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149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王渊说:“明天我去请求陛下,把你借来做我的军法官。”
        “军法官?”李应没听明白。
        王渊解释道:“陛下让我练兵。”
        李应只能心生感慨,去年的村寨少年,今年已是天子宠臣。随随便便就能见到天子,还能请求天子从锦衣卫那里借人练兵,换成以前,李应做梦都想不到好友能如此威风。
        来到王阳明家,王祥已经在煮火锅,而且买来许多佐料做蘸碟。
        再次见到贵州学生,王阳明非常高兴,特意拿出几个土碗,笑着说:“这是在贵州打的碗,我一路都带着,平时都舍不得拿出来。”
        “先生如此念旧。”王渊道。
        王阳明感慨说:“我在贵州只逗留一载九月,但却永生难忘,你们这些学生,都是我的家人。”
        王大爷又问起贵州的旧友和学生,李应逐一回答近况,忆起往事不胜唏嘘。
        一顿火锅之后,王渊拿出自己没写完的军规:“请先生指正。”
        王阳明扫了一眼,提醒说:“练兵练的不仅是纪律、武艺和身体,更重要的是练出军心。你这些军规,内容太过苛责,奖赏尤显不足,或许可以练出强兵,但也容易练出怨军。你在时骁勇善战,不在时军心涣散。切记,赏罚分别,练心为上!”
        “多谢先生教诲!”王渊有所醒悟。
        王渊对于那些京油子太过提防,想把士兵当成机器来练,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那就改正呗,稍微减轻一些日常惩罚力度,增加各种奖励措施,并且引入一套激励淘汰制度。

143【难民般的京营】
        朱厚照对王渊说,便是勋贵子弟也可杀。
        京营中确有勋贵子弟,而且全都担任军官,这些是最难打理的老油条。
        但拣选官兵由张永一手操办,以张公公的聪明圆滑,怎么可能把勋贵子弟弄来?
        扔给王渊的六千人,皆为底层士卒!
        校场内。
        潘贵打着哈欠晒太阳,此时已经冬天,前几日还下了两场雪,难得能够暖和一些。
        一个尖嘴猴腮的士卒跑来,点头哈腰问道:“潘大哥,霍三他们设局耍钱,问你要不要玩两把?”
        “不去,老子要睡觉!”潘贵闭着眼睛说。
        潘贵就是王渊想象中的京油子,他主业当兵,副业做混混,坑蒙拐骗专诈外地人。
        但这种人只是少数,大部分团营士卒,过得比普通百姓还惨。
        首先,军饷被克扣,能拿半饷已是奢侈,领二三成饷属于常态。
        其次,经常被安排去修筑陵寝、疏通河道,各种营造任务压在身上,史载其“工作终岁,不得入操”,官军实质上变成了工程部队。
        再次,官员贪污严重。京营士卒的军田、私田,甚至是校场都被侵占,还经常免费给文武官员或太监干私活。
        士卒想要活命,要么当小贩,要么做帮闲,要么当小偷,要么化身为地痞流氓。
        潘贵晒着太阳打哈欠,身边聚集的士卒越来越多,大家都等着来领粮饷——王渊如果没有宣布今天发工资,恐怕六千人只能有六十出操。
        “黄毛,你说这状元郎,真的会照足了发饷?”一个声音中透着担忧。
        明代就有“黄毛”、“恶少”这种称呼,而且多用来形容混混。叫黄毛的混混笑道:“王二郎既然叫咱们来,多少也得给一些,否则他多没面子啊。”
        “军饷都不给,还练个屁的兵,我家里还有几十双草鞋没卖呢。”
        “大冬天你卖草鞋?卖给人当柴禾取暖吗?”
        “我倒盼着王二郎每天操练,出操总得管一顿饭吧。皇帝还不差饿兵,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王二郎来了!”
        “……”
        潘贵“噌”的站起来,踮起脚尖朝校场门口眺望。他平日里做混混不假,可也是爱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混混,打小就崇拜英雄豪杰,早就对白衣飞将王二郎慕名已久、
        只见王二郎穿着戎装骑马而来,身后还跟着十多个锦衣卫。
        潘贵看得两眼放光,只想冲过去跪拜叫“哥哥”。
        王渊扫了一眼六千士卒,顿觉头疼不已。
        十二万余官军,张永只挑走六千青壮,眼下这六千士卒,都是从剩下十一万余人里挑出来的。
        但都是些什么鬼?
        九成以上孱弱不堪,一个个瘦得皮包骨头,别说上战场打硬仗,便是健硕农妇都能将他们击倒。
        大明首都的官兵就这模样?王渊感觉自己进了难民营。
        没办法,能打仗的都拉出去平叛,剩下全是没经过训练的破落军户,而且还被张永提前挑走六千“菁华”。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又要免费修筑陵寝、河道,或者被叫去给官员当苦力,余下时间也在忙活生计,没被饿死已经算非常幸运了。
        像潘贵这种兵油子只是少数,绝大部分都属于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苦哈哈。
        王渊制定的练兵计划,是按张永那六千士卒搞出来的,谁曾想两者差距太大了,现在根本没法正常进行。
        李三郎此刻都看得目瞪口呆,京军居然也能穷成这幅鬼样子?
        “录册,发饷!”
        王渊一声大喝,立即有人从校场库房中,推出十多车陈年粟米。
        六千京兵瞬间又了精神,乱糟糟往运粮车挤去,就跟等着施粥的灾民一般。
        王渊越看越气,吼道:“都过来录册!”
        士卒们笑呵呵挤到点兵台下,此时此刻,王渊在他们心中并非将帅,而是赈济贫苦的大善人。
        “会写字儿的出列!”王渊又说。
        领取粮饷还是很积极的,大家都愿意倾力配合,立即有二十多人跨出,大部分都属于混混和小贩。
        王渊对这些识字者说:“你们暂时充当军书,给所有人登记造册,家里有什么人都要写清楚!造册完毕,每人凭军牌领取粮饷。”
        “再录我的!”
        “潘大哥,帮我录一下!”
        “陈二郎,咱们是邻居,先给我录了。”
        “……”
        跟文书相熟的士卒,疯狂往前面挤,生怕落后了军粮要被领完。
        王渊朝李应打招呼,李三郎立即带着手下,抡起军棍就冲下去,敲打那些闹得最凶的士卒。
        一番棍棒伺候,校场终于变得安静。
        王渊站在台上说:“不许推搡,不许吵嚷。先录册者,必须在旁等候,等造册完毕再排队领饷。若有不听令者,今月粮饷全部扣除。现在给我排好队!”
        在粮饷的刺激下,排队速度飞快,但还是有不少人嘤嘤嗡嗡聊天。
        李三郎再次带人棍棒伺候,打得士卒抱头鼠窜,好半天终于彻底安静下来。
        王渊趁机训话道:“都给老子听着,谁再说话吵嚷,谁的粮饷就没了,不信你们试试看。”
        面对这群苦哈哈,王渊辛苦制定的军规暂时不管用,至少在养得有力气之前不管用。随便几军棍打下去,稍微用力重些,怕不要当场将其打死。
        六千人分成二十多队,一个接一个登记造册,眼睛死盯着运粮车的方向,似乎害怕眨眼之间粮饷就不见了。
        突然,王渊喝道:“丁队第九个和第十个,出列!”
        无人出列,都不知发生什么情况。
        李三郎立即跑过去,将被点名的二人扯出来。
        王渊冷笑道:“你们两个,一直在交头接耳,什么事情如此有趣,何不说出来给大伙儿听听?”
        被点名的是两个混混,兵油子一对。
        一人赔笑道:“上官,我们在聊这次发多少粮饷。”
        “聊够了吗?”王渊问道。
        “聊够了。”那人回答说。
        王渊收起笑容,语气冰冷:“既然你们想知道,那我就告诉你们。其他人领足粮饷一石,你们两个只有五斗!”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朱元璋虽然对官员很苛刻,但对普通士卒却非常照顾,从明朝开国那时起,基层士兵的月饷便是一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