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金正日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金正日

第52章

书籍名:《金正日》    作者:


                                    因此,预定今天举行的政治局会议也推后了。主席也同意这么做。所以一定要采取坚决的措施让病人复苏。盼望你们报来可喜的消息。”

        医院的负责干部听着他的话,真切地感受到他那殷切的心情,一再决心要竭尽全力使病人好转。

        抢救病人的工作继续下去,但是病人的状态毫无变化。

        每当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打电话来问,医务人员就不得不痛心地向他报告同样的情况。

        当他第8次打电话来的时候,医院的干部拿起了话筒,但不知怎样回答才好,犹豫了一阵。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恳切地说:

        “要尽一切手段和办法,无论如何也要使病人恢复知觉。哪怕病人变成残废也要保住他的性命。

        “只要吴白龙同志活着,就是坐着不动,对我们党就是一份力量。”

        接到电话的干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是的,正因为有这种热爱与信任,我们的革命战士就永远跟着党走,我们的党就战无不胜!

        从当天的早晨直到半夜,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竟打来了11次电话,第二天清早起又接连打来6次电话,了解病情,采取了可能采取的一切措施。

        由于他倾注一切热情的关照,给徘徊于死亡线上的病人总算延长了瞬息的生命。

        吴白龙同志昏迷不醒的第三天,4月6日,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在百忙中又亲自给医院打了几次电话,并为使病人复苏,呕心沥血。这时他接到由医院打来的吴白龙同志的病情稍有好转的报告。

        他非常高兴,立即把情况报告主席后,便来到了医院,那是将近夜里11点的时候。

        到了医院,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径直来到病房,悄悄地坐在吴白龙同志的床边,握住仍在昏迷状态的病人的手,用低哑的声音说:

        “吴白龙同志!我来了。”

        但病人毫无反应。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亲手诊诊病人的脉搏,摩摩手脚。然后把耳朵贴在病人的心口上静听心脏的跳动声。

        手脚变凉,只能勉强感觉到脉搏微微跳动。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心痛欲裂,他反复地大声呼叫病人的名字:

        “吴白龙同志!你绝不能死啊。你听见了我的话吗?”

        老战士的女儿一直噙着眼泪抑制着自己,这时再也忍不住了,一下子把脸投到父亲的怀里焦急地喊道:

        “爸爸!你为什么不应声啊,你睁开眼睛看看,就是一刻也好,看看是谁来啦……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来啦!”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来啦!”这句喊声给昏迷的病人注入了超人的力量,病人鼓起了最后的气力,突然睁开了眼睛。

        吴白龙同志振起精神挣扎着,好像认出了在他面前的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他的眼里浸出泪珠。

        他挣扎着要起来,但这一切都不过是一瞬间,老战士闭上了眼睛。这就是他对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最后的问候,从此永诀了。

        4月7日,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同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一起来到安放灵柩的栖獐俱乐部吊唁。

        场内奏起了悲壮的哀乐,金正日同志走到吴白龙同志灵前致哀之后,久久地望着死者的面容。

        他抑制不住悲痛,一再把手绢拿到眼角去。

        过了一阵,他到了休息室仍禁不住痛惜之情,说:

        “怎么这样突然地离去了呢。”

        然后,又一次把手绢拿到眼角去,用嘶哑的声音接着说:

        “要是因长期患病离开了我们身边,也许不会这样心痛啊。”

        瞬间,在场的抗日大战时期的革命战友们和遗属们遏止不住涌出的眼泪,痛哭流涕,就像水渠决了口一样。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安慰遗属们不要太伤心,他说:

        “我们心里这样难过,我们领袖该多么悲痛啊?

        “我们采取了能够采取的一切措施,恐怕还是没尽到诚意吧。”

        遗属们听他这么说,不知如何是好。

        “不是,不是那样。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您赐予的恩情是无可比拟的,您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他握着哽咽着说这番话的死者儿子的手有力地说:

        “不要太伤心啦。失去勇气是不行的。只要依靠领袖和党活下去就行。今后如遇难事,不管什么时候都来找我好了。

        “父亲是无限忠于领袖的优秀的革命家。要接父亲的班忠于党和革命。”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给予吴白龙同志父子两代的恩情,是如此深厚、宏大无边。

        最光辉的面容

        1984年6月21日,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来到正在扩建的大城山革命烈士陵园建设工地。

        他从烈士陵园入口起一面作有关建立纪念碑的教导,一面拾级而上。

        当时,有一批万寿台创作社的创作人员做好一切准备殷切地等候着他的到来。

        他们曾几次更换原材料,极力探索革命烈士半身塑像用什么材料最适宜,今天要借拜见他的机会,向他请教。

        过一会儿,金正日同志来到教育场区,热情地向创作人员还礼,走到半身像模型前面。

        他在用人造大理石雕塑的半身像面前止步。

        用大理石粉和胶粘剂塑造的人造大理石像都具有石质感,而颜色则有呈白色、米色、铜色三种。

        他细心察看半身像模型,问人造大理石是否会风化。

        一位创作家回答说,因为添加了少量增塑剂,不要紧。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想了一会儿说,看来用了人造大理石的塑像具有石质感,但不见得好,既然对用人造大理石塑像还没有十分把握,就不宜采用那种方法。他试用手去敲敲半身像模型,然后环顾干部和创作人员,严肃地说:

        “用人造大理石塑造革命烈士半身像,不知底细的人可能以为那是用石头雕刻的,可是,用人造大理石来塑造无限忠于领袖,为祖国、为人民捐躯的革命烈士的半身像,这是我们在良心上过不去的。”对一切问题惯于用业务观点对待的创作家们不觉心里一怔。

        显然,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是要凭着良心,抱着登天摘星星来也要使烈士的丰功伟绩永放光芒的心怀要把他们的半身像立在世人仰望的顶点的。他的话体现了这种最崇高的情义。
        干部们和创作家们都抬不起头来。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在半身像模型面前慢慢踱着步说,大理石经年累月会引起风化作用可能破败,而花岗石因为有斑点不宜于塑造人像。

        这时,一位干部指着涂了铜色的看起来像铜像的半身像的试片,向他请教。

        金正日同志到跟前去用手指敲打着半身像笑着说,上了颜色的终不如铜铸的。

        那么该用什么材料塑造半身像呢。金正日同志踱步深思,过一会儿,他打破沉默,坚定地说:

        “依我想,革命烈士的半身像,最好不要用别的材料,而要用铜铸造。革命烈士的半身像用铜铸造,看起来有分量,而且好看。用铜铸造革命烈士的半身像,制作较容易,还可以久存,但更重要的是能表现我们的精诚,再者更显庄重而有分量。即使多用些铜,也都要用铜铸造。”

        他的话使人心潮起伏。

        干部们和创作家们原来以为不用铜而用别的材料可以给国家减轻负担,他们深刻地醒悟到这种想法正是缺乏对为祖国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的精诚的表现。

        1985年10月的某一天,亲爱的金正日同志视察即将竣工的大城山革命烈士陵园表示满意说:

        “用铜铸造革命烈士的半身像显得庄重、有分量,很好。”

        然后回顾往日说:

        “万寿台创作社的干部们受了批评以后,用铜出色地铸造了革命烈士的半身像。只有用铜铸造革命烈士的半身像才会永放光芒。”

        干部们又一次把他那充满着崇高情义的话语,铭刻在心。

        浮雕金星奖章

        1984年11月2日。

        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抽出宝贵的时间到现场对革命烈士陵园建筑工程进行指导,来到安排花圈摆放台的地点。

        他从现场负责干部那里听到有关工程进展情况的报告,轻轻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说:

        “要修好花圈摆放台。每到全国性节日,不只是我国人民,还有许多外国人来瞻仰革命烈士陵园,要安排花圈摆放台。”

        他说,安排花圈摆放台,人们就不必像从前那样拿花圈登到革命烈士陵园半身像区最上列去,而先把花圈放在花圈摆放台上,然后沿着两边的台阶登到半身像区。

        干部们听了他的讲话,眼前就浮现出过去一到纪念日人们拿着花圈登到半身像区去的情景。

        他停了一会儿,向干部们强调说:

        “今后修好花圈摆放台以后,一切献花圈仪式都要在花圈摆放台前面举行。”

        干部们表示感佩,他又给指定了修花圈摆放台的位置,并教导说,题词碑和献诗碑用花岗石,花圈摆放台就该用黑色石料制作。

        这是从纪念碑的造型艺术角度显示对照法的优越性的英明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