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与名人一起读书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与名人一起读书

第30页

书籍名:《与名人一起读书》    作者:铁凝

年逾六旬的他依然忙碌,有还不完的文债,写不完的稿子,还有许多好书没有时间看。尽管如此,他依然重友情,不擅说"不",尽管希望静心创作不被打扰,但还是不得不挤出时间接受采访,和一些必不可少的应酬,并真诚相待,毫不敷衍。我深深体会到他那被圈中人所称道的冷面后的古道热肠与成熟男人的绅士风度。
蒋子龙书语
"书是印刷出来的人类",读一本书就是经历一次别样的人生,书读得多就可以拥有多种经历,选择多种人生。
要借鉴古人的智慧:存书容易,能读为难;能读容易,记住为难;记住容易,能用为难。ˇˇ
从"凶神一号"到传奇作家
他曾经是一名农村的少年,长大后当过兵,做过工人,后来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曾经备受争议,几乎每诞生一部新作,就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他是当今文坛上不可多得的"重量级"作家,他的作品不但屡屡获奖而且脍炙人口;他长着一张拒人于千里的脸,曾经被奉送绰号"凶神一号",然而他貌似冷酷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善良正直的心;他性格直率,笔锋犀利,他用自己的笔触和人生描绘了一片别样的天空。他就是传奇作家蒋子龙。
作家是社会的头脑,时代的智者。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经历使蒋子龙的作品具有高度精炼的优点,在他的短篇和中篇小说里浓缩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矛盾冲突。他善于抓住事件的主要矛盾与问题的关键,从而紧凑地展开,详略得当,结构严谨。他也擅长抓住人物的最有代表性的性格言行。蒋子龙是一个高明的故事讲述者,情节曲折、构思新颖、结构缜密、语言独特。他作品中多层次的艺术结构让读者在欣赏中体会其主题并产生共鸣,目的是催动读者精神上的觉醒,而不是用粉饰太平来哄骗读者。
蒋子龙早期的创作致力于改革者形象的塑造。他以雄放刚健的风格,把改革者的个性心理、精神风貌以及他们为现代化建设进行的可歌可泣的奋斗表现得极具感染力。乔光朴、车蓬宽、牛宏、武耕新等强者群像在他的小说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阴错阳差》开始,蒋子龙把思考视点投入到人物性格与历史文化的碰撞上,力图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表现人的心理奥秘,从而描绘出一个立体的全景社会,显示出强烈的批判意向,笔墨愈见沉着老辣。
徐城北
"品三做三"全靠"熏"
徐城北其人
徐城北,京剧编剧、学者。1942年生于重庆,长于北京。大学时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青年时期曾在新疆和河北工作了15年,"文革"当中被迫在全国游走了22个省。粉碎"四人帮"后专业归口,37岁进中国京剧院当编剧,曾给著名演员李世济写过京剧《武则天》,获第一届文化部的文华奖。53岁调中国艺术研究院任研究员,一直到退休。
著有艺术专著、城市文化随笔70余部,代表作有《京剧与中国文化》、《老北京三部曲》、《梅兰芳三部曲》、《老字号三部曲》等。
京剧研究完了,老字号研究完了,京城文化也快研究完了,徐城北正琢磨着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三"对徐城北来说,是个很吉利的数字,也是他成功路上一个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数字。
徐城北,住在城北。"读书声中的水岸人家。"这是徐城北居住的小区打出的广告语。"徐城北肯定是个真正的读书人。"记者心里这样想着,很准时地按响了他家的门铃。
"欢迎!欢迎!"随着两声热情的招呼,脸色红润、戴着一副大宽边眼镜的徐城北出现在记者眼前。
一进门,脚下的两块布在告诉我们:这儿的主人是很爱干净的。
徐城北是个有准备之人。和记者约好了十点钟采访,当记者进门时,桌上已摆好了散发着浓浓茶香的铁观音。客厅里摆放着的一排整齐的书架以及沙发边零散摆放着的几份报纸和客厅角落里的各种花,使这个家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香气。这一切都在显示着主人优雅的品位。
除了几杯茶之外,桌上还摊着几张写满了字的纸。"我给咱们今天的谈话定了个主题'喜欢品三做三的徐城北'。我今天是反串了,哈哈……"徐城北话未说完,记者心里一愣又一喜:"嗬,都准备好了!"
问他最近在忙什么,他神秘地说:"有些事还没干出来,不宜过早地宣扬。"
一辈子离不开"三"
"三"对徐城北来说,是个很吉利的数字,也是他成功路上一个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数字,他的工作和生活中没离开过"三"。
他的书房起名叫"三不老书屋",是艾青题的。
徐城北说,他这一辈子都比较闲,没坐过班,是一个散兵游勇式的文化人。他的行业是戏曲,大学学的是京剧评论,后来他自己跑到新疆、河北生活了15年。那是苦难的"文革"时期,尽管苦,但他却心存感激,"因为它给了我很多今天可以炫耀的资本。""文革"时,徐城北正值青年,在应该大量读书的时候,他没能读到书。
徐城北学会了咀嚼这种苦难,以致养成了后来这种很闲适的性格。1979年调回中国京剧院后当研究部主任。那时他的活儿都是自己想,自己做。
"'三'这个数字跟京剧有一种非常紧密的关系,《三气周瑜》、《三顾茅庐》、《三打陶三春》、《三打祝家庄》,这是戏名。还有,戏剧有三哭、三笑、三让座等等戏曲情节动作。"这些东西对徐城北工作有很大影响,他总是能想到"三"。
《梅兰芳三部曲》的第一部--《梅兰芳与21世纪》出版的同时,江苏的一家出版社找到徐城北,让他写一下老北京。第一部《帝都遗韵》出版后非常畅销。后来他想:"我这一本写老北京还没写完呢,没尽兴呢。"后来他又变换角度,写了第二部《巷陌民风》和第三部《透视前门》。
尽管已经出了七十多本书了,但使徐城北在业界最有影响的还是这套《老北京三部曲》。这,也成了他的一块招牌。之后,他又完成了《老字号三部曲》;近几年,他还要写《新北京三部曲》;将来,他会以《流浪三部曲》的自传做一个圆满的收场。
想到过不了多久自己也要"退休"了,徐城北就琢磨着尽量把自己的作品做成一个又一个的"三"。
张口必谈梅兰芳
和徐城北聊天,就算你不问,他也肯定会跟你谈梅兰芳,谈京剧,因为他是这个领域研究者中的顶级人物。
37岁回到北京后,他就研究京剧,读了很多相关的书籍,但更重要的是他从很多演员肚子里掏出很多比书本上还好的东西。老时的艺人是不读书的,都是口传心授,他却能从他们身上挖出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然后整理出来。他和袁世海、李和增、李世济等著名演员接触很多。剧团里的每一个著名演员都是小半本"梨园史",这些"梨园史"被徐城北一整合,就成了一部最具权威性的、也是最完整的"梨园史"。
在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他都是个带头羊。基本上是这个领域研究完了,他就不再接触了,开始下一个新的领域。
"当然,你做每一项工作的时候都是先做'一'。比如我写梅兰芳,第一部写的是《梅兰芳与20世纪》,之前关于梅兰芳的书籍很多,但我是从文化角度切入,谈梅先生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怎么发展的,甚至还斗胆谈了一些梅先生的不足。1995年的时候,庆祝梅兰芳百年诞辰,后来我又写了一部《梅兰芳百年祭》。到了1999年世纪末的时候,出版界的人说,徐城北,你怎么不写一部《梅兰芳与21世纪》呢?我心想,也是啊,为什么我不再写一部凑个'三'呢?于是就有了这部《梅兰芳与21世纪》,组成了一个'三部曲'。"
"三部曲"完成后,徐城北尝到了很大的甜头。"做'三'挺好的。"以前看到前人有那么多的"三",徐城北既嫉妒又羡慕,十年后,徐城北自己身上终于也有这么一个"三"了,他笑了。
饱读生活这本大书
"我读书是靠'熏'。"徐城北语出惊人,这与他的身份多少有些不相统一。
徐城北生长在一个一生都让他很骄傲的家庭中,这个家庭的气质,以及它背后的大环境,都有一种倔强和执著。它使徐城北养成了对"书--人类文明"的尊崇,使他没被当时扭曲与恶劣的环境压趴下。父母是香港《大公报》的"名记",家里书很多,但徐城北那时很少读,只是偶尔翻翻看。但在他身边,有一个由父辈知识分子组成的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