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我有虫洞去明末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我有虫洞去明末

第665章 进入倒计时的大明朝!高山番“出草”……

书籍名:《我有虫洞去明末》    作者:天下无二汪

  “长缨”行动,正式开始启动的命令下达之后。
  各部门就立刻对相应的城市,开始加快渗透和部署。
  鹏大帅原话:“不要在乎费用,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只管砸!充其量,就是让这些贪官污吏保管一段时间而已,到时候让他们连本带利给我吐出来!”
  赤旗下不缺金银,渡过初期的币制改革最艰苦的阶段。
  整个东北、包括乐浪,已经习惯了这种金融模式。
  新征服的扶桑行省,本就是金银丰富的大岛。
  光是从幕府缴获的堆积如山的金银,就足够完成整个扶桑的币制改革。
  而各个藩主、大名、豪商等的缴获,随便拖几船来,都够军情局甩起来砸人。
  在这个只在乎家族,不在乎国的明末。
  没有什么是拿钱砸不开的衙门,没有用钱换不到的职位。
  比如在大明系统内的秦逸,有孙阁老当靠山,又会做人,上下打点的到位。
  一个个手下,被调去担任各地卫所的千户官,执掌一地的千户所大权。
  明太祖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大明朝的卫所兵制,是他吸取中国历代屯田经验。
  自以为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
  军户为世袭,且管理苛刻,除籍十分困难。
  除非丁尽户绝、或家中有人成为高官,或是皇帝敕免,否则无法除军籍。
  明代的卫所制度,完全是朱元璋想当然的产物,军人生活困苦,逃兵甚多。
  洪武初年即有逃兵,至洪武三年十一月,逃亡者计47986人。
  这时候都四五万的跑,可想后来的情形。
  到了正统三年(1438年),逃亡官军竟达1633664人,这时开始有募兵之举。
  嘉靖年间,有些卫所逃亡军士达到在籍军士70%左右。
  至16世纪初,一些卫所的逃亡军士已达其总数的80%,许多相对管理严格的边地驻军,也只剩下一小半。
  明知道卫所已经烂到根了,每个皇帝都只能敲敲边鼓,裁撤一些不起眼的卫所和职位。
  为什么不全部裁撤掉?非要掩耳盗铃呢?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曾留下遗训,严禁任何人提议变更祖制,违者要判死罪。
  卫所已经成为公开的烂泥滩,正经的武官,没人愿意进这个粪坑。
  对于赤旗组织来说,卫所官职,那是价格便宜量又足,这可是真正的大明正规军编制。
  只要拿下一个千户所的职位,就可以公开拥有1120人的武装。
  而现在的一个还算过得去的千户所,能打的武力,连个百人队都不容易凑出来。
  基本都是一个千户官养上四五十个家丁,活脱脱的地主豪强模样。
  有点能力的都想方设法的调走,换个正经营兵官职,就能吃上皇粮了。
  故而千户所的职位,真的价廉物美,越是偏僻的越便宜。
  可把汪鹏笑坏了,这个大明朝真的太有意思了。
  几百两银子,就能拿下一大片土地,拥有合法的一个团兵力。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划算的事情?
  以赤旗系统的运作能力,从交接完成那一天算起。
  慢则四五个月,快则两三个月。
  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齐装满员,全副武装,受过训练的正规步兵团。
  好吧,接管城市的文职储备有了计划,接管武力的部队有了安排,现在缺的就是时间。
  在崇祯皇帝和满朝文武不知不觉之间,大明朝已经正式进入倒计时。
  而大明朝的统治阶层,比如南直隶的江南花花世界,依然是歌照唱、舞照跳。
  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们,依然在疯狂的压榨百姓,把一枚枚沾着血汗的银两往兜里揣。
  浑不知死期已经快到了,一根根看不见的绞索已经套上了脖颈。
  ……
  大陆上的形势一片大好,海上的情况也让汪鹏非常满意。
  笨港的移民基地,自打被全盘接手,强势改造之后,就进入了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通道。
  来自红旗城的精铁农具,来自耽罗岛的水牛,骡马,来自辽东的良种和机械。
  尤其是维康一号改  蒸汽机,更是让这些移民被震撼到无与伦比。
  不用人力,只要不断的加入不值钱的煤炭,或是柴火,被带动的机器,不断的碾米、榨糖,日夜不息。
  原本贫瘠的生活,一下子翻天覆地。
  人说到湾湾岛移民:“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说尽了移民的艰辛和不易。
  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的靠山,和为民做主的政权。
  能渡海而来的,大多是在原籍活不下去的百姓。
  但凡有一点办法,谁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去搏一个未知的明天。
  眼看着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幸福,真心实意感恩戴德的百姓,全力配合干部们的工作。
  比如说被抽调去琉球协助接收政权,跟着移民干部,去闽南、闽北招揽新的移民。
  整个移民区红红火火,日新月异,每个人都充满干劲。
  这时候一个不和谐的事件,让移民们义愤填膺。
  不是别人,就是岛上的土著,更明确一点,就是离着移民基地不远的大肚王国。
  汪鹏对这些人很不感冒,这些和原始部落差不多的野蛮人,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规矩,羁傲不逊,自以为是。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而且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各族群之间的语言差别比较大,共同特点是,都属于多音节的没有声调的胶着语。
  对汉族来说,这些人完全是异族,没有任何的血统关系。
  也从未对他们建立编户齐民,或是土司羁糜制度。
  生活在平地上,和汉民接触较多的熟番叫“平埔番”这些人也学着汉民的耕种和建筑,也有了一个个小村落。
  很多人还会一些闽语,经常交易,以物换物。
  岛上汉人女子少,很多单身汉,背点粮食做彩礼,娶了平埔女当老婆。
  平埔番已经脱离了原始状态,还算开化,去除了很多陋习。
  所以两边相安无事,还算和谐。
  生活在山区的生番叫“高山番”,这些人完全就是原始部落。
  恐怖的“出草”之俗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