战,从来没有丝毫的抱怨。难得有一个发财的机会,与情与理他也不可能去过问真实数额。
        此役斩杀流寇数量还未统计,但肯定是个不小的数字。
        至于俘虏的流寇,数量也肯定不少。最为令卢象升头疼的是,对于这些俘虏,他应该如何处置?
        放了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再次为盗,但全杀了,卢象升还没有暴虐到坑俘的程度。
        仔细想了许多,卢象升这才愉快的决定将这个难题直接给洛阳府,而且这也是洛阳府应该操心的问题。

第201章  洛阳大捷
        第二天清晨,当发现城外的流寇已经一扫而空后,城内外都是一片欢腾的场面。
        洛阳城内被围困了数月之久的官绅们自不必说,城内那些逃难而来的自耕农与小地主们,也迫不及待的从已经快成为人间地狱的洛阳城逃离开去。
        这些时日来,洛阳粮贵,斗米从数钱,一路上涨至数十两,却依旧有价无市。
        无数逃难而来的百姓大多被这种高粮价给弄的破产,每日间被饿死的人,都远远超过流寇对城内的杀伤。
        为了不在城内出现瘟疫,这些尸体都要扔出城外。
        因为开不了城,这些饿死的人大多都是直接被人从城墙上扔下,与城下流寇尸体混为一团。
        洛阳城墙四周,尸体已经堆积成山,许多尸体都已经暴尸数月之久。
        被风一吹,城内便是恶臭冲天,虽然没有瘟疫发生,但是每日间病倒不治者逐日增多。
        尤其是那些尸体,若是当夜没有收拾,第二天清晨一到,绝对只剩下骨头架子。
        若是再围城数月,估计整个洛阳城,能活下来的十不存一。
        卢象升天一亮就带着骑兵追杀高闯老营去了,暂时接手官军指挥大权的朱大典,已经开始分派俘虏们收敛尸首,挖抗掩埋。
        这个工作委实是令人崩溃的,但在崩溃与生存面前,流寇俘虏们还是十分明智的做了正确的选择。
        当下午时分卢象升浑身浴血回归后,洛阳方向更是派出了最为豪华的迎接队伍。
        尽管许多人一出城就被城外惨烈的景象吓的呕吐不止,但这一点小细节,还是无法掩饰众人对于卢象升到来的无比热诚。
        在城内高官们推杯换盏,这一次招待的规格极高,不仅河南巡抚及洛阳府上下皆到齐,甚至连福王也亲自到场,席间其乐融融,共庆洛阳大捷。
        这次招待会并不包括李征他们这些武将,除了虎大威作为武将代表被破例召入城内之外,其他武将根本提也未提。
        不过虎大威也并不是完全被信任,他能带入城中的家丁,也只有寥寥两人而已,其他人依旧只能驻扎于城外。
        虽然别人看不上眼,但李征这些武夫还需要明晰自己的职责,譬如说清理城外的战场,还有统计这次大战的收获。
        一众武将不得不忍着各类恶臭,骂骂咧咧收拾着战场。
        在鼻子无时无刻不饱受折磨的情况下,大战的统计工作反而极为有效的完成了,至于准确性,那需要问上天了。
        洛阳城外一战,高闯数十万大军再次烟消云散,是役阵斩流寇万余,生俘三万余,各类缴获更是无算。
        不过令李征有些看不起的是,城墙处的流寇尸首洛阳方面竟然都不打算放过。
        虽然大部分尸体都已经高度腐烂,但任何还能保存的首级他们都一个也不放过。
        许多尸体明显是饿死被扔出来的,但依旧被毫不客气的斩了下来,这可是一个个功劳积分,根本不愿意有丝毫放过。
        数万人忙碌了一夜晚,到了第二天早上,这才将洛阳附近清理一空。
        当日,一封捷报便以八百里加急送入了京城。
        ……
        洛阳捷报!
        当这封捷报送入京城后,顿时让朝中衮衮诸公松了口气。
        洛阳不比别地,不仅战略地位极为关键,而且还是有藩王镇守的,一旦洛阳城陷,失了藩王,那罪行可是不小。
        “官军里应外合,大破流寇百万众,高闯仅以身免!”
        开头一句话,就让内阁诸公都为之精神一振。
        虽然明知道里面的水分不会少,但标题都这么犀利了,就算水份再多,挤个七八成,里面的干货也定然不少。
        “高闯大败已经是铁板钉钉之事了!洛阳之事已结了。”
        轮流读完这封捷报,已经在内部斗争中获胜,此时已经就任内阁首辅的温体仁开口说道。
        温体仁一开口,其他人都表示赞同。
        不仅仅这个温体仁手段了得,十分能整人,还有一点,这家伙向来心思缜密,而且谋而后动,不开口便了,一开口必有中的。
        “今年是个好年景啊。山东之事平定,高闯又在洛阳遭到重创,此天佑我大明,天佑我圣天子!”
        温体仁喝了一口茶水,十分满意的说道。
        “数月内,山东、山西、河南三省都彻底底定,这都是首辅得力,居内运筹唯幄之功!”
        闵洪学呵呵一笑,向着温体仁抱拳笑道。
        “这是督师得力,将士敢战之功,本辅不敢妄据其功。”
        温体仁淡淡一笑,十分平静的说道。
        不过内心却是颇为受用,自己这运气也真没有说。山东之事拖延经年,却在自己上任数月间,荡然而平。
        山西流寇死灰复燃,声势大涨,却偏偏出来一个悍将李征,硬是令得高闯数十万大军不得其路而入。
        河南战局在自己上任之初,也颇为忧虑,毕竟皇帝数次见召此事。
        不过山东、山西局势快速好转,而卢象升作为皇帝心中的上选之人。
        善于揣摩帝心的他又如何不知?这卢象升如此争气,也不枉他一力挡住众人拿卢象升年纪说事的企图,全力支持皇帝任命卢象升。
        眼下,北方三省重复稳定,有了这份帷幄之功,他这首辅的位置也算完全坐稳了。
        众人对于洛阳的胜利毫无怀疑之心,这次捷报上不仅仅有具体的斩首数字,更是有后续的首级与缴获旗帜送来。
        一般情况下,这种捷报已经可以完全当成核实的来办了。
        毕竟他们内阁对于这种报捷之事,已经有了很多心得了。这东西真假看的并不是文章,而是实物。
        譬如辽东方面便常有报捷,某某将领曾斩建奴几许,某某人又反攻何地,击毙建奴头目何人,复土多少。
        但这些功劳全都是存于纸面上的,无论要求送来首级还是旗帜等,都完全没了下文。
        “诸位,大家觉得可信度几许?若是无意见,那便入宫觐见天子吧!”
        温体仁最后缓缓开口,但话语的内容却是不容人拒绝。
        ……
        崇祯皇帝此时正在批阅着奏章,时而眉头紧促,时而又有些咬牙切齿,却始终没有任何的笑容。
        各地的奏章中,除了各种报告灾情的,就只余下相互弹劾的,甚至连请安问好的都看不到了。
        如今已经亲政数年了,崇祯帝却隐隐发现,他虽然努力,虽然始终想团结众臣中兴大明,但情况并没有丝毫的好转,反而国势却日渐颓势。
        虽然已经是七月了,但这乾清宫内,却依旧没有什么酷热的感觉。
        巨大的空间,因为没有足够的蜡烛照明,竟显得有些阴森冷清,令人坐于其中就觉得心底发寒。
        不过崇祯选择今日在这空旷大殿中办公,也正是因为如此,比起没有冰盘镇暑,因而有些酷热难当的冬暖阁,这里的环境更令人舒适一些。
        崇祯皇帝自去岁来,一直厉行节约,大副削减宫中用度,节约出来的银子接济国库开销,不过奈何杯水车薪。
        甚至崇祯皇帝都不清楚,他节约下来的银子,出了京城就会少一半,再层层克扣下来,到达该用的地方时,估计已经百不存一了。
        “大伴,国势日艰,真不明白这些大臣为何还要相互攻讦,十份奏章,九份都是相互弹劾,唉!”
        好半天,崇祯这才伸伸有些酸痛的腰身,十分疲惫的说道。
        话音未了,原本空无一人的阴影中,曹化淳的身影便闪了出来,他只是张了张嘴,却什么话也不敢说出来。
        崇祯历来严打宦官涉政,东厂、锦衣卫更是深锁宫中,这般情况下,让曹化淳如何开的了口?
        不过好在崇祯也并不需要什么回答,他本身就是一个倔强之人,自信可以协调好君臣关系,他需要的也仅仅是一个倾听者而已。
        屋内烛火摇曳,崇祯皇帝轻轻挥挥手,曹化淳便不再多言,再次回到阴影之路。
        “启禀万岁爷,内阁首辅温体仁求见!”
        正在这时,大殿外一个小太监尖着嗓子大声道。
        “知道了,回冬暖阁。”
        听到温体仁到来,崇祯皇帝难得露出一丝笑容,向曹化淳吩咐道。
        虽然冬暖阁并不适合办公,这里更加舒适一些,但却会暴露皇帝的窘态,皇帝的尊严还是要的。
        不多时,温体仁便来到冬暖阁外。
        看着这处小小的上书房,他的嘴角不由得轻微抽搐了一番。但进入屋内,他脸上换上的却是一副敬重的模样。
        “微臣见过陛下,陛下万金之躯,却甘冒酷暑,为我大明万民以身立榜,委实千古一帝也!”
        温体仁只感觉身上一阵阵热意袭来,但口中却是一片敬仰。
        “爱卿过誉了,今日来有何事?”
        崇祯皇帝对这番话十分的受用,但还是一本正经的问道。
        “陛下,洛阳大捷,高闯大败,仅以身免!”
        温体仁掏出捷报,恭敬呈上,十分简要的说道。
        崇祯皇帝闻言大喜,接过捷报便兴奋的阅读起来。只有他身后的曹化淳却是微微摇头,内廷早就收到情报,只是却不能提前拿出,委实令人难受。
        “朕就知道,这卢象升是有本事的!等明日宣了这捷报,看还有谁再拿年龄说事!”
        快速的读完捷报,崇祯兴奋的一拍桌子,痛快的说道。
        也这个时候,他才象是一个年轻人,而不是一个需要假装严肃的一国这君。
        “内阁什么看法?”
        好不容易平复了内心的激动,崇祯皇帝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恢复了一下心情,向温体仁问道。
        “内阁商议,觉得高闯如今势穷,更不可轻易纵敌。如今北地安靖,不若令卢象升引军向南,勿要擒斩这高闯!”
        温体仁对此早有准备,从容的回答道。
        “此意甚善!就照此办理吧。”
        崇祯皇帝并没有考虑多久,便直接同意了内阁的票拟。
        ps今天1025,致敬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