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有效改变工作哲学和方法: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有效改变工作哲学和方法: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第17页

书籍名:《有效改变工作哲学和方法: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作者:未知


        明明只是应付变化。是事后挽救型的:出了问题才去灭火。

        聪聪想到了变化,但只是为变化而变化,是一边灭火一边想着防火。

        慧慧则是使自己处于应变的状态之中;随时准备变化,是一边认真地防火,一边随时准备着灭火。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要求可能会发生变化,而符合要求则是永远不变的。我们要永远想着的是:如何去做对,并且第一次就做对。”

        接着,克劳士比宣布讨论告一段落,他们可以放松一下。和上次的休息一样,他们又可以尽情地享用克劳士比精心准备的奶酪和小甜点。

        只不过,这一次音乐变成了中国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这首由上海音乐学院的陈钢与何占豪在1958年冬创作的作品,时而绵长幽远、深情舒缓,时而轻灵欢快、激情澎湃,是当之无愧代表中国民族化交响音乐的经典之作。

        杨两眼微闭,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他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沉浸在这如痴如醉、如歌如泣的音乐之中,他已经陶醉了。

        突然,盖瑞在阳台上惊呼一声,“快来看呀,多大的蝴蝶!”比尔和克劳士比立刻凑了过去,他们发出了一片惊讶的叫声。

FO2  做对即“符合要求”  总结(2)

        “哇!多漂亮的蝴蝶!”

        “上帝,这简直是个奇迹!”克劳士比也惊叹道,“杨!快过来看呀!”

        杨正在享受他的音乐大餐,他中午已经看到了那只蝴蝶,但他还是过去了。杨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展现在他面前的是数十只跟中午一样硕大的蝴蝶,它们形态各异、五彩斑斓,像一群美丽的精灵,围绕在那只雏菊的四周翩翩起舞、流连忘返。那只雏菊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开放,嫩绿色的小叶子和淡黄色的花苞,中间裂开的缝隙像是花儿绽开的笑脸,它笑得那样的灿烂。

        “他们一定是天使!”比尔感慨道。

        “是的,他们是天使!”杨不禁心里一动,呐呐地附和道。他联想到刚才的音乐,感觉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天意。这时候,杨才意识到黄昏已经慢慢地走近了这座城市:落日的余辉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使得他们四个人看起来都满脸通红,像喝醉了酒一样。这时正值下班高峰,从阳台望下去,大街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整个城市像是一个烧了一天的大锅炉,正在慢慢地熄火。

FO3  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标准又完美  差不多先生

        在经过短暂的放松之后,他们又回到了房间里。克劳士比拿出了一篇文章,把它交到杨的手里,说道:“这是我多年来一直收藏的一篇文章,它恰恰切中我们许多人的要害,那就是凡事持一种‘差不多’的态度,杨,你来把它读一下。”

        杨接过那篇文章,竟是多年前胡适先生的名作《差不多先生传》:

        历史上,有位先生姓差,名不多。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的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一个差不多先生……

        “中国的胡适先生于1920年写下了这篇文章。80多年过去了,‘差不多先生’依然是我们当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在那个寓言之中的明明和聪聪——几乎就是这样的原型,他们依然活在我们中间。”克劳士比说。

        “的确,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差不多先生”。”比尔道:“当被问到‘工作完成的怎么样了?’时,许多人总是会说:‘已经差不多了’。

        “差不多是差多少?”克劳士比一双明亮的眼睛直直地盯着三个人:“差不多也许是10天,也许是20天;也许只完成目标的60%,也许只完成80%,反正差不多就是差不多。正如我们已经反复讨论过一颗螺丝钉到底值多少钱一样,当我们明白‘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我们就会知道,‘差不多’可能是‘差得很多’!”

FO3  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标准又完美  员工的素质决定企业的质量(1)

        “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吧?”克劳士比突然问。

        “知道,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人。”盖瑞说道。

        “不错,他和他的微软创造了上个世纪的财富神话。”克劳士比接着问道:“但你们知道比尔·盖茨是凭什么创造了自己的神话?”

        “他在电脑方面是个天才。”盖瑞率先回答道

        “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脉搏。”比尔接着说。

        “而且,他也是一个出色的经营管理天才。”杨作了补充。

        “你们都说得很对,”克劳士比笑了笑,“除此之外,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微软拥有全世界最优秀的员工。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早晨醒来,微软被大火烧了个精光,给我20名最优秀的员工,一切马上就可以重新开始。’他一向都认为,企业里任何东西都可能是有价的,而一流的员工却是无价的。”

        “的确,”比尔附和道:“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竞争集中体现在企业之间的产品与服务的竞争,而企业的员工是最直接的产品提供者和服务的执行者。因此,抛开企业产品的技术方面的因素,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员工的各方面素质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想起了一件事,”盖瑞说,“我曾有一位朋友,他是一位公司经理,他有一个恶习,就是不管在什么场合,一到得意处,便不自觉地抠自己的鼻孔。一次,在与合作方进行有关合资立项的谈判,双方谈得非常顺利,马上就将进行到签字生效的程序了。可是就在这时,这位经理旧病复发,得意忘形,手指不自觉地便伸进了鼻孔。这位经理一边与谈判方老总谈笑风生,一边肆意地抠着自己的鼻孔。这个动作被对方老总注意到了,并皱起了眉头。五分钟以后,这位经理大人依然在继续着自己的动作。对方老总立即阻止了正要往协议书上签字的双方代表,随后表示,这份合作意向还需再重新探讨,然后领着自己的人扬长而去,留下这位经理及莫名其妙的谈判人员。合作就此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