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我有虫洞去明末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我有虫洞去明末

第73章 防寒服饰,薪酬制实施

书籍名:《我有虫洞去明末》    作者:天下无二汪

  包括老式的“四块瓦”棉帽子、棉手套,老式棉皮军靴。汪鹏直接把尾货全部包圆,有两三千套。
  让被这批货已经压手里快两三年的老板喜出望外,把仓库里剩余的几十箱防寒口罩和厚棉袜都赠送了。彻底把这间仓库清空。
  老板当年退伍时,托关系在部队清理仓库时采购的。都是军品,质量好的没话说价格非常低,结果断断续续的只卖了一半。
  赚的钱再去掉人工和仓库租金,也就勉强小赚。
  这一下可算甩掉个大包袱,收回大笔资金。汪鹏要过他仓库的钥匙,说尽快拖走,不用老板送货。
  老板毫不犹豫的把钥匙给他,只说不急,仓库清空,房租已经交到年底,快结束了。
  老板爽气,汪鹏也不磨叽,直接转账把尾款都结了。谢绝激动的老板请客的邀请,
  回大明安排好地方后,汪鹏直接把两间教室都清空了,才把一仓库的物品转移过来分类摆放。准备今天就全部发下去。
  上午因为定好了接新学员,就准备中午饭后发放。
  汪鹏已经和老丈人沈大虎和大舅孙勇军,还有三当家孙守荣都交代过了。各个组分时辰轮流来小寨学校领防寒衣物。
  外面雪太大,新老学员都在温暖的室内火炕上,学习文化知识,和纪律制度。
  一期和二期抽调部分人手,协助汪鹏和沈凌云亲自发放物资。
  沈凌云为了犒劳相公,特意给他做了火锅吃,其实她自己也馋这一口。
  不出意外的话,这时候沈大虎和大舅一家肯定也在吃火锅。
  汪鹏上次带的铜制的炭火锅,被金银匠胡大叔拿去做样品学着做了一批,反正铜料多,几个当家的和各项目管事都发了。
  这种能放在炕桌上放几块木炭,就能热乎乎的吃上半天小锅,深受欢迎。不少山寨的小家庭都去换了。
  原本山谷的人少时,实行的是配给制,按人按需发放物资,后来人慢慢多了,就采用了半配给,半私有的模式,所有产出、缴获、盈利。一半缴公库,一半由出力人平分。
  在保证脱产军人生活无忧的情况下,三个当家的再从公库物资里拿出部分,奖励给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
  对特殊物资,如盐、酒、粮按需配给。一直也执行的很好,原来的寨民们都接受这种大集体的生活,现在人口将近翻倍,再这样发放孙守荣已经忙不过来。
  后来都是靠着小寨的学生帮忙,才能把账目搞清楚。而且统一发的物资,有人用不上,有人不够用,既造成浪费,也产生矛盾。
  汪鹏和几个当家的以及各项目头领,几次集体讨论研究过后决定实行薪水制。按每个人的级别和岗位定薪。
  反正铜料不缺,汪鹏又搞了几台手动挤压机请胡大叔雕版制模,请铁匠刘叔翻制钢模,胡大叔又调制了三种铜液用不同比例的铜板,挤压铜币。
  分为青铜黄铜红铜币,比例为1:10:100大小和现代一元硬币一样大小,略薄,为了方便磨边和携带,中间开了方孔。
  正面四个字“天下为公”反面“一文、当十文、当百文”
  新钱质量上乘,手感光滑,字迹清晰。被大伙戏称“公道钱”开始只在山寨流通,后期流传出去后,也被周边百姓认可。
  又压制出中间无孔如袁大头一样大的解放币。正面是解放二字行书,反面是银币“千文”、金币“万文”。
  定了薪酬制后,全寨的人,按月拿工资和奖金,除了特殊情况,山寨不再发放实物,油盐粮凭本每月定额购买。过期作废不累计。
  潘燕燕接受安排,在谷里腾出一间小院,作为供销社使用。安排了几个初通算术,能做账的小媳妇,作为营业员。
  个人需要什么生活物资,自己去供销社买,可直接付钱,也可先记账,月底统一从工资里扣除。
  现在山寨普通的鸳鸯队寨丁底薪是2000文,值岗和外出津贴,作战津贴都制定了标准。
  普通劳力的月薪是1000文,加班补助,特殊岗位津贴,也都在几个项目头目激烈的争吵和妥协下,制定出大家认可的标准。
  匠人的技术标准和岗位工资也都制定下来。
  山寨的“解放银行”首任行长,由三当家当仁不让的担任,沈凌云兼任副行长,除了原有的账房先生全部调入银行外,汪鹏也抽调了有精通算术的学生协助。
  原有的民用仓库物资,全部移交给供销社管理。军用物资移交给鸳鸯队由二当家管理汪鹏的学员们按级别也有底薪补助,每月只有千文到几百文不等。安排实习时,享受正式职工半薪的津贴。
  毕业后再按实际的岗位级别定薪定酬。汪鹏也考虑过是不是推出的有点早。
  后来深思熟虑后,觉得制度还是宜早不宜迟。现在人不多,只当练练手,在试行期间,发现不合理的地方还能灵活调整。
  等以后地盘大了,人口多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就不是现在这样,大家开个会,顶多吵几句嘴,不伤和气就定下规矩。
  既得利益者永远存在,后面越想调整就越不容易。
  汪鹏考虑到薪酬制度的大变动,会给原来习惯配给制的老寨民有所不适应。他和几个当家的协商,这次的防寒衣物还是免费配给。
  普通寨民每人免费发一套。再想要就去供销社购买。各项目管事级,所有武装力量,学校师生全部两套,这样算起来,剩下的就可以搬到供销社仓库去了。
  潘燕燕也安排巧手的制衣工,学着这种款式尝试着生产。争取尽早的实现自产自销.
  汪鹏之前也送过来一台老式的脚踏缝纫机,和一台路边常见的修鞋机,当古董高价收的,要求越老越好,但要能使用。
  铁匠牛大叔和金银匠胡大叔,特地拆开后,细细研究。都被现代的巧夺天工的工艺震惊的瞠目结舌。
  最主要的轴承问题,根本无法解决。靠手工根本难以仿制,最后还是汪鹏回去查了资料。
  又跑到头条和龙空上发帖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