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财富的归宿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财富的归宿

第32章

书籍名:《财富的归宿》    作者:资中筠


                                    其资助从事社科研究的对象有布鲁金斯学会,太平洋关系学会,全国经济研究局,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的专题项目以及耶鲁大学人际关系研究所等,此外还有欧洲许多国家的高等院校和个人的单项研究。1928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接管劳拉纪念基金之后,关于社会科学方面的工作连同其资助模式都一并继承下来,成立了社会科学部。这一部门首先遇到的就是1929年的股市崩溃和继之而来的大萧条。30年代初,基金会拨款150万美元用以缓解由经济萧条造成的苦难,并由董事会指定一个专门小组负责此款项的用途,其中包括资助布鲁金斯学会、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美国城市协会等组织对当时的经济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还资助政府全国经济研究局500万美元。

            福斯迪克上任以后,基金会取得共识,一致决策以社会科学为新的突破口。确定的重点有三:经济稳定、公共行政管理和国际关系。

            第一项的提法是“经济稳定”而不是一般的经济学,这是有针对性的。其主导思想是认为过去的经济学家提出各种假设和理论,想像力有余而证据和归纳法的研究不足,现在有了先进的研究手段,应该提倡以经过科学验证的事实和知识来代替猜想。提出的研究方向有二:改进对经济周期的统计记录以便更加准确地找出其各种成因;探索减轻经济不稳定所造成的危害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基金会在将近20年中为此项研究拨款数百万美元,资助对象在继承前述劳拉纪念基金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包括国内外大学有关科系、项目和个人等,难以列举。其中突出的有国际联盟的金融经济情报中心,英国牛津大学的统计学所关于经验与量化的研究,剑桥大学的应用经济学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对政府财政的经济后果的研究,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斯坦福大学的粮食研究所,哈佛大学关于在美国经济结构变化过程中国家资源配置的长远问题等等。中国的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于1928年成立后不久就成为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亚洲资助的重点,因此得到较大的发展,在与实际相联系的研究课题上作出成绩。另一方面,基金会尽管强调联系实际,但并非急功近利,例如1940年起,基金会拨款通过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开展美国经济史的研究,以便“真正理解”美国经济变化的原因、路径和意义。此项捐助连续十多年,大大提高了美国经济史的水平,使之成为一门得到承认的学科(关于经济史的研究也是卡耐基最早开始的项目,1902年卡耐基研究所刚一成立就遴选一批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写美国经济史,不过后来没有持续下去)。

            在行政管理方面,基金会项目的

            主要目的是为政府提供合格的工作人员,以配合40年代罗斯福“新政”之后政府迅速扩大的需要。基金会为此捐资给一系列大学培养此类人才,特别具有开创性的是在哈佛大学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生院和在华盛顿的美利坚大学设立在职公务员进修的计划。从20年代到50年代的30年间此项捐助达1100万美元,还不包括其他单项捐助。另一项特殊的工作是在芝加哥建立公共行政交流所,为政府各部门的公务人员提供跨行业的交流工作经验、研究成果的机会,对提高公务员素质、开阔眼界和促进“团队精神和建立某种职业道德标准”都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基金会在资助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时从长期着眼。基金会有关负责人意识到,这种研究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与自然科学不同,  很多问题不可能有公认的定见,要长期争论下去,但是他们深信,对人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加深理解是人类进步和幸福的关键所在,因此不惜对这类项目拨巨款。有关国际关系的研究和资助国外的情况将在第七章介绍。在美国国内,基金会发起的一个重要项目是1952年开始的法律和政治哲学的研究,目的是帮助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者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其内容从重新认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伯克等的古典政治哲学理论到质疑当代的宗教和经济势力以及自由、公正的观念。有一大批五六十年代崛起的杰出政治思想学者和著作在这一项目资助下涌现出来,在十年中出版了40部重要的著作。基金会甚至在60年代就已开始资助一些前沿的课题如:外空的国际法、世界政治中的外空等。

            文学艺术也是基金会资助的对象,早期集中在古典方面。例如普林斯顿、哈佛、耶鲁、芝加哥、密歇根等一些名牌大学的艺术、考古、古代史、古典文学、艺术博物馆专业,以及希腊、罗马和埃及的考古发掘都接受过大量资助。30年代以后逐步改变这种厚古薄今的方向,资助重点改为鼓励艺术创新和在这方面的杰出人才,以及艺术团体、学校和其他机构。三四十年代基金会对美国戏剧发展的贡献为众人所公认。它资助了当时在各大学蓬勃兴起的戏剧专业的活动,并通过全国戏剧会议和美国作家联盟下属的戏剧公会资助年轻的剧作家、导演和舞台设计等人员,17年中受惠者超过百人。另有一项资助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和艺术家的计划,其中不少后来成为名家。有些交流活动也在其中,例如1934年著名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访美就是基金会资助的。最引人瞩目的是向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捐助1500余万美元,将其建设成为现在美国最大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设施之一。另外比较成功的还有:向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捐款成立电影图书馆(几年中共捐200万美元),与卡耐基、福特基金会一道资助美国电视台教育频道等。

            二战以后,对胡佛研究所和耶鲁、加州、华盛顿、芝加哥等许多大学的图书馆建设和档案保存工作率先进行资助。1956年危地马拉蒂卡尔地方的玛雅古城恢复工作的初期也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宾州大学博物馆进行的。

            198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纪念时,基金会资助录制了7000套美国音乐选集,有选择地送给各图书馆、音乐学校和其他非营利机构,称之为“送给美国人民的礼物”。

            在1963年成立50周年时,基金会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累积支出已相当于同期对医学和自然科学的一半。

            90年代基金会设立了一项奖金资助美国独立的电影、音像和影视艺术家,1992年这项奖金扩大到拉美国家。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  种族问题

            4.    种族问题

            洛克菲勒家族有关注黑人问题的传统。老洛克菲勒的父亲和岳父斯贝尔曼在内战前就是废奴主义者,后者曾帮助黑奴逃亡到加拿大,所以劳拉纪念基金一开始就把种族关系问题列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洛克菲勒先于基金会建立的“教育总会”原打算命名为黑人教育总会,后因顾虑白人的反感遂改名,实际上仍以黑人教育为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是最大的、有系统地资助黑人教育的组织。其方针也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目的是把黑人教育成适应在工业社会中能自立谋生的人。当时在南方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整个基础教育很薄弱。洛克菲勒先从培养合格的初等教育学监着手,并聘用热心教育的专家进入地方政府的教育机构,取得在南方各州普遍加强公共教育的成果。“教育总会”又于1912年拨专款通过各种渠道全力改善黑人学校和鼓励建立黑人中学,主要是职业中学,取得一定效果。一战之后南方种族主义回潮,3K党等活动猖獗,此项工作有所退却,不过并未完全放弃。有鉴于直接解决黑人学校问题阻力太大,“教育总会”于20年代建立了一个项目,培养南方教育专家,黑人白人都有,以备将来需要。被选中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大学是纳什维尔的费斯克(Fisk)大学。1924年洛克菲勒的教育总会联合卡耐基与其他基金会共同向该大学许诺捐款总计100万美元。这一项目持续了30年,结果几乎所有南方黑人高等院校的校长都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它不但为黑人教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人才,而且使黑人增加了自信,向白人显示出黑人的才干和潜力,这一效应的意义是无可估量的。

            早期的黑人教育工作都是在承认种族隔离的现实下进行的,没有向种族隔离挑战,而且基金会内部多数人实际上也是赞成隔离的。这种情况到60年代民权运动高涨时开始有所改变,并开始与一些黑人民权组织合作。1967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总结了过去几十年在这方面的工作之后,确定将关注重点转移到贫民区的医疗保健和培养底层黑人的领袖人物上,改变过去培养中产阶层的黑人子弟的做法,其资助的中介机构也由白人上层机构改为一些有影响的黑人组织。不过主要与黑人组织关系密切的还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它成立之时黑人运动已进入新阶段,许多黑人民权组织纷纷成立,其有关黑人教育、福利和争取平权的工作成为该基金会的经常项目的资助对象。此外,还有许多计划外的临时对民权运动领导人的特别援助,如诉讼案件等,以及在特殊需要时对马丁·路德·金等民权运动领袖的直接资助。

            在黑人高等教育方面,基金会的工作包括:

            资助南方一些大学首次招收黑人学生;改进原来的黑人高校的教学质量;在普林斯顿、达特茅斯、奥伯林等一些大学设立暑期班,以扩大达到入学标准的黑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