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193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王渊摇头道:“人家大老远跑来向我求学,连生员功名都不要了,我怎么好意思让他帮忙经商?”
        “那就去别的商号挖人,”王文素出主意道,“必须挖那种大商号的二掌柜、三掌柜,他们注重名声又有本事,不会轻易做背叛东家的事情。”
        王渊担忧道:“我一个小作坊而已,能挖来大商号的掌柜?”
        王文素提醒说:“先生是翰林院学士,又名动直隶。若此人膝下有子,不妨收来做亲传学生,这样就能轻松招徕人才了。”
        王渊对北京的商号毫无了解,他又去跟顾应祥讨论此事。
        顾应祥哈哈大笑:“何必那么麻烦,你就开一个作坊而已。直接去户部请一个算账的,再去工部请一个负责管理的和一个负责收货的,把纺出来的棉纱卖给外地商贾即可。”
        “妙啊!”王渊拍手大赞。
        六部有很多杂官佐吏,杂官肯定请不来,佐吏却能轻轻松松招揽。只要王渊收他们的儿子当学生,这些佐吏恨不得免费帮王学士打工。
        经营人才或许麻烦,管理人才则遍地都是。
        就拿工部织染所来说,一把手织染大使也就正九品小官。他们手下有不少管理人才,而且陆陆续续开始失业,都不用王渊承诺收学生,给点银子便能弄过来当生产主任。
        永乐年间,北京织染所定员近千,现在只剩下二百来人,一大堆失业的不知道该干嘛。
        官方织染所衰败,主因并非官员贪污,而是跟不上商品结构转型。
        明朝初年的棉纺业不发达,官方织染所主要制造丝织品。但了正德年间,棉纺品已经成为主流,养蚕农户纷纷改种棉花。官营项目又没法彻底改变,你总不能让皇帝、嫔妃和官员都改穿棉衣吧,于是织染所渐渐原材料缺乏,只能被迫不断缩减规模。
        现在,大明的主要丝织基地在江南,其次是山西,再次是四川,然后是闽粤,最后是河南,北直隶已经没几个农户养蚕了。
        不过北直隶的棉花种植却异常兴盛,可能是河北太冷的原因。河北、山东乃明中期头号棉花种植带,江南的很多棉纺织品,都需要从河北、山东采购原料。
        直至后来海运走私兴起,江南的棉花种植面积才不断扩大,其贸易对象是东南亚和欧洲客户。
        王渊从户部和工部,一种招了五个佐吏,并将他们的儿子收为学生。
        一个叫常兴,担任总掌柜,类似总经理;
        一个叫李德隆,担任总监事,类似厂长兼车间主任;
        一个叫费玉明,担任账房,类似财务总监;
        一个叫陈贵,负责采买,类似采购部长;
        还有一个叫陈春,负责销售。其实就是跟客商联络,都不用自己运输,客商会上门把货运走。
        在时间上有些尴尬,距离棉花收获期,还足有三四个月,王渊的棉纱作坊找不到原材料,去年河北、山东的棉花早被江南商贾收走了。
        那就先买地建厂,而且不建在北京。
        一来北京的土地太贵,二来达官贵人太多,指不定今后闹什么幺蛾子。
        王渊派那五个佐吏,前往天津卫考察,很快便选定了一块地皮。
        那破地方人烟稀少,因为全是盐碱地,连卫所军官都懒得去霸占——正德年间,天津地区的盐碱化非常严重。直至万历年间,才有登莱巡抚汪应蛟治碱,组织军民囤淡水洗盐,竟让无法种庄稼的荒地,水田亩产四石以上。
        选定地皮后,王渊其实可以请田,反正那里荒无人烟,直接让皇帝赏赐给他即可。但王渊没有贪图便宜,而是耗费一百两银子,向天津卫购买了五百亩荒地。
        这五百亩地皮内,也有少量农户和渔民,王渊另外出钱让他们搬迁。愿意搬迁者,王渊帮他们落户;不愿搬迁者,暂时留下来也行,反正初期厂房面积很小,只占到地皮的一个零头。
        从马匪身上抢来的钱,从战场上搞来的战利品,还有皇帝赏赐的银两,王渊现在富有得很,可以随便任他霍霍。
        五个工厂干部成了工地负责人,先修可以容纳三百人工作的厂房,顺便修建简易的河边小码头,再整一片类似棚户区的住宅区域。
        不怕地方偏僻招不到工人,现在北直隶遍地流民,朝廷正在为如何安置而苦恼呢。
        王渊拜托杜瑾与宝朝珍,请他们出京拜见户部右侍郎王琼,顺便去工地那边查账防止贪污。
        王琼负责整个北直隶的赈济工作,安抚流民也属于他的职责范围。听说王渊想要招手流民搞作坊,顿时一拍即合,直接扔给王渊六七百个,还把户籍问题都一并落实了。
        这些流民大多拖家带口,女的可以招来做纺织工,男的可以搞搬运等体力活,拥有家庭还能减少闹事的可能。
        修建厂房和码头期间,男的可以做修筑苦力,女人则负责浆洗煮饭。就是粮食消耗有点大,米价实在太贵了,至少得等夏粮收获之后才能降下去。
        厂子虽然偏僻,交通却很便利。
        向东沿河可至天津卫,走大运河南北皆通;向西沿河直接入海,今后若能开海,非常方便进行海洋贸易。
        原材料采购更简单,河北、山东属于头号产棉区,负责采购的陈贵已经开始下单了。必须提前高价下单,否则到时候很难买到,毕竟他们是刚刚冒出来的棉纺商,而且河北、山东又遭受兵灾——今年的棉花产量必然锐减,而且收购价格成倍上升。
        天津的厂子还没修完,前线便传来喜讯,似乎在庆祝王渊从事商业活动。
        刘六刘七起义被彻底平息,贼寇主力已经全部消灭,只剩下零星贼寇还在肆虐地方。这比历史上要早得多,王渊居功至伟,毕竟他干掉了几根硬骨头。
        贼寇既除,生意自然更好做了。

186【皇帝作死啦】
        王渊终于又要去上朝了,曾经肆虐京畿的反贼已平,就连朱厚照都必须出来露面做做样子。
        候朝期间,王渊发现文武百官都面带喜色,一个个高兴得就跟过年似的。
        王阳明正在跟一个年轻人聊天,王渊立即过去见礼:“先生!”
        王阳明冲王渊点头致意,身边的年轻人则殷勤万分,作揖差点作成九十度:“见过王学士!”
        “这位朋友有些面熟。”王渊一时没想起来。
        王阳明介绍道:“这是我新收的学生,陈洸字世杰,跟你同科进士,前日刚刚受任户科给事中。”
        王渊抱拳道:“原来是世杰兄,有礼了!”
        陈洸笑道:“你我皆入先生门下,今后定要好生亲近亲近。”
        潮汕地区的朋友,想来熟知陈洸之大名。他在潮汕被称为陈北科、陈国舅,出现于各种戏曲文学作品当中,而且都是刚直聪明的正面形象。
        但在《明史》里边,陈洸又是奸臣的代名词,与民间形象完全相反。
        其实都不怎么准确,这家伙属于政治骑墙派,在嘉靖大礼议当中反复横跳三次,并帮助嘉靖皇帝对杨廷和派系进行了致命攻击。
        刚开始,他站在嘉靖一边,这基于他的政治敏感性;后来杨廷和势大,陈洸被迫在请愿书上署名,等于跳到了杨廷和那一边;接着又被仇人弹劾,得知自己即将被杨廷和派系外放,立即跳回去帮着皇帝说话,而且展现出一个打十个的超强政斗实力。
        若非自身黑材料太多,后来被政敌抄底攻击,陈洸绝对能在嘉靖朝轻松入阁。
        这家伙演技十足,依靠同乡郑一初的推荐,拜到王阳明门下求学,竟把王大爷都蒙蔽了,完全掩饰住自己投机者的面目。现在,他又对王渊热情无比,张口闭口就是王渊的军功,恨不得自己也提刀上阵杀敌。
        王渊也因此对其好感大生,笑道:“世杰兄太过吹捧在下了,只是为君解忧而已。”
        “何谈吹捧?”陈洸大义凛然道,“贼寇肆虐数省,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若虚兄甘愿冒死上阵,解天下百姓倒悬之危,如何赞誉都不为过!我也是科道官,无法理解那些弹劾若虚兄的科道官,他们难道就对若虚兄的泼天功劳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