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方法总比问题多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方法总比问题多

第5章

书籍名:《方法总比问题多》    作者:李志敏


                                    只要我们找出造成消极心态的原因,就不难找出对策。有了对策,消极心态就会被我们控制而不是控制我们,就会被我们清除消灭而不是侵害消灭我们。

            假如你是消极的人,无心恋战,无所事事,还有谁能帮助你积极起来呢?积极的心态就是从正面看问题,为自己定下做事目标并不停地进取。许多人难以成事,关键就在于一念之差,无法让自己走出消极心态造成的心理误区,很难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做自己的事。

            强化和培养你的亲和力

            作为一个人,无论你的性格多么内向,多么喜欢独处,都不可能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与周围的一切断绝任何来往。你总是在不知不觉地与人打着交道,而人们的思想、习俗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假如你一个人独居,看似不与人接触,其实不然,一会儿邻居或房东就要来收水电费、房费,你势必要与他们说上两句。你的食品、衣服、家具,也必须去商场购买,为了争取货真价实,物美价廉,还要陪上几句好话。你若没有正式单位,必是私营,为了赚钱,你要与许多人交往;你若有单位,就要面对上下级的关系;你若两者都没有,也得有人供养你,你要与供养人相处。总之,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脱离群体的人是不存在的,也是无法存在的。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往往愿意或喜欢与他人交往,以朋友多而自豪。这种愿意或喜欢与他人交往的本能,就是亲和力。它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渴望与他人亲近、和谐相处的心理状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主要的需求。儿童依恋父母,老人眷念儿女,兄弟姐妹相帮相助,人们就是在这种相亲相偎的关系中,培养才智,增长力量,战胜困难,取得成绩,最终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这种亲和力,既是使情感归依的起因,也是激发人际交往的动力,它对平衡人类心理,克服势单力薄之不足,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总要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联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但更多时还是要依靠他人的帮助。荀子曾说过:“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之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的这段话,道出了人类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人类凭借亲和力,使自己坚强而有力地屹立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的这种求生动机,是亲和力的表现之一。

            人类在向外界索取自身需要时,将会遭致自然或社会各方面的阻力,单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抵御外界的干扰或侵害的,此时必须借助他人的助力,方能求得安全的保护。这种安全意识,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当人们没有多少财富时,希望能够获得好的职业或收益,以便生活得更好;当人们有了钱财时,又希望社会各项措施到位,为自己提供财产保护。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自身的安全,财产的安全。这种对安全的需要,使人们自愿融入群体之中,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战胜对于不安全的恐惧。人的这种安全动机,是亲和力的表现之二。

        第10节:向亲和群体进一步迈进

            人类有七情六欲,情感有喜怒哀乐,丰富的感情世界使人类产生归属动机。当人们有了喜悦与悲伤,往往急欲找人倾吐,以求得到理解与宽慰,使情感有所寄托。归属动机,是亲和力的表现之三。

            总之,人类的亲和力不是单一化的,而是多重的,复杂的,上述三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外还有社会比较动机、自我实现动机等。人们衡量自己,常常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实现的,这就产生了社会比较的需要。有人工作成绩突出,事业蒸蒸日上;有人经济富裕,生活档次极高,人们自然产生攀比心理。攀比心理的积极效果是---比事业,工作更加努力;比经济,生活更有追求。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衡量出自己的成就与不足,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社会比较动机的实现,增强了亲和力。人们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渴望在群体中寻觅最佳立足点,以获得他人的首肯与赞许,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这种自我实现动机,敦促人类发展和完善自己,向亲和群体进一步迈进。

            那么,亲和力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曾做过一项实验,将5名自愿者分别隔离在5间屋子里,在提供住宿的情况下,使其与外界隔绝。结果坚持时间最短的是20分钟,坚持时间最长的是8天8夜。他们都感到孤独,很难受,心理很紧张。这项实验表明,亲和倾向源于人的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类喜好合群,组织家庭,建立各种社会组织,便是极好的明证。孤独使他们恐惧,离群使他们害怕,长久的隔离,会使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异,成为不正常的人。出于本能,人们相互亲近,其目的是为了生存。生存的需要,是亲和力产生的条件。

            心理学家赫布的“理想水平说”认为,人类的亲和倾向是出于功利性目的。人们通过亲和,可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对自身也是一种报偿。暂不论其他,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人们的亲和虽源于本能,但却是有目的的,人们通过联合,同自然界、社会作斗争,为生存创造条件。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在付出的同时,也在索取,实际上是进行着时间、金钱、劳动等方面的交换。正是在社会交换的作用下,人类社会才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日益亲密合作。

            亲和力使人类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与作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人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密不可分。就个体而言,亲和力加速了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从诞生之日起就浸泡在关怀、爱护的亲情之中,一点一滴地受到熏染,得到强化与培养。亲和力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减少心理障碍产生的机率。人们社交的范围越广,精神生活就越丰富,亲和力就越强,心理发展就越平衡。亲和力是培养良好个性、求取知识、获得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友谊、发展友谊的坚强动力。只要亲和力动机纯正,就会赢得许多朋友,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办事要有条有理

            一位商界名家将“做事没有条理”列为许多公司失败的一大重要原因。

            工作没有条理,同时又想把蛋糕做大的人,总会感到手下的人手不够。他们认为,只要人多,事情就可以办好了。其实,你所缺少的,不是更多的人,而是使工作更有条理、更有效率。由于你办事不得当、工作没有计划、缺乏条理,因而浪费了大量员工的精力和体力,吃力不讨好,最后还是无所成就。

            没有条理、做事没有秩序的人,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没有功效可言。而有条理、有秩序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的成就。

            大自然中,未成熟的柿子都具有涩味。除去柿子涩味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是,无论你采用哪一种方式,都需要花一段时间来漤熟。如果你不等一定的时间就打开,就没法使柿子成熟而除去涩味。这么说来,叫猴子去等柿子成熟,似乎不可能。因为猴子会经常打开来瞧瞧,甚至咬一口看看,于是它就没有希望尝到甜柿的滋味了。

            任何一件事,从计划到实现的阶段,总有一段所谓时机的存在,也就是需要一些时间让它自然成熟的意思。无论计划是如何的正确无误,总要不慌不忙、沉静地等待其他更适合的机会到来。

        第11节:和猴子没有什么分别

            假如过于急躁而不愿等待的话,经常会遭到破坏性的阻碍。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有耐心,压抑焦急不安的情绪,才不愧是真正的智者。假若连最起码的等待都做不到,和猴子也没有什么分别。

            一位企业家曾谈起了他遇到的两种人。

            有个性急的人,不管你在什么时候遇见他,他都表现得风风火火的样子。如果要同他谈话,他只能拿出数秒钟的时间,时间长一点,他会伸手把表看了再看,暗示着他的时间紧张。他公司的业务做得虽然很大,但是开销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的工作安排七颠八倒,毫无秩序。他做起事来,也常为杂乱的东西所阻碍。结果,他的事务是一团槽,他的办公桌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堆。他经常很忙碌,从来没有时间来整理自己的东西,即使有时间,他也不知道怎样去整理、安放。

            另外有一个人,与上述那个人恰恰相反。他从来不显出忙碌的样子,做事非常镇静,总是很平静祥和。别人不论有什么难事和他商谈,他总是彬彬有礼。在他的公司里,所有员工都寂静无声地埋头苦干,各样东西安放得有条不紊,各种事务也安排得恰到好处。他每晚都要整理自己的办公桌,对于重要的信件立即就回复,并且把信件整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尽管他经营的规模要大过前述商人,但别人从外表上总看不出他有一丝一毫的慌乱。他每件事都办理得清清楚楚,他那富有条理、讲求秩序的作风,影响着全公司。于是,他的每一个员工,做起事来也都极有秩序,一片生机盎然之象。

            你工作有秩序,处理事务有条有理,在办公室里决不会浪费时间,不会扰乱自己的神志,办事效率也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