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金正日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金正日

第11章

书籍名:《金正日》    作者:


                                    他们虽然离家到外地生活,但在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的特别照顾下,他们都开朗、愉快地念书。

        “姐妹岛的灯塔员和离开父母住校的年小的学生都把这事当成当然的事,而且当作一件乐事。”

        女教师好象深沉地陷入往事的回忆之中,暂时停了一会儿。

        窗外不住地传来海涛拍岸的声音。不知从哪儿飞来的一群海鸥在海面上空翱翔。

        历来与那海涛、海鸥作伴,与世隔绝的姐妹岛,因为太小,一般的地图上没有它的标志,如今发生了多么令人振奋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呀。

        这个岛由象姐妹一样并排矗立的两个巨岩形成,因而叫做姐妹岛。传说古时候有一个渔夫被渔霸逼着到波涛汹涌的海上去打鱼,去了就永远没有回来。他的两个小女儿,悲痛地哭着焦急地等着爸爸回来,最后姐妹俩变成了这个海岛。

        如同这个传说中的姐妹一样受尽虐待和欺凌的灯塔看守人,解放后才过上了不愁吃穿,不为儿女上学担忧的生活。他们生活无忧无愁,可是金正日同志为让他们过上与城市一样的文明生活,给他们送去了电视机和高档家具,手风琴等各种乐器,还送去一艘汽艇,让他们随便往返陆地。

        “那是1975年秋天。”女教师继续讲话。“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在了解我国灯塔员的生活情况时,得悉姐妹岛有三个孩子到南浦住校念小学。

        “他默默地望了一会儿窗外,向前来报告情况的干部说,那些孩子们是否想妈妈。

        “那位干部回答说,他们都在开朗、愉快地念书。

        “可是,金正日同志说,怎么说也不如母亲的怀抱啊!又沉思一会儿,向那位干部说:

        “给姐妹岛盖一所学校吧。让年小的孩子们离开家到外地去念书,我们心里能坦然吗?一定要给他们盖学校。”

        “人们心想:‘为三个孩子盖学校?!那三个孩子再过一两年不都要念完小学了吗?!’对金正日同志的指示,那个干部感到出乎意料,踌躇一会儿,还是照实说出了他的想法。

        “可是,金正日同志提醒他说:

        “念一年也好,念两年也好,要给姐妹岛盖一所学校。以后即使剩下一个孩子,也应该让他在母亲的怀抱里念书。老是顾虑重重,是不能盖学校的。要马上盖学校,好让他们从新学期起在那里念书。”

        “这样,决定为姐妹岛的三个孩子盖学校了。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在盖好学校后把大学毕业的我派到这儿当教员。并且经常关照孩子们的生活。

        “有一年2月,他了解到由于海上漂浮大冰块,航路被堵塞,不能及时把新学期的教材和学习用品运到岛上,便派海军舰艇把不满一大包的教材和学习用品送到岛上去;有一年冬天,他了解到在寒假期间我到陆地休假,快到开学日因为还没解冻不能返校,便派直升飞机把我送到岛上,使我能按时上新学期的第一堂课。

        “在他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有一个学生在姐妹岛小学毕业了。

        “他了解到这一事实,高兴地说,虽只有一个学生毕业,但要和数百名学生毕业的学校一样举行毕业典礼,让毕业生高兴,并指示地方党的干部和教育部门干部前去参加典礼。

        “这样,今天我们岛上举行灯塔员、他们的家属及地方党和教育部门干部出席的意义深远的毕业典礼,祝贺一个普通的灯塔员的儿子小学毕业。”

        女教师声音嘶哑又说不下去话了。

        窗外海涛翻腾,家全体与会者的心情似地久久不能平静。

        恩惠的摇篮

        有一次,电视台播放了在平壤妇产医院把6个月的早产儿保育好,使这个孩子比足月生的孩子长得更结实的新闻图片。

        自古以来,人们只听过有8个月早产儿,但没听说有6个月早产儿。人们从电视屏幕看到这孩子长得那么结实不禁感到惊讶,啧啧称羡。

        这个孩子是因为有平壤妇产医院的现代化保育器,才从濒死状态中被拯救出来,并在保育器茁壮长大的孩子。那么这保育器里渗有多么崇高的意愿呢?

        妇产医院的建设正搞得热火朝天的一天,金正日同志在审批文件时紧急召见有关部门的干部。

        他见干部们走进来就指着订货单上已作好标记的一个项目,问他们:

        “为什么保育器计得这么少呢?”

        干部们踌躇着不能立即作回答。

        就保育器来说,那是为未足月出生的或发育不正常的孩子提供与胎内完全相同的生长条件,温湿度、氧气和养分都自动调节的最现代化的设备,价格昂贵。

        他们踌躇一会儿回答说,要多买些保育器就得超过外汇限额,再说已拟定的数量估计在平壤妇产医院出生的早产儿是够用的。

        金正日同志摇着头说:

        “不对。要多买一些。我们从来不吝惜为孩子们用的钱。

        “不要为外汇担忧……应该多买一些来。

        “妇产医院的设备要一应俱全,置办好以后再计算钱也可以。

        “保育器是与婴儿的性命攸关的重要设备。数量应该充裕一些。

        “也不能只考虑在平壤出生的早产儿。

        “在地方出生的生命垂危的早产儿和三胞胎也带到这里在保育器里抚育不是很好吗?!

        “足月出生的婴儿如发育不全,也要放在保育器内抚育,这样对产妇和婴儿只有好处,没有什么害处。我出钱,你们尽管购置吧。”

        由于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如此关怀备至,当即遵照他的指示拟就新的设备清单,一批价格昂贵的保育器得以添置了。

        后来,金正日同志到现场观察已完工的平壤妇产医院,走到新置备的保育器跟前止步。他笑容可掬地环视着随员们,满意地说明:

        “这是早产儿集中治疗器。

        “8个月出生的孩子装在玻璃管里养育起来,这里自动保障适于婴儿生活的温度和氧气量。”

        他满意地望着排列得望不到头的保育器。干部们看到这种情景,眼眶不由发酸。

        一位干部回顾他去参观的欧洲一个大产院的往事。在那里保育器没有几台,但那个国家的医务人员还夸口说,设置价格昂贵的这些保育器,已是相当可观的水平。

        但是,在我们的妇产医院里保育器排成了行,如果那个医务人员看到这些该说些什么呢?

        正是在这充满恩情的保育器里养育着全国各地的早产儿和未熟儿,连6个月出生的孩子也茁壮地成长起来。

        得救的三胞胎

        1978年12月的一天,金正日同志接到开城市附近的一个里有一个产妇生下三胞胎的报告,他指示:

        “要从平壤派去医疗小组,给予医疗上的帮助,使三个孩子都活下来。”

        他还给保健部门等有关部门下紧急指示,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夜里12点!

        最新型的急救车从平壤朝南飞驰而去。

        车上载的是按照金正日同志的指示由著名大夫和护士组成的医疗小组。

        车飞箭般地疾驰。不久出现了交通岗哨。司机想,已是深夜,拦道木肯定已放下来,应该放慢速度。但发现拦道木已抬起来,岗哨的值勤人员也都出来站在一旁挥手示意赶快驶过去。

        下一个岗哨也是如此,拦道木已抬起来。

        这时医疗小组领悟到,金正日同志为了抢分夺秒,不耽误他们的时间,已经作了如此悉心的关照。

        不觉间车已到开城市,驶到一个路口时,那里的拦道木却拦住不予放行。

        司机急忙鸣警笛驶到岗哨前,拦道木依然不动。有一个人急步从岗哨跑出来。

        他告诉他们说,三胞胎已到开城市产院去了,手指着往产院去的那条路,叫他们快往那里去。

        如果他们跑几十里路到产妇的家,再返回来,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想到这里他们舒了一口气,急忙往开城市产院奔去,把濒死的产妇和三个孩子都救活了。

        再返回来

        1984年底,具有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的乐元机械厂又自力更生创制了制氧器。

        制氧器本是一套显示现代工业发展水平的全套化工设备,也是一套可与一座工厂相比的大型设备,要制造制氧器,需要有几百种大小设备与之配套。要生产制氧器,必须靠现代科技达到的最新成就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到,所以即使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也不敢轻易着手制造。

        1984年10月底,由于有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和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精力充沛的领导,生产制氧器的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有一天,金正日同志亲自到乐元机械厂观看了这里工人制造的制氧器。

        这一天,他表示极大的满意,赞扬说:

        “了不起呀,只看一看,就可以看出这是精密度很高的机器。你们自力更生制造这种机器,真了不起……

        “乐元的工人们一开始就决心靠自力去完成党所交给的任务,压根儿就没有想依靠别人。你们一起头儿就没有去选择轻松平坦的路,而是决意走吃力、险峻的路,这给国家带来了很多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