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三国小兵之霸途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三国小兵之霸途

第二章 曹操刺董

书籍名:《三国小兵之霸途》    作者:一级烟枪王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这是一代名士许昭许子将给予曹操的批示。
当然,曹操本人,自然也能够听得明白,这只是许子将比较委婉的说法,因为他自己知道,自己做不来英雄,要做,便做乱世之奸雄。
曹操本来,的确是有着一个想做一名贤臣的想法,可是,近年来,他在京都洛阳所看到的种种,让他已经彻底对这个朝廷失去了希望。他明白,这个贤臣,他是做不成了。
什么名士、隐士,都说过许多的什么天下将乱的话,放在以前,曹操也不会有什么的想法,可是现在,这天下已经乱,曹操又焉能没有自己的想法?
事实,他的想法早便有了。只不过,时机未到。
眼下,他觉得时机已经到了,如今的朝廷,已经不再是汉家的朝廷,而是董卓把持的朝廷,也因为董卓的专政专横,已经弄得满朝怨声载道,天下百姓悲怒。现在,是时候做乱世奸雄的时候了。
曹操一早把家人都送离洛阳京城,便是有着随时离开洛阳,准备起事的想法。而他之所以还留在洛阳,只是他不想如此默默无闻的离开,因为,无论他现在的声望或是名气,都远远不够。这天下人,还没有多少人认识谁是曹操。
他一直都在等待着一个可以一举扬名,让天下人都紧记自己曹操名字的机会。如今,他觉得时机到了。
王允的宴会,几乎邀请了整个朝廷众卿,众臣哭,他笑。如此,便显出了他与别人的不同,也让这些臣子都真正的记住了他曹操之名。在他们为目前朝廷现状惊惧,担忧,却只懂儒弱痛哭的时候。他有如晴天霹雳一般,说出了他可立断董卓之首之言,尽管不少人只是以为曹操在大放阙词,只是狂妄之言。可是,却也有不少朝臣,对曹操刮目相看,若不是怕耳目众多,必有人会相询曹操,问其有何断董卓之头的良策。
而这些,只是曹操的第一步。仅只是让这些朝臣记住了他的名字而已。
而第二步,就正如曹操自己所说的,大丈夫立身于世,当要轰轰烈烈。他计划,刺杀董卓!以应这次宴会中当着那么多人说出立断董卓之首的说话,让一众朝臣明白,他曹操是说到做到,尔等不敢想不敢做的事。咱曹操敢!
自然,曹操也没有想过自己能够真正的刺杀得了董卓,他要的。只是一个行动,一个人人皆知的行动,让这满朝文武都知道,曹操真的去刺杀董卓了。这个行动一落实,他曹操的声望,甚至在满朝文武心目中的地位,立马便上升到一个极高的位置,也会得到他们的敬佩,再通过他们的口口相传,今后。天下人谁不识君?谁不知道曹操是一个敢说敢为的当世大丈夫?曹操要的,便是这样的一个效果。
当王允请曹操到了密室,试探着曹操到底想如何时,曹操便直言自己之策。
曹操其实也并不怎么待见王允,因为他也看出了王允为人的确有点虚伪,他近段时间。在暗中看着,也看出王允未必是真心想抗董卓的,又或者说,不是王允不想抗董卓,而是他和现在的这些朝臣一样,都是有贼心没有贼胆,断然不敢在明里对董卓有半点相抗之意。
而曹操自己,也只是为求一个出名,显一个名声而已,随时都准备着离开洛阳,所以,他也不用担心这王允是否会把自己要刺杀董卓的事告诉董卓。曹操也看出,王允也是一个爱惜名声的人,他当着满朝臣子的面说出了可即断董卓之头,如果第二天曹操便被董卓拿下,那么王允也难以洗脱告密的嫌疑,如此,曹操便直接对王允说,自己准备去刺杀董卓。
曹操也明言,自己和董卓往来,只是想取得董卓信任,现在,他已经可以自由出入董卓住所,只不过,董卓因为经历过刺杀之事,现在警觉性极高,他现在就连睡觉都穿着一身刀枪不入的软甲,如此,想借王允府上的一柄宝刀,拿去行刺董卓。
王允家中,的确有着一柄七星宝刀,其刀削铁如泥,可吹毛断发。这些,都不是什么的秘密,不少人都知道。
来王允家中借刀,亦是曹操一早便想好的。
王允心里虽有不舍,可还是把刀送给了曹操。
刺董之事,就算王允不说,曹操也派了一些细作宣扬出去,以让人人都知道曹操有这样的一个计划。当然,得要曹操付之行动之后才能够宣扬。
此事宜早不宜迟,次日,曹操便携着从王允手中弄来的七星宝刀,来到董卓相国府。
见到了董卓,吕布也持戟在侧,曹操一时自然也不敢乱动。更何况,他的本意,也只是给世人做一个姿态罢了,并不是真的要来送死。嗯,刺杀董卓,不管能否真的将董卓刺杀,只要动手了,他曹操肯定便没命再离开这相国府,对于这一点,曹操的心里有如明镜。
不过,如何把这个姿态做好,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既要让自己可以从相国府全身而退,又要让天下人都相信,他曹操的确是来刺杀董卓了,只不过,刺杀不成功罢了。
曹操近段时间,其实与董卓并没有太多往来了,董卓见到曹操,便问曹操有何事。曹操随意找了一个借口,说是来求一匹战马。
这也是曹操事先便想好了的,有马才可更快的离开相国府。
区区一匹战马,曹操又怎么会缺少?如果董卓稍为用心想一下,便可看出曹操这个借口有点牵强。不过,曹操早便有了说辞,把吕布称赞了一翻,围绕着吕布的坐骑赤兔马来说词,说到吕布相马的眼光一流,足可当得上是当世第一伯乐。
把吕布哄乐了,便请吕布去为自己挑一匹战马。董卓一时也不疑有他,便让吕布到相国府的马厩去为曹操挑一匹上等战马。董卓有时虽然残暴,但是心情好的时候,待人也的确是大方干脆的。也颇有视钱财为粪土的豪情。如果董卓一无是处,又焉能收得如此多的文臣武将为他效命?光靠威势是不可能收服得了那么多文臣武将的。再说,以前董卓还没有真正发家之时,又何来威势可言?这么一点小事。董卓还没有放在心上。
吕布一离开,便只剩下曹操与董卓两人在一起了。
当然,事情并没有如史上记述的那样,说什么董卓在假寐,曹操拨刀欲刺,却被董卓从一场铜镜上看到反光,惊问曹操拨刀何故。然后曹操情急生智装作献刀之事。
这样的故事,实在是有点可笑,董卓又怎么可能在曹操面前还躺着睡觉呢?换了谁,家里来了人,都不可能让别人呆坐,然后自己还当着别人的面睡觉。像董卓这样身居高位的相国,自然是有事说事,没事肯定让曹操退下。曹操既然来求战马,若没事,董卓也会让曹操随吕布一起去挑选战马。必不可能让曹操在这里呆坐的。
而董卓,他知道曹操的确有才能,但对曹操又有点顾忌,只是他想想,连吕布这样桀骜不驯都被他收服,又怎会真的担心曹操呢?所以,他表面上,对曹操还是挺优渥的,如果曹操真的对他臣服,他也打算重用曹操。所以。董卓此刻亲自为曹操倒酒,与曹操边喝酒边闲谈,以示对曹操的看重。
曹操与董卓应付着,却一直留意着外面的动静,好一会,他听到了外面有重重的脚步声传来。曹操才突然的将佩在腰间的七星宝刀拨出,啪的一声放到了宴桌上。
恰在此时,吕布回到,见曹操突然拨刀,以为要刺杀董卓,急忙大喝一声,便扑上前来把曹操拿下。
而曹操则顺势闪避,然后大喝一声道:“奉先且慢!”
吕布横身在董卓面前,厉声问道:“孟德对着相国拨刀,意欲何为?”
曹操要的就是吕布这样的误会,当下装有诚惶诚恐的样子,跪下捧刀,举了起来道:“奉先别误会,曹某并非要刺杀相国,只是某偶得一柄宝刀,今欲献与相国,此刀非凡物,削铁如泥、吹毛断发,只有相国才配得上如此一柄宝兵。奉先且拿刀一看便清楚了。”
董卓在曹操拨刀之时,他还真的被曹操惊吓了一下,要不是吕布突然回到,他还真的要大喊刺客了。他近段时间,养尊处优,身形又肥胖了不少,手脚不及以前那么灵活了,而且,有吕布贴身护着,他都已经很少动过手,没有练过武了,这时候,他都快要忙记,其实他自己也是一个武力不错的武将。
现在他听曹操说只是献刀,而吕布又在身前了,惊魂甫定,说道:“孟德,你刚的动作太孟浪了,别说奉先了,本相也差点以为你要刺杀咱家。”
“相国,若曹某要刺杀于你,刚一起喝酒谈话之时,便多有拨刀的时机,某又何故要待奉先回到才拨到?”曹操解释了一下道。
“哈哈,说的也是,是咱家多疑了,奉先,把宝刀拿来看看。”董卓的眼中闪烁,但又觉得曹操之言合理,便不再多疑曹操的居心。
经吕布试验,曹操所献之刀,果是一柄宝刀,董卓甚喜,也拿来把玩一翻,搬来铜镜,果真削铁如泥。不过,董卓随手便送与吕布,说道:“咱家有我儿奉先护着,天下能够杀咱的人还没有生出来呢,因此,咱用不着这柄宝刀,在奉先的手上,才能发挥出其宝刀的威力。”
曹操附和:“相国所言极是,宝刀赐英雄,恭喜奉先再添一宝,方天画戟、赤兔刀、七星宝刀,试问当今世上,谁还是奉先之敌?”
吕布闻言,也喜不自胜。
曹操看事情差不多,当下装出有点心有余悸的告辞。
董卓也没有再留曹操,任由曹操离去。而曹操一出相府,牵过相国府门前吕布为其挑选的战马,翻身上马,装作仓惶离开,还把身上骁骑校尉的兵符都落下。
相国府的卫兵,看到曹操身上掉下了东西,赶紧上前检起,并大呼曹将军落下东西了,可是曹操却不回头。一鞭一鞭的抽打着战马,急驰而去。
兵士见状,觉得曹操此举甚是奇怪,给人一种急急忙忙又狼狈的感觉。他只好拿着曹操的兵符禀报董卓。
董卓听完兵士的禀报,他都还没有说话,吕布反而首先反应了过来,他大叫一声道:“哎呀!可恶!竟然被他欺骗了。”
“哦?何故?”董卓也疑心大起的道。
“义父,这曹操分明是想来刺杀你的啊,要不然,他为什么要走得那么匆忙?兵符是何等重要?落下了。兵士呼叫他,却越叫越走,不敢回头,这实在是可疑。我看,曹操此来见相国,必是有所图,只不过,正好让孩儿给喝止了。”吕布理所当然的道。
“嗯。的确可疑,刚才咱和他喝酒之时,也总觉得曹操似乎心不在焉的样子。后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之下。突然拨刀。”董卓也觉得吕布所言极有道理。
适时,李儒来到,董卓便把曹操求马献刀之事相告,李儒一听,便顿足道:“坏了,曹操并无妻小家人在京,只是独居府上,怕他还真的有图谋,且快派人到曹府上探问,若曹操已经回府。便请他再相府议事,若敢来,则曹操未必真的对相国有所图谋,若不来,若不敢来,那么他刚才献刀。必是欲行刺相国,可命人将他拿下。”
董卓也觉得李儒之言可以断定曹操是否有行刺自己之心,便急派人去曹府。
不久,探子回报:“曹操并不曾回府,飞马出东门,纵马急去。”
李儒闻言,定言道:“如此,曹操此贼,必然是心虚逃窜,求马献刀,必是想行刺相国无疑。”
董卓闻李儒之言,勃然大怒,遂令遍行文,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
这是继下令全国缉捕刘易之后,再一次下令缉捕一人的命令。并且,发出捉拿刘易的行文时,并没有赏金封候的赏赐,可见董卓对曹操有暗杀他的心的愤怒,其身价似要比刘易高了许多。
不过,也难怪,刘易的名声在外,发出捉拿刘易的圣旨文,只是给天下人做一个样子罢了,把刘易打成反贼破坏刘易的名声而已,对于手握兵权的刘易,董卓没有天真的认为可单任一个文便可以拿刘易怎么样,但是曹操却不同了,因为曹操现在似乎是单人匹马逃离洛阳,并且,经过董卓这一段时间来的经营,重新任命了各地地方官员,他的圣旨文,可以很快的传达到各地,要捉拿曹操一个人,还是有机会的,给点赏赐,或许便会引起天下人的贪欲,把曹操捉拿回来。
董卓捉拿曹操的文一出,整个京城都一片哗然。特别是那些亲耳听到曹操说可立断董卓之头的朝中众臣,他们想不到曹操竟然还真的敢提刀到相国府去行刺董卓,一时间,暗地里,都对曹操有点拜服,最少,众人都不会说曹操狂妄了。
曹操此举,的确给他攒足了声望,让许多人都对曹操刮目相看,让曹操今后得益良多。
且说曹操拍马离开了洛阳,对洛阳再无半点留恋,他的心中早有定计,待回到家中,便立马起兵,借自己行刺董卓的声气,一举号令天下群雄,合兵讨伐董卓。
曹操虽然得一良马,并快马逃离洛阳,但他毕竟是单人独骑,他的手下众将,他也早便另有任务,让他们去按计划行事了。要起兵,不是说起兵便起兵的,还要有所准备才可以,曹仁、曹洪、李典、乐进等将,他也早便派到了济南,让他们准备粮草兵马,只待他正式起兵,他们便引兵前来相汇。
曹操一个人,人、马都要休息,走走停停,不日到了中牟县。不想,因为曹操走走停停的关系,捉拿他的文,早已经被董卓派出快刀传达到各地,捉拿文已经赶到了他的面前去了。
曹操被县令认出,一众军士把曹操捉拿下狱。
还幸,曹操在洛阳的事,随着捉拿文的转达,也传到了各地,此县令姓陈名宫,他佩服曹操所为,待听闻曹操欲返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之时,受曹操所感,便拜曹操为主,与曹操一同逃离中牟县。
不想,曹操与陈宫逃到了一村寨,投到了曹操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过夜,吕伯奢也敬曹操义举,便让家人好生招待,准备杀猪宰羊以待。
曹操眼看就快回归乡里,起兵在即,在此刻,他的多疑病症发作,听到吕家之人深夜磨刀,不明就里,竟然以为吕家之人眼红千金万户候的赏赐,想捉拿他去领赏,居然不容分说的暴起杀人,将吕家老小八口人全杀了。杀人后逃走,至天亮,看到为了款待曹操而到邻村去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竟然又杀之。
陈宫在曹操杀吕家人之时,便知误杀好人,心里愧疚,懊悔万分,待见曹操再杀吕伯奢,他大惊。
而曹操,却说了一句流传千古尽显其奸雄本色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见曹操误杀好人,非但心无愧色,反倒再杀吕伯奢,便对曹操有点寒心,寻思曹操如此狼心之徒,与董卓之残暴又有何分别?因此,他寻机离曹操而去。
而曹操,也自知自己所为必让陈宫离心,于陈宫弃己离去也不太放在心上,反倒怕陈宫会引官兵来捉拿自己,便急归乡里。


第三章矫诏天下

-
>-记住哦!
曹操急急归还乡里,见到其父,便对曹嵩禀明自己的志向,也把自己的计划一一告之。-
>-/-
>-/
而让曹操感到郁闷的是,曹家虽有家财万千,可是对于起兵讨伐董卓大业来说,曹家之财也仅为杯水车薪。如今可不像是当初镇压黄巾军的时候了,当初只要拉起义兵,朝廷或多或少都给予一定的军粮,可以勉强也可养活得了军队,并且,那时候的义军也不多。现在,一旦把军队拉了起来,那么从战士的装备兵器、军粮军饷等等,都要由首领承担。
曹操计划,自己在谯郡拉起一部份兵马,再汇合曹仁、曹洪、乐进、李典等人的军马,估计不下三万人,现在在他声名大振的时候举起义旗,来投他的军士可能会更多,五万人,是曹操最保守的估计。
要独自养活五万人可不容易啊!没看刘易,花了三、四年的时候,才勉强可养活得了几万军队,要不是曹操一直在济南经营,他的三万直属军马有固定的粮食供给源地,那曹操此时也不敢轻率的举兵。
五万人马,一天便要消耗近五万斤的粮食,而讨伐董卓的事业,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持久作战的准备。所以,光是他曹家,哪怕是散尽了家财,也未必可以供养得了几万人的军粮太长时间。另外,还有兵器等装备,也要马上打造出来的。
本来,曹操的元配夫人丁夫人,其丁家在谯郡是数一数二的名门世族,如有丁家的支持,曹操也不用太过担忧这些问题。可是,丁夫人竟然失了踪,被一个黑衣人掳走了,一直至今,都还没有寻到丁夫人的消息。曹操从其父的口中得知此事。差点没气得吐血。
丁夫人失踪的事,始终还是有消息泄露了出去,丁家的人也知道了。也就因为此事,丁家竟然拒绝攒助曹操起兵。并放话说,除非曹操可寻回其家的女儿,否则,丁家与曹家,并没有半点关系。
丁家和曹家的联姻,只是利益上的联姻,丁夫人失了踪。让丁家觉得与曹家的关系不够牢靠,凭什么要白白的捐献出钱财来支助曹操起事?这事,是曹家理亏在前,曹操也没话可说,好说歹说,才得到丁家的一点铁绽的支持,用来打造兵器。这也是丁家看在不可与曹家反目成仇的份上,勉强舀出来的一点攒助了。
也还好。除了丁家之外,谯郡还有不少薄有资产的世族,其中也有不少世族与曹家的关系不错的。曹嵩毕竟都在京为官多年。与一些名门世族的关系还是挺铁的。其中,孝廉卫弘,家有巨富,为人也的确疏财仗义,在曹操父子游说之下,他慷慨解囊,为曹操解决了军粮的问题。
如此,曹操所策良久之计,才终可得以实现。
得到了卫弘的资助,曹操先发矫诏。派出快马,通告天下各州郡。随后便坚起一杆上书“忠义”的白旗,开始招集义兵。
曹操的讨董檄文如下:“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曹操的讨董檄文一出,天下便应者云集。
他曹操本人,仅只是在谯郡便招募了足足两万多人马。济南兵马,也由曹仁、曹兄、乐进、李典等几人引了三万军马前来。另外,再加上夏侯惇、夏侯渊兄弟,也召集他们的族人,亦得几千兵马,这样一来,曹操的军马,竟然超过了六万人。
曹操讨董檄文上所说,奉天子密诏,这个自然是假的,实际上,曹操在洛阳京城,根本就没有可能有机会私下接触到陈留王。对于这一点,天下群雄心里都明白。只不过,每一个人,他们都在等待着这一个时机,只有起兵,才可以真正有机会脱离朝廷名义上的统治。大家明说是讨伐董卓,但实质上却是向天下证明,他们,不再承认这个汉廷,从起兵之时开始,他们,便是一地之主。如今,有着曹操牵头,他们还不急急应和?
早已经按耐不住的渤海太守袁绍,在接到曹操的讨董檄文之时,马上便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不过,袁绍也并没有尽起麾下之军,留下大将张合领着大半军马在渤海坐镇,毕竟,渤海才是袁绍的根本,他知道起兵之后,自己今后便是一方诸候,不管讨董是否成功,渤海郡他都要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除了袁绍,后将军袁术,也第一时间率领本部兵马前来与曹操会盟。袁术,他继续袁绍离开洛阳之后,也离开了洛阳,只不过,历史上,他本是南阳太守,嗯,也就是宛城太守,但是因为秦颉并没有像史上那样被杀,所以,袁术并没有受封为南阳太守,而是直接到了扬州为太守。
扬州富饶,不逊于宛城,并且,南方素有天下粮仓之美名,袁术到了扬州,听从主薄李丰、张勋等人的建议,结交地方豪族,集粮广建粮仓,招兵买马,发展得非常迅猛。时下,总兵力也达到五万人,他亦领了三万人马,并携带着大量的军粮前来。也就是说,在群雄当中,袁术得天独厚,得占扬州,隐隐成为群雄当中,最富得流油的一个。
此外,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瓚、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等等,纷纷响应曹操檄文之诏,各自引兵前来。
这其中,兖州刺史刘岱,是汉室宗亲,与曹操有过一点交情,他亦是一个心怀野心的人,是众诸候中,不算随公孙瓒前来的刘备。唯一的一个首先响应的汉室宗亲。他自然也有他的打算,因为他是汉室宗亲的关系,想着这个联军有他这个汉室宗亲,到时候势必会与他为首。若能控制得了联军,那么,他便有机会在击败董卓之后,成为最有可能掌管朝廷政权的人,更有甚者,如果董卓所扶持的陈留王也发生了一点什么意外的话,他也有可能登顶。嗯。他的会盟,有着一种投机的心态。
陈留太守张邈,他本来并无心附和曹操起兵,只是,曹操召集了谯郡义兵、济南军马之后,势力已经大到让他心寒的地步,并且,曹操还率军进入了陈留镜内。把陈留作为与天下诸侯会盟的地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张邈还不乘机起兵响应,怕他便会被曹操一口吞了。他及时起兵响应。也可算为一方诸侯,不至于沦为曹操的部属。
还有其中上党太守张扬,他是在丁原死后,才有机会爬头的,他在并州境内,地位不稳,也仅只能守着上党一郡,他响应曹操的矫诏,也有一种打响自己名气的想法。
至于西凉太守马腾,他在董卓率军到了洛阳之后。他在西凉便大权在握,成为继董卓之后,在西凉最强势及势力最大的人。此刻董卓在洛阳,鞭长莫及,再要管不到他了,曹操起兵讨伐董卓。亦正是他脱离董卓自立的大好时机。只不过,他讨伐董卓倒也是真心的,因为董卓不死,若返回西凉的话,他马腾的日子也不好过。
北海太守孔融,他纯粹是来凑热闹的,所率之军并不多,也仅有一万人马。只是,相对于来说,他和除州太守陶谦、西凉太守马腾等几个,算是众多诸侯当中,比较真心想讨杀董卓的人。
反正,天下诸侯响应,纷纷起兵前来与曹操会盟,但是从一开始,就几乎人人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心不齐。
另外,公孙瓒由于从幽州赶来太远,所率之军马也不多,仅率了一万五千精兵前来。他自然不会漏了他的最大助力刘备、关羽、张飞,在经过平原之事,他还特意去把刘备三兄弟都一起请来了。
曹操讨董檄文一出,真的惹得天下英雄纷纷揭騀而起,从此,天下烽烟四起,烟尘滚滚。
还有一事,与幽州公孙瓒、渤海太守袁绍、冀州刺史韩馥等人息息相关的,那就是黑山张燕。黑山张黑,现下已经拥军几十万,号称百万,他的黑山,正好处在这几个势力的中心,平时,他四出抢掠,时常与这几方诸侯争战不休。张燕势大,这几方诸侯,一时半刻亦没能舀张燕如何。这也是他们没敢尽起大军前来会盟的原因之一。不过,要曹操讨董檄文传遍天下之时,张燕竟然主动发信给这几方诸侯,承诺在讨伐董卓其间,他的黑山军会按兵不动,不会出兵侵掠他们的地界。只是,无论是袁绍还是公孙瓒,都不敢尽信,没敢尽起精兵前来会盟。
张燕还有密函给曹操,表示若曹公容纳得下他这个黄巾余党,他亦愿意率军前来会盟。但是曹操却不答应,号称百万的黑山军,他们若率军前来,怕他一方的兵力都比他们的联军要强大,那时候,到底是谁说了算?天下人若知道,岂不是说他们也是黄巾贼?所以,此时此刻,曹操是万万不敢答应让张燕率军前来的。不过,张燕与曹操的关系,也因此而更加密切起来。张燕和曹操,在当初并州与匈奴、乌桓人交战的时候,他们便有了一定的默契关系,现在,只是正式的有书信往来,也为今后张燕投曹操打下了基础。
不说曹操在陈留紧锣密鼓的练兵,并接待一支支前来会盟的军士。
且说长沙太守孙坚。长沙与刘易的洞庭湖新洲也权只是隔了一个湖泊,也因为他的长子孙策拜了刘易为师,在刘易身边学艺,所以,与刘易的关系还算是比较密切,隐隐也可算为刘易的一个盟友。
孙坚与董卓,早已经结下暗仇,对于讨伐董卓的事,他自然是义不容辞的,接到了曹操的讨董檄文之后,他便马上准备起兵,并给刘易送了信函,约刘易一起出军前去与诸侯会盟。共商讨董大业。
只是,孙坚不知道,刘易此刻,正与刘表周旋。哪里能够与他一起出兵前去会盟?当然,就算是没有刘表的事,刘易也不会真的率军前去参加曹操矫诏的联军,因为刘易知道此次讨董,根本就不会有结果的,率军前去,也只是在做无用功罢了。虽然天下诸侯会盟。豪气万千,万众瞩目,尽显天下英雄本色,可最终没有达成目的,于刘易来说,这一次的联盟讨董,没有半分意义,也仅是掀起了天下纷争的序幕罢了。
刘易回到了洞庭湖之后。便马上大刀阔斧的整顿军马,完善一些以前没有完整规划的事。
法律、建设、教育等等,还有农业、商业、工业方式的一些变革。反正,如果把基地治理好,如何合理的安排百姓的生活工作,这些,都涉及到以后久远未来的事,如何可以让百姓过得更好,如何让百姓获得更多需要的生活物资,这些,都要刘易与一众谋士文人去商议。
法律法纪的事,刘易便交给从颖川书院弄来的陈群来主持。请张钧配合,还有卢植、闵贡等人,刘易也没有让他们闲着,包括从颖川书院请来的那几个学子,刘易都派给了陈群,让他们先协助陈群。完善一个适合目前洞庭湖新洲的一系列法规法纪。待正式制定适应目前洞庭湖的法规法纪,今后便由卢植来执法,所以,卢植全程参与制定法纪的事,也有利于他今后执法的准确。
在洞庭湖试着立法,也是为刘易准备组建的新朝作准备。在汉律的基础上,制定更能够适应时代的律法,这是必须的。
法纪一旦确立,并与此推广,今后若再建基地,或得一地,都可以依法来进行,亦能省去许多功夫。
当然,刘易也根据后世的宪法国法,有选择的给他们列出了一个纪要大纲,让他们针对这大纲来立法。牵涉到人文、纠纷、军纪、财产保护等等多方面的东西,一时半刻怕也不会那么快可以确定下来。刘易也只是让他们着手准备议定罢了。
另外,建设方面,也牵涉到许多问题,要动用到的人力也最多。还好,新城棱堡的建设,已经建成,空余出来的人力,现已经是主要集中在城内百姓住房方面,这方面,反而是最完善的,参与建设的人,都已经验丰富了。用刘易的话来说,已经相当专业了,颇有点后世那些建筑公司的趋势。
刘易着重抓的是教育方面,教育可开民智、鼓民力,特别是那些少儿的教育,可培养出大量的人才,为今后的发展储蓄人才。更重要的是,一些后世的知识技术,如果没有专门的学科供给百姓学习过的话,他们是很难掌握的。
蔡邕他一来到,便扑进了新洲的新文学府当中去。
新文学府,是当初贾诩所提的学府名字,是出于对刘易所设立的一些他听所未闻的新知识,有感而为学府所起的一个名字。
新文学府,有一个主学院及一个分学院,主学院就建在新城之内。不过,真正的教学场所,并不在主学院,主学院,其实就只是起到一个新知识技术研究院的作用。其中包括了各项各业的新知识技术,平时在主学院内,都是一些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员在研究商讨的人。
分学院,在就新城之南,约有四、五里远的一座小山之下,那儿,离造船厂也不远了。把分学府建在那儿,也是方便万一有事的时候,学子可以迅速从学府进入有重兵把守的造船厂,并可以坐船离开。当然,这也是出于谨慎的考虑,刘易相信,应该不会有被别人攻杀到新洲城下的机会。
小山叫青松山,整个青松山,都划归为新文学府的地方。按照建筑习惯,学府也是面南背北,主建筑座落在青松山的南面,学府大门所向,东南方都可见浩瀚的洞庭湖面,眼界开阔。
学府之内,分小学部、中学部、大学部。这个,都是刘易按后世的习惯,与贾诩商议过后设立的。
小学部,在这里并不是单纯的小学生,但凡是不懂字的,都归划为小学部的学生。刘易也有过构想,今后,所有人都要识字懂墨,军人也一样,待时局稳定下来之后,也会分批把一些士兵弄到学府来学字,特别是那些将领,识字是必须的。
只是现在的小学部,全都是百姓中的儿女子弟,足足有好几千人,大多是十岁左右的孩子。
一口气弄出了这么大的一间学府来,这也要得益于这个大集体式的发展,百姓齐心合力把这洞庭湖新洲建设好,互相之间不分彼此,如此,才有免学费免食陌全免费提供教学的条件。
可以说,整个新文学府,都是全新洲百姓,齐心合力建造出来的,并不用花费刘易多少的钱财。刘易就只是派人来管理教学便可以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