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当前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当前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

第19章

书籍名:《当前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    作者:潘绥铭


                                    偶然也有一些中学生,只能从侧面提出抗议。他说:你们现在演这样的电视,写这样的文章,可是实际上对我们来说,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根本就顾不上。一天学得晕头转向,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搞什么早恋。

            可是如果我们问他,那你心里想不想?你的作业再多,你就真的24小时除了睡觉以外一睁眼就学习吗?绝不可能。我们都从年轻的时候过来的,我小时候学习也不错,也很用功,可我就老想男女之事。我们的子女现在就不想了?不是。是因为他们没法说。没有一个班主任会允许一个中学生真的说这些话,再优秀的教师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教师需要权威,你倘若真的允许孩子向你提出很多尖锐的问题,你就不敢回答了,你这个老师也就当不成了。所以在中国这样一种教育制度下,孩子们根本不可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因此他们经常在班里掀起一些小规模的革命。

            当然,中学老师也和我争论,说你这些东西最多只适合于大学的教育,中学不行。中学有种种特点、种种难处。我说:你说的都对。我没当过中学老师,在这方面我不如你。可是,我们的社会是在发展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咱们稍微改一点点行不行?咱们慢慢地改行不行?一年咱们改一点点行不行?第一年,你就对学生多笑一点行不行?第二年,你穿得稍微花枝招展一点行不行?第三年,你看到他们有男女交往时,你也笑笑,行不行?就做点这个,大概就会比现在好得多。

            其实,关于早恋的争论源于四种社会周期的冲突:

            1、人的生理发育周期。女孩来月经早,男孩遗精晚;

            2、心理发育周期。男孩出现性梦和性幻想早,女孩出现白日梦晚;

            3、社会的受教育周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包括提前就业;

            4、社会成熟的周期。从向往异性开始,到真正开始涉性交往,然后到性交往,到恋爱,到结婚,这又是一个周期。

            这四种周期倘若都是同步,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有任何问题,我们所讲的一切都不会存在。恰恰是因为这四种周期各走各的路,谁跟谁都不相干、不协调,所以才引起了种种矛盾。

            例如,很多同志都讨论,什么算早恋?大学生算不算?大概不算。那么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根据教育周期。结果你就认为高中生算早恋,初中生毫无疑问算早恋。可是小学生呢?又不好说了。四年级的小学生有的就会互相递条子,你说这算不算?你要说算,又不好接受,这毕竟太早点了。

            其实从生理发育周期来看,应该是不算。从心理发育周期来看,他们只是对成年人、对流行歌曲的一种模仿与试探,他自己本人并不理解那是什么意思,而且往往很快就过去了。这样的小孩根本不知道保密,很容易就被老师抓住了,因为他还不懂得这个东西需要保密。你要硬说他是早恋,大概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至于从社会成熟周期来看,说不客气的,许多为人父母的、为人师表的,自己还没有及格呢。

            《小芳》和《同桌的你》这两着歌,意味着、表达着在成年人社会中,很多人已经开始转变看法了。这两个歌等于承认自己小时候也有过这些东西。人们喜欢听喜欢唱,就是开始敢于承认,不再装正经了,不再假装我从小就这么好。这样,你才有可能更加宽容的看待自己的子女、自己的中小学生。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我希望这个过程会更快一点。

            对青少年,教育“性”的什么?

            我们对孩子进行性教育,首先必须讲性别交往。

            一开始孩子们最关心的不就是这个吗?小孩的第一个性意识,就是在课桌上划条线,男女各半,男女分开。后来到高中,他们愁的不就是我怎么才能爱上个女孩?我爱她,她为什么不理我等等。不就是这些问题吗?一直到了大学不也是这样吗?尽管有10%的大学生已经有了性行为,却有1/3的大学生从来没有私下跟异性谈过话,从来没有约会过。这样的人难道不该教育吗?我们只需要把儒家的思想倒转过来,我们不再去教育他们怎么来约束自己,而是教育他们来怎么来发展自己。

            早在90年代中期,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给我来个突然袭击,冷不丁就问我一句:听说你主张你的女儿和男孩子交往。我说:那当然,不但主张,而且鼓励,可惜她进展不大。记者就问,难道你不担心吗?我说:我担什么心?第一,她已经16岁了(当时)。我16岁时,先当红卫兵,再做狗崽子,闹得凶着呢。现在社会发达了,她比我应该更成熟,所以我没什么可担心的。第二,你担心什么?不就担心她找男朋友吗?我巴不得。如果一个女孩到了16岁还没有男孩子给她打电话,我会觉得很不对头。但是我后来一问女儿,女儿把我反击回来了,把我噎得够呛。我问她:怎么没有男同学来找你?她说:“你要多少?一百个以内我都能找来。”我觉得挺好,是一个好孩子。

            有一种“白马王子”似的男孩子,有一种“白雪公主”式的女孩子,也就是说有很多异性经常围在他们身边转的那些孩子。按照我们传统的观念,这些人肯定最危险,最容易出事,肯定早就跟别人睡过了。可是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他们往往没有这样的事。恰恰是那些闷着头好像很老实的,冷不丁干一件事把你吓一跳。这就是老百姓讲的“咬人的狗不叫”。

            为什么?就是因为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式的孩子,在大量的异性交往中得到了经验,学会了鉴别,也学会了掌握分寸等等。一切都是从这儿学会的,因此他们反而不出事。那些见了女孩就脸红的人,如果好不容易逮着个机会,那他很可能冲上去,出麻烦。或者,他一直到婚后也不懂异性;就算懂了性行为,也依然不懂另外一个性别世界。

            我们对少儿的性教育,来源于我们对未来的估计。现在很多人总是喜欢讨论细节问题:我该怎么教育,该讲什么等等。我觉得这些都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你这个做父母的认为,10年以后中国会怎么样?你的孩子会是怎么样?你有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你有,办法不用教,你都能想得出来。

            我之所以对我女儿这样教育,就是因为我认为,10年以后中国比现在还会更加进步,还会更加开放。不管你开什么会,传什么教,这个历史潮流是不可扭转的,总会更加开放。因此我认为,我的女儿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如果像传统教育那样羞羞答答,很腼腆,我觉得对她没有任何好处。尤其是她们将来出国的机会非常多,如果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到美国去了,那种中国传统女性的性格在那儿是活不下去的。所以我从这样的估计出发,对她进行这样的教育。

            很多父母没有把性教育和对孩子的期望配套。如果你预计她将来做一个女演员,当一个女歌星,那你怎么能对她进行封闭教育?如果你预想她要做一个很规矩的女工程师,那你就要进行儒家教育了,把电视关掉,把琼瑶小说扔掉。你要她做一个政府官员,那你就要把这些东西都扔掉。

            所以,再有父母咨询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问题根本不在孩子那儿,也不在于具体方法。在你自己。你想清楚了没有,对你们家这个独生子女来说,10年后,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你周围的环境会发生什么变化?你自己会发生什么变化?你再考虑你的孩子10年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一些低文化的父母,比我们一些高层次的父母更加明白这些浅显的道理,明白老百姓的大实话。所以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大用功,自己又没有那么好的家庭环境,所以他们从小学就知道这孩子今后没大出息,将来也就是当个工人、个体户、服务员。结果他们反而按照这样一个预期来对付他们的孩子,就是更加宽松。你干嘛要求一个将来只不过当一个服务员、一个体力劳动者的孩子搞什么“目不斜视”或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他守了你这种道德,他就娶不着媳妇、嫁不出去。所以,有时候底层人比我们更明白大实话。读书多了受意识形态影响,经常把问题看颠倒了。

            当我们最后地回首往事时,但愿能够明白:原来我们只不过是在一大堆别人制定的概念和规矩之中,耗尽了我们自己。

            在中国,目前最典型的冲突,就是家庭内的性教育和社会上的性禁忌出现了严重的反差,出现了极大的矛盾。很多家长,尤其有文化的家长,经常来咨询:我的孩子大了,应该进行性教育,该怎么教育?其实,这都是细微末节,都是具体形式,我不跟你谈这个。咱们就讲最基本的道理,你明白以后,什么办法都会有的。

            你还能不能管得住你的孩子?你可以晚上把把电视扭到别的屏道上去,你可以在家里盯住他,可是他还有10小时是在社会上。其中的6小时上了课,还有4小时课余时间,你能看得住他吗?你知道不道你的儿子或女儿,跟小朋友在一起时到底说些什么?我们不知道。

            我也很惊讶,女孩子之间也在流传着性笑话。我原来根本不知道,后来才知道。一个典型的性笑话,说一个男孩骑着一辆自行车,过来一个女孩。男孩就说:上来吧,坐在我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