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79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这叫五经魁,一经一魁。
        第一名必为主考官所点,第二名必为副主考所点。
        剩下的第三至第十八名,分别由十六位房官推荐。若有房官推荐的考卷,被主考官选中好几个,那他必须把多余的分出来,不能一个人拿好几份红包。
        成功推荐五经魁的房官,每人面前插一根红烛,嘴巴都能笑歪,这是最荣耀的事情。
        他们可以出去吹牛逼说:“这届乡试的诗经魁,正是我推荐的!”
        第二名的房官则说:“你这算什么?这届乡试的亚魁是我推荐的!”
        第一名的房官大笑:“你们都是渣渣,我推荐的乃是五经魁!”
        嗯,第一名不提本经名字,直接被称为“五经魁”,同时也是“解元”。
        前五名填榜完毕,顿时就喧闹起来,吏员们开始争抢那五只红烛。据闻,把代表五经魁的红烛拿回家,可以让子孙沾到魁星气运。
        这个例行节目,叫做“闹五魁”。
        在云南闹五魁很划算,因为还有贵州的五魁,整整十只红烛可以抢。
        澍与王阳明聊天时,曾经听过王渊的名字。当贵州第一名唱名之后,澍恍然大悟,自言自语的笑起来:“居然是王伯安的弟子,难怪有如此才学。”
        “橘安先生认识此人?”邹教授好奇道。
        澍笑着说:“一个忘年交的爱徒,他把弟子吹上了天,今日才发现所言不虚。”
        邹教授问:“有何神异之处?”
        “这个叫王渊的生员,写过三首诗词。”澍当即提笔,在一张多余的榜纸上,把王渊抄袭的三首诗词全部写出。
        众阅卷官啧啧称奇,大呼神童,皆言今年的贵州解元名副其实。
        是的,王渊第一名,毫无悬念。
        这得多亏他穿越对了时代,正德年间的官相对要脸,越到后面就越不要脸!
        至崇祯年间,官不要脸到了极致。
        他们在阅卷的时候,许多干脆只看破题。一张卷子扫一眼,开头两句写得普通,后面写出花来都无法录取,因为阅卷官根本不看后面。
        这种还算好的,更甚者故意打压才子。
        比如崇祯朝的山西提学使李连芳,他在当地主持科试的时候,故意不录山西最有名的才子郭鹏宵,导致郭鹏宵连参加乡试的资格都没有。
        郭鹏宵气得不轻,连忙找关系进国子监,通过这层身份参加乡试,结果连续高中举人和进士。
        还有一个叫毕振姬的士子,也被李连芳打压,拿不到参加乡试的资格。毕振姬干脆冒籍去别省考试,一下子考中那个省的第一名!
        崇祯朝的吏部尚书、渊阁大学生、内阁次辅徐光启,这位牛人整整考了五次乡试都不中。
        并非学问太差,而是负责阅卷的房官们,完全是徇私舞弊胡乱推荐!
        徐光启第六次参加乡试,主考官是大儒焦肱。焦肱发现房官推荐的卷子全是渣渣,就跑去翻看那些没被推荐的答卷,读到徐光启的试卷当即拍案:“此名士大儒无疑也!”
        瞧瞧,直接被主考官赞为“名士大儒”,可见徐光启的章有多厉害,就此从名落孙山变成乡试第一。
        王渊若是重生到崇祯朝,估计试卷答得越好,就越不能中举,干脆提刀造反算球。

074【同科四举,一寓三元】
        云贵两份举人榜写完,书吏又朗诵一遍,并经检查无误,便把左右布政使和巡按御史请进来。
        云南右布政使叫丁养浩,杭州人,刚直不阿,打击过地方豪强,也带兵平息过叛乱。就因为太过刚直,得罪无数,才被升迁到云南当右布政使。
        巡按御史叫张羽,我们之前提过,是这次云贵乡试的总负责人。
        而云南左布政使,赫然是之前的贵州总督魏英,因为平叛不力被贬到云南。又是王渊的熟人!
        顺便一提,贵州政局已经变天,三司都换成刘瑾党羽,至少也是不反对刘瑾的中间派。而云南则变成抗阉窝子,不过镇守太监也换了,专门帮刘公公压制反对派。
        “落印!”
        魏英高举布政司大印,盖在两份榜单上,并将之陈放于桌案。
        两位布政使分列左右。
        巡按御史张羽走到案前,带领主考官和阅卷官,朝举人榜单下跪,行三跪九叩之礼——这个举动,后来被讹传为“老师拜门生”。
        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明朝初年,考官们拜的是举人名册,这份名册需要进献给皇帝。后来举人名册取消,只剩下举人榜单,但跪拜礼依旧保留下来,他们跪拜的其实是大明皇帝。
        “鸣炮!”
        “开门!”
        几声炮响,大门开启,吏员们快步出去贴榜。
        此时已经是第二天早晨,主考和阅卷官一夜未睡,现在终于可以各自回家睡觉。他们之前不能回家,从开考前两日起,到填榜完毕都吃住在贡院,这也是为了防止发生舞弊现象。
        ……
        “炮响了!”
        田秋在院落里大喊:“诸生,炮响了,要张榜了!”
        越榛冲到王渊的房间外,拍门喊道:“若虚,张榜了,张榜了!”
        “莫慌,我还在吃饭。”王渊捧着饭碗出来。
        隔壁房门突然打开,罗江穿着一身新衣,带着书童昂首挺胸走到院中,朝众人抱拳:“今科必中!”
        “今科必中!”其他人笑着回礼。
        对门那位巨婴才子金罍,也面色轻松踏出门槛,结果被绊了一下差点摔倒。他连忙整理衣襟,掩饰自己的紧张,也朝众人抱拳:“今科必中!”
        “今科必中!”
        不管是否互相看得顺眼,基本风度还是要有,特别是在今天这种时候。
        王渊蹲在檐下,慢条斯理把早饭吃完,这才带着周冲,跟其他士子们一起前往贡院照壁前。
        云南和贵州的举人榜,同时由两名吏员张贴,两省士子早已团团围观。
        此刻,吏员正在贴副榜,榜上有名者,叫做“副榜贡生”。
        正统朝以前,副榜贡生也能参加会试,中试者叫做“备榜进士”。但后来便作废了,现在只是一种荣誉称号,证明你这次考得很好,但很遗憾没有中举,希望你回家继续努力。
        李应知道自己肯定考不中,反而表现得最轻松。
        而越榛则脸色煞白,他在副榜发现了自己的名字,而且是副榜第一。但副榜第一有个卵用,依旧属于落榜生员,再往前考一名就能中举啊!
        “节哀。”李应拍拍越榛的肩膀。
        王渊安慰道:“不要难过,这次副榜第一,下次肯定中举。”
        越榛摇头苦笑,对李应说:“良臣,三年之后,我们又可以结伴赴考了。”
        “唉!”
        被王渊资助了几两银子的张赟,也属于副榜贡生,他站在榜下长吁短叹,一副想哭又哭不出来的表情。
        “来了,来了!”
        又是一个榜单拿出,吏员刷完浆糊,便将其贴着照壁上。
        榜纸表面,还糊了一层纸。
        吏员站在木梯之上,朝榜下诸生望去,笑道:“在下便揭榜了?”
        “揭,快揭!”
        士子们纷纷催促。
        吏员猛的将表层纸揭下,赫然露出第三名到最后一名。
        “我中了!”
        “我中了!”
        人群中不断传来惊叫声。
        邹木说自己最后一道五经题是乱写的,李应此刻很想打人。
        乱写你妹啊,丫的乱写还能中举?
        贵州举人榜第十八名,赫然正是邹木!
        这家伙已经欣喜若狂,又哭又笑,偷偷掐自己的腰,似乎是想确定当下并非梦中。
        “恭喜,恭喜!”众人抱拳道贺。
        邹木连忙回礼:“侥幸,侥幸而已。”
        已经揭开的贵州十九名举人,居然有十个属于“高考移民”,都是从外地读书回来的考生。
        并且,贵阳易氏子弟,就直接考中三个。其中一个在外地读书,两个在贵阳本地读书,易家那个万卷楼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