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98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王渊的试卷,百分之百会被王阳明看到,因为两位房官必须重复阅卷,并且要各自给出批阅评语。
        敲敲打打把油布钉好,王渊小睡一会儿,便在迷糊中被人叫醒。
        拿到题目之后,王渊直接看《礼记》题,因为“科举重首艺”。这句话,在清代被理解成“第一场”,其中包括四书和五经,而在明代特指第一场的五经题。
        只要五经题答得好,四书题稍微差些,也很有可能名列前茅。
        另外,明代科举并不强制要求做八股文,你牛逼可以自己随便写。不过嘛,八股文是历代士子总结出的文体,只要按照这个格式作文,就能在最短的时间,以最简洁的文字把文章写好,而且最方便考官快速批阅。
        明代进士的《春秋》答卷,就偶尔有非八股文出现。
        这是因为《春秋》有时出题太难,并且经义非常复杂,不易概括成一句话来破题。遇到这种情况,治《春秋》的士子就选择不写八股,而是以“论”的方式进行作文——风险很大,遇到不负责的阅卷官,这份答卷直接判为不及格。
        第一道《礼记》题为:“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联系经义前文,可翻译如下:“审查声,可以了解音;审查音,可以了解乐;审查乐,可以了解政治,治理天下的方法就完备了。”
        当然不可能是字面意思,这里边另有深意。
        它跟伦理纲常有关,乐有五音,宫商角徵羽,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
        审乐,即观察天下社会之情况,从而找出治政当中的各种问题。某音不对,代指某个方面有问题,比如宫音微弱、商音杂乱,意味着君臣关系不稳,而且隐隐带有兵戈之象。
        盛世之音乐,中正和谐;乱世之音乐,怨怒乖戾;亡国之音乐,困顿哀伤。
        礼和乐有教化之功,只要能使礼得其节、乐得其音,就能让国家社稷正常运转。
        这道题讨论的不是音乐,而是天下之治。
        题眼在《礼记》的另一句:“惟君子为能知乐。”
        只有君子,也即士子、读书人,能够听懂音乐的内涵,能够通过倾听世间之乐,来审查、纠正政治得失。
        想明白这些,那就很好破题了,王渊提笔写道:“君子观乐之深意,而为治之理得矣。”
        为什么说《礼记》难考?
        这道题便能体现一二。
        《礼记大全》里这一段,朱熹是没有批注的。编撰者引用邵雍的批注来阐述伦理纲常,引用方逢辰的批注来阐述五音之别,关于治政的内容则只字不提。士子们需要结合上下文,自行去揣摩理解,非得有个好老师不可。
        而科举的时候,最好还要把邵雍和方逢辰的批注,随便摘下些关键词,用在八股文里做举例论证。这样才能在考生当中脱颖而出,展现自己学问渊博又不脱离考试大纲——《礼记大全》的批注太杂了,而且多得让人头皮发麻,这种批注引用纯粹折腾人。
        所以,治《礼记》的士子越来越少,而《春秋大全》比《礼记大全》还恶心!

093【礼经魁预定】
        作为本次乡试的同考官,王阳明已经住进贡院好几天。
        在他被确定为考官的那一刻,就必须立即前往贡院,不得中途回家,不得中途拜访。而提调官、监试官还要挂锁,只许进、不许出,此为“锁院”,是为了防止考官串通考生作弊。
        直至确定进士榜单之后,王阳明才能离开贡院,他大概要在此处住半个多月。
        这几天,王阳明被烦透了,因为宴会太多。
        主考官、同考官到齐之后,贡院要举行宴会。出题的时候,也要举行宴会。考完第一场,还要举行宴会。
        历史上,严嵩担任正德十二年的会试同考官,在《南省记》中如此叙述:“出帘宴,出题宴,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
        本来出题、阅卷就时间紧迫,考官们居然还喝得醉醺醺。
        王阳明只在出题宴时喝了一场,随即就一直咳嗽(装的)。旧友知他有肺病,也不敢多劝,终于逃过喝酒的苦差事。
        第一场考完之后,誊抄好朱卷就要送来批阅。
        王阳明与温仁和属于《礼记》房考官,批改的全是本经为《礼记》之举人试卷。
        温仁和,字民怀,四川华阳人,此时为翰林院编修。他比王阳明年轻几岁,比王阳明晚一届中进士,官职也没王阳明那么大,所以这一房自然是王阳明为主。
        朱卷呈上,王阳明与温仁和一人一半,批阅完毕之后再交给对方重复阅卷。
        两人给出的评语很有意思,就拿士子毛宪的试卷为例——
        王阳明的评价是:“经义贵平正,此作虽无甚奇特,取其平正而已,录之。”
        温仁和的评价是:“讲两如字,回护掩印,明白简当,读之足以起人仁孝之心。”
        似乎没有文章能入王阳明的法眼,每次都评价为“气颇平顺”、“取其平正”,偶尔还加个“无甚奇特”、“无甚出彩”。他对进士文章的要求也不高,能写得平顺,把道理讲通就可以了。
        而温仁和总是能找出文章亮点,夸耀赞叹一番,跟王阳明的批阅风格正好相反。
        大概在第一场考完的隔日下午,王阳明终于批阅到王渊的卷子。
        只看到第一篇四书文,王阳明就想起自己在贵州的弟子,风格实在太相似了。
        不过他也不敢确定,因为朝廷对会试文章有规定,必须写得朴实简洁,不得用生僻字、不得卖花俏,所以大家写出来的都差不多。
        但王渊的文风论述精密,承转严丝合缝,而且不累赘用词,特色还是非常强烈的,所以王阳明一看就觉得似曾相识。
        “此作旨趣虽无甚奇特,胜在语论卓有根据,气颇平顺,故录之。”这是王阳明对王渊第一篇四书文的评语。
        而温仁和的评语则是:“认理真而措词不拘不泛,论据详而主旨吻合传注,行文周密而次第转承无隙,此题作者当为道学精深之辈也。”
        仅看温仁和的评语,似乎王渊已经成为儒学大师,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只要温仁和看好的卷子,评语全都这样夸赞,他总能找出文章的精妙之处。
        直至王阳明阅到王渊的第三道《礼记》题,脸上突然浮现出古怪笑容。
        他终于能够确定,这就是自己学生的卷子!
        因为文章在论述的时候,出现了“盖天地之道,先以化生,后以形生。化生者天地,即父母也;形生者父母,即天地也”。
        这段话,是《礼记大全》批注里没有的,也是前人没有记述的。出自王阳明结合《朱子语类》,对《礼记》的深入理解,而且没有给其他弟子讲过,只在王渊请教学问时随口一提。
        王阳明摇头笑了笑,提笔写出评语:“事亲事天,发挥透彻。此作文气平正,当录之。”
        温仁和的评语则一如既往夸赞:“事亲与事天,无外乎爱以敬。此作文旨如旧,然天地父母却出新意,暗合朱子之语类,发人深省,令吾茅塞顿开。观诸士子之作,无逾此篇者。当为此次《礼记》第一!”
        会试文章讲究中正平和、淳朴简洁,但若能写出符合朱熹理论的新意,绝对可以让阅卷官兴奋莫名——这比写得花团锦簇、气势磅礴还难。
        温仁和就被王渊的文章惊到了,准确来说,是被王阳明的理解惊到了,王渊只不过是把王阳明的讲课内容搬到答卷而已。
        会试朱卷,两位房官可以改完一些,就立即送去给副考官,副考官改完再送给主考官。也可以全部改完了,再一股脑甩给副考官,但肯定要把副考官搞得措手不及,因为阅卷时间非常紧迫。
        好在《礼记》考生人数稀少,王阳明与温仁和的阅卷工作最轻。
        《诗经》房的阅卷官,试卷只批阅了四分之一,王阳明、温仁和就已经把《礼记》卷子给改完。而且他们批阅还很仔细,精彩文章要反复品味好几遍,但就是收工超快,谁让《礼记》考生人数那么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