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梅列茨科夫元帅战争回忆录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梅列茨科夫元帅战争回忆录

第83章

书籍名:《梅列茨科夫元帅战争回忆录》    作者:


                                    这完全符合日本帝国主义的侵苏意图。然而苏德战场形势急转直下以后,东京明白了可能也要转取守势,日军指挥部虽未放弃进犯我们国土的念头,但从1943年起,还是把筑垒地域改向纵深梯次配置了。

            工事构筑以东满最为完备,在那里与苏联滨海地区交界处共修建了七个筑垒地域。所有这些筑垒地域全都构筑了火炮和机枪的永备火力点和土木质火力点以及地道,还有带掩蔽部的观察所和指挥所网,都是根据复杂的地貌及其起伏大等特点构筑的,设置有防坦克和防步兵的各种障碍物,以及带一米厚防护层和发射孔的钢筋混凝土炮巢和机枪巢。总之,如果要说即将开战的滨海地区,我真“走运”:你只要想一想曼纳林防线的某些工事,再加上卡累利阿的森林(只是更密些)、北极地区的荒原、诺夫哥罗德州的沼泽和东部的气候,你就会想象出兴凯湖以西地区的情况了。当时我每个小时都看该区的地图。其实,在任命我担任新职务时起了作用的,看来不光是像大本营对我说的,因我熟悉我国西北环境,而且还因为我早先就在远东工作过。

            现在回过来再说关东军。它所修建的边防工事,构筑有多层配置的火力点,有稠密的地下设施网,有大量防坦克和防步兵的地雷爆炸性障碍物,还有显而易见的环形防御配系,守备十分强固。这就要求突破防御时要使用相当数量的破坏兵器。各筑垒地域掩护着几个最重要的战役方向。想用重兵迂回过去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为了使军队能向满洲腹地发展突击,必须首先消灭这些筑垒地域及其守备队。但还不限于此。日本人已经在所有边境居民地设防。建筑物都构筑有供射击用的发射孔。许多行政机关和民用住宅成了独特的要塞。

            为了使自己对作战行动地幅有一个更好的了解,我尽量设法多走几个部队,尤其注意国境线。我还记得自己战前在这个地区工作时到过的许多地方。那些不认识我的兵团指挥员感到惊奇地听着,这位无人知晓的马克西莫夫上将怎样告诉司机说哪里好走,可以开得快一些。整个来说,军官都非常好,正坚定地执行着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新的任务。读者也许会问,为什么说是“新的”?难道我们的远东军人这些年就不知道他们要和日本侵略者打仗吗?当然知道。可是在我军主力被牵制在苏德战场时,远东军人或许预料过,如果日本参战,我方基本上采取防御。而今并非如此。倒是我们像从另一种观点研究敌情,心里已把日军作为防御一方来估量其实力了。顺便说一句,这也具有很大的精神作用。

            显然,在准备期间一定要谈到各种作战行动样式的配合问题,其中无论如何也不能不提到进攻。恰好相反,应该首先谈到进攻。

            这种情况在某些方面也可表现出来。比如,了解敌人兵力是必要的。可是如果不了解敌人的弱点,你永远不会取胜。因此我们尽量估计到这些弱点。正如通过侦察所了解的,在抵抗枢纽部之间和在筑垒地域之间,都有一些间隙地没有布满筑城工事。可见防线虽说差不多是绵亘不断的,但终非全线无隙可乘。我们就抓住了这个“差不多”。至于我们如何利用这一点,后面再谈。

            最后,日本军阀十分重视构筑后方地域和发展飞机场网。从1932年起一直到关东军投降,对机场进行了不断的扩大和改建。在空军基地和机场加紧修建了守备队宿舍、油料库、弹药库、飞机掩蔽工事;敷设了专用铁路线:修筑了良好的有人工路面的起飞跑道。通常是构筑几个人工起飞场,以便根据不同季节的风向进行起飞。机场配置于宽阔谷地内、居民地旁和那些构成战役方向轴线的道路地带。

            我军航空兵也进行了相应的准备。航空兵威力大而速度快,很快就掌握了制空权。

            各方面军当前战役的特点,除上述外,还在于距离我国各主要经济和政治中心很远。因此,在各方面军司令员和莫斯科之间建立了一个统辖全部集中对日作战兵力的中间机构——远东苏军总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任总司令,希金上将任军事委员会委员,伊万诺夫上将任参谋长。

            因为有了远东苏军总部,各方面军得以密切协同作战。这里共组建三个方面军。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的外贝加尔方面军从西面对关东军实施突击:普尔卡耶夫大将的远东第2  方面军从北面实施突击(此外还担负解放南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的任务);笔者指挥的远东第1  方面军则从东面实施突击。海军元帅库兹涅佐夫协调海军行动并组织陆海军协同。下属太平洋舰队司令员(海军上将尤马舍夫)、北太平洋区舰队司令员(海军中将安德烈耶夫)、阿穆尔河区舰队司令员(海军少将安东诺夫)。空军主帅诺维科夫指挥航空兵。

            这一战局的战略计划限1945年内完成,而其实际计算特别精细。当然这个词儿是多么适用于作战行动。看一下地图吧。我们面前是一个向北突出的不规则的多角形,名叫满洲。如果我军开始从几面攻击驻守在那里的关东军,那么后者将要收缩,争取时间,逐步向朝鲜或中国逃遁。而这正中东京下怀。我们的盟军也不会反对,这可以使英美军成为亚洲日占区的唯一解放者。可是如能迅速粉碎关东军,就会使所有这类打算都破产。同时也不能忘记,迅速战胜关东军,就会缩短战争时间,从而保存千百万人的生命。一句话,“蟒蛇”战略对我们毫无用处。

            因此,苏联武装力量拟定了另一个计划。这里所说的是实施一系列深远突击,把关东军分割成几部分。各次主要战役都具有联合行动性质,并且由远东第1  方面军和外贝加尔方面军实施两个主要突击,共同指向满洲的腹地长春;外贝加尔方面军从塔木察格布拉克突出部地区,经由沙漠和山地实施突击;远东第1  方面军则从滨海地区,经由筑垒地域、原始森林和山岭向吉林实施突击。此后,满洲和关东军将被切成两半,而外贝加尔方面军转兵南下辽东半岛。另外,还进行两个辅助突击:外贝加尔方面军由西北面额尔古纳河,从达乌里亚地区向东南实施突击;远东第2方面军由东北面,从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向西南配合进攻。两个方面军所属军队在齐齐哈尔附近会合,将日军合围在一块周长一千六百公里的正方形区域内,并割断它们与其基地的联系。同时,远东第2  方面军还要在南面,由比罗比詹地区向哈尔滨进攻。而远东第1  方面军也从兴凯湖向这里进攻。由于两个方面军会师,日军与其基地联系被切断,被合围于周长一千四百公里的区域内。

            在实施这些突击的同时,还进行了其他一些虽在参战军队实力上并不那么强大,但在政治意义上是很重要的突击。比如,外贝加尔方面军另有一个集团从达尔汗地区向辽东湾推进,切断关东军同关内中国派遣军的联系;该方面军的最后一个集团是苏蒙联军骑兵机械化集群,粉碎日军和所谓内蒙部队,挺进多伦诺尔(今多伦)和张家口,总方向指向北平,直接支援中国国民革命军。最后,远东第1  方面军还有一个集团沿日本海海岸实施突击,粉碎驻朝敌军并切断驻满兵团的退路。稍晚一些时候,苏军在萨哈林岛(库页岛)和千岛群岛转入了进攻。我军航空兵和舰队受领了复杂而深远的任务。

            不仅企图本身,而且在其贯彻上也独具一格。比如,各方面军都在主要突击方向集中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兵器。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特点。例如,远东第2  方面军把基本兵力集结在松花江流入阿穆尔尔(黑龙江)的汇合处,阿穆尔河区舰队沿着似己成为方面军行动轴线的松花江逆流而上。地面兵团则沿江两岸推进。

            在远东第1  方面军司令员的决心中同样有其特点。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各突破地段的战斗队形构成了相当大的密度。第5  集团军,每个师总共只在三公里宽的地带内进攻,而炮兵密度却达到每公里正面二百门火炮和迫击炮。这里之所以要构成这么大的密度,是因为该集团军要从突破筑垒地域开始进攻。只有在突破地段高度集中技术兵器和军队,才能决定交战的胜利。然而,我们却把坦克兵中将瓦西里耶夫的独立机械化第10军放到了第二梯队:根据地形条件和敌人防御编成,想马上有效地使用机械化军是不可能的,因此预备用于发展第5  集团军的胜利。

            如果我们看方面军编成内各集团军的行动特点,那末在这里也会发现不少独到之处。每个集团军所编成的战役布势,都符合其行动方向上的地形特点和敌人防御的编成性质。

            H  ·Д·扎赫瓦塔耶夫中将的第35集团军配置在兴凯湖以北正面宽二百一十五公里的地段。流经面前的是乌苏里江,往下是源于兴凯湖的松阿察河,在这两条水路交通命脉上,有阿穆尔河区舰队的舰艇掩护集团军左翼,自然其活动水域有限。但在松阿察河对岸是一片开阔沼泽地。只有绕满藤条的柞树和械树林遮蔽着一块块不毛之地。距今二十三年前,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在и·H  ·乌博列维奇率领下追击由日本走卒、白卫将军M  ·K  ·季捷里赫斯把持的“地方自治军”时,就是由此处及东边一点向南进发的。我们现在也要出击那些日本军国主义者或其后裔,但由南下改为西进了,因为我们的国境线到这里是向那边拐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