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金正日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金正日

第30章

书籍名:《金正日》    作者:


                                    

        “可是,我们不该只顾这一方面。

        “在领导和经营管理艺术机关的工作中,我们不应该学资本家的企业经营方法,先从钱财和收支核算方面做打算。

        “我们在每件工作中,应首先为人着想。对这一点,金日成同志一向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我也是有机会就这样强调的。

        “应该以人为重。

        “这是我们党在一切工作中一贯坚持的原则。”

        他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用深切的语调接下说:

        “……想来想去,无论怎么想,总觉得让他们一天演两场,有点过分了。

        “这样,他们会感到加倍吃力,不,会感到吃力几倍的。

        “所以,打算让他们一天只演一场。”

        金正日同志接着说,至于演出收入与支出不敷的这些赤字,他将同各有关部门干部进行商讨,打算以从国家预算中拨给资金的办法来解决。末了他强调指出:

        “这么解决这个问题,既符合我们主体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而且是正确的。因为这是以人为主的解决方案。”

        “是,明白了,我牢记这些,一定照办。”

        那位干部哽咽着只说了这么一句,再也说不下去。

        窄路相逢

        1967年7月,一个闷热的天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我国东北方德城郡厚峙岭山脚有一个合作农场,这里的总农艺师开着一辆满载煤炭的汽车驶到黑隅沟口,把车停在窄路上开始卸煤。

        他本想,这里靠着岭边,加上正赶上歇晌时间,不会有车辆来往,趁这个时间,给烟叶烘干场拉一车煤。

        可是,事不凑巧,正当这个时候,一辆轿车拐过山弯,朝这边驰过来。

        这是一条很窄的路,两个车要错车,其中一辆车须倒退好长一段路。

        总农艺师遇到这意外的情况,不知所措,停止卸煤,只是呆望着驰过来的车。

        不觉间,轿车驰到跟前慢慢停下来。

        车里,坐着一位年轻干部,正在专心审阅文件,连车子停下来也没有感觉到。

        司机走下车,说,因为他们有要事赶路,可不可以让一下路。

        总农艺师爽快地答应他,走进驾驶室启动。

        这时,那位年轻干部走下车,问司机是怎么一回事。

        他立时了解到情况,向司机说,不管事情多忙,不该让载货的汽车让路,要说让路,应该小汽车先让路,便叫司机把车倒到能错车的地方。

        总农艺师一听这话,急得不知所措。

        要让轿车倒车,就要沿着夹在水田和悬崖中间的窄路倒很长一段路才行,这是很危险的。

        于是,总农艺师走前一步说,轿车往坡路倒车,这很危险,不如让载重汽车倒过去一段,这样错车比较安全。

        那位年轻干部听了之后,摇了摇头说,让满载货的大车,在这窄路上倒车是不行的。接着,轻声告诫轿车司机,说:

        “今后,决不要向别人提出这种无理的要求。时间越急,路越险,越应该先让开大汽车的司机同志们过去。”

        他走到路边,留心地察看了窄路与悬崖中间的小空地。这里有一块宽有一辆车勉强通过的小块草地,有好多块大岩石露着头。

        他仔细察看草地之后,开朗地笑了笑,说,在这险路上,不要做倒车的险事,就在这里修一条可以错车的小弯路,当作运动活动活动身体好不好。

        总农艺师和司机呆住了,弄不清要怎样在这块草地上修一条小弯路。

        他猜到他们的心情,于是搬来几块被阳光烤得烫手的大石块,并排放在大岩石旁,然后说,这样,搬一些大石块在这岩石间一铺,汽车不就可以开过去了吗。

        到这个时候,他们才领会他的意图,各自脱掉上衣,学他的样子不停地搬来大石块铺路。

        可是,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动。在大热天,要搬那么多的大石块,是够吃力的,他们干得汗流浃背。

        金正日同志弄得满身大汗,可是一直没有停手。

        “我们既然动手修路,干脆,给这里开一条迂迥路好了。开了这条路,今后司机同志们也就不会再为这里不好错车而吃苦啦。”

        司机和总农艺师两人几次劝阻他,可是他一直跟他们一起搬石块,干了很长时间。

        迂迥路终于修成了。

        他在新修的迂迥路上走一遍,然后叫轿车司机把车开过来。他站在车前盯着车轮,给司机指着方向叫车开过去。

        轿车徐徐开动,按照他指的路线滑过去,越过一个个岩石,错过载重汽车轻快地驰上了公路。

        他走近总农艺师,紧握着他的手说,因为时间来不及,没有跟你细谈就要分手,请原谅。

        最后,总农艺师跟司机作别时,把嘴贴近他的耳边悄声问了他:

        “他是哪里的干部?”

        司机微微笑了笑说,他就是我们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正要去某地进行现场指导。说完,他打开车门把车开走了。

        在浓雾笼罩的田埂上

        凌晨,青山田野里,浓雾蒙蒙。

        正值插秧的农忙季节,天这么早,田野上已有人的动静。

        金正日同志正在踏着田埂向前走去。

        浓雾在他的脚边萦绕。

        走着走着他发现在前面不远处,有一位老大爷正在动手修引水口。

        他走近老大爷搭话:

        “你是管水员吗?”

        “是的。”

        “水田都耕天没有?”

        “早就耕完了,现在正忙着耙地呐。”

        管水员以为是路过这里的邻近农场的人,头也不抬地随便答着腔。

        “今年地耕得多深?”

        “耕了35厘米深。”

        “35厘米。那比去年深5厘米。施了多少堆肥?”

        “每町步本应施20吨,可是好不容易施了15吨。”

        “比去年施的多呀。你们很辛苦啦。”

        “谈不上什么辛苦。没有按照金日成主席的教导施,还能说辛苦吗!”

        管水员这样随便答着话,忽然感到异样,他在心里想:

        “是谁呢?他怎么会对我们农场的事了如指掌?是郡的负责干部?不象,从来没有一位郡干部象他那样,凌晨踩着田埂路来,更没有人问的这么详细呀……

        “因为浓雾碍眼,无法看清来人的面容,只凭他的举止谈吐揣想,一定是由外地农场来青山里农场取经的农场技术人员。不然,他对耕地和堆肥的数目决不会了解得这么具体……”

        谈话还在持续。

        “秧苗壮不壮?”

        “这还用说。自从育出针尖般细苗,让咱们领袖操心之后,大家都当心了。”

        “现在长出了几个叶子?”

        “有五六个啦。”

        “正合适,分到了几台插秧机?”

        管水员被问住了。心想:

        “真是个周密细致的人啊。”

        他就坦率地说,因为自己不了解农场的全盘情况,目前还不知道农场究竟领来了多少插秧机,说完拿起铁锹动手干自己的活儿。

        浓雾开始渐渐散去。

        金正日同志说,他想看看引水的情况,便跨过引水沟向老人走过去。

        管水员刚一抬头,就睁大眼睛愣住了。

        “啊!这不是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吗?”

        心里这么一喊,摘下草帽,不知所措地呆站在那里。

        他想到刚才说话太没有礼貌,深感惭愧,抬不起头来。

        金正日同志亲切地微笑着,说:“从大清早就这么辛苦,我来是想看一看青山平原的。”说着伸出了手。

        管水员觉得自己手上满是泥水,不好伸,呆立着犹豫不决。金正日同志走前一步,一下握住他的手说:

        “干活儿人的手该是这样,这有什么关系呢。”

        接着,他深情地搭话说:

        “打算什么时候开始插秧?”

        “现在正赶活儿,准备再过三四天就放手插。”

        金正日同志把双手叉在腰上,放眼环视浓雾散开的青山田野。他以满意的目光,眺望着在插秧前夕从清早起沸腾起来的田野,强调说:

        “青山里要及时插秧,为全国做出榜样。……据估计,今年的气候也不怎么好,要从插秧的时候起,做好准备,种好庄稼。”

        金正日同志跟管水员一起踩着田埂小路向前走去。

        结在草叶上的露珠弄湿了他的鞋子和裤脚。田埂小路被春耕的拖拉机压碾,泥泞不堪。管水员焦心地说:

        “路很不好走啊!”

        金正日同志毫不理会地走在泥泞路上,愉快地说:

        “这不是主席常走的路吗!如果能够每天走上这种路,那可太好啦!

        他的鞋子沾满了泥土,可是他毫不介意,反而对管水员老大爷说,走路要小心。

        自力更生队胜利了

        1984年10月下旬,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到乐元机械厂进行现场指导。他在视察机器车间的时候,来到放着回转式凿井机零件的地方停住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