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207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河滩已经修筑起简易码头,码头上还有仓库,却没有落脚的客栈。
        有苦力正在搬运货物,徐进走过去问:“这里没有旅店吗?”
        苦力扛着大包的棉布不好抬头,只埋头前进说:“那边的工地便是客栈,可能过年以前能修好。”
        客栈真不是王渊的产业,而是消息灵通的天津商人,主动跑来这边建楼做生意。当然,需要给王渊一笔土地租赁费,因为附近的土地已经被买下,决定纺布之后,王渊又买了几百亩荒地。
        徐进在码头溜达片刻,突然看到不少人,提着木桶往河边走去。
        徐进问道:“你们去作甚?”
        那人答道:“打水!”
        徐进惊讶道:“为何一起出来打水?”
        那人解释说:“这里的井水有味道,人畜都吃不得。河水也不能乱吃,每天只有两个半时辰,这段时间打来的河水才能吃。”
        徐进越听越迷糊,那人也说不清楚,只知道厂里敲钟就可以取水了。
        其实是河水混杂着海水,落潮和平静时都不能喝。只有等涨潮的时候,含盐量大的海水把淡水托起,这段时间才能打来可以喝的河水。
        刚开始,工厂管理者和流民都不清楚,差点喝出人命。还是求教当地老乡,才得知其中玄妙,为此专门安排了一批取水工。
        徐进离开码头继续前进,很快看到一排篱笆,将整个厂区都围起来。
        而在厂区之外,随处可见白碱,白茫茫犹如雪地,这里的盐碱化太厉害了,从古至今都没治理过!
        “站住!”
        徐进刚想进厂区,就被工厂护卫队拦下。
        徐进笑着说:“我是来收购棉布的客商,想跟你们掌柜的谈生意。”
        看门护卫说:“谈生意就去货栈,码头那边有办事处,闲杂人等不许进厂区。”
        徐进掏出两块碎银子,悄悄塞到两个护卫手中,笑道:“兄弟,行个方便。”
        这些工厂护卫队,都是男性流民担任,他们半年前还在种庄稼呢,不可能像王渊训练的士卒那般听话。
        徐进敢给银子,看门护卫就敢收。
        可惜收了却不办事,一个护卫笑着说:“真不能放你进去,一旦厂里查出来,我全家老小都要被赶走。这里日子过得不错,我可不愿换地方。你有啥想问的就问吧,这些天来了许多跟你一样的人。”
        另一个护卫提醒道:“你别想着翻篱笆偷偷进去,这里是翰林院王学士的棉纺厂。厂区里边还有护卫队巡逻,抓住你可以直接打死的!”
        徐进吓了一跳,他是真想偷偷溜进去。此刻只能问道:“你们作坊有多少织妇?”
        护卫带着自豪的语气,纠正道:“不是作坊,是厂!京城的盔甲厂、草料厂那种厂,你们小打小闹才叫作坊。”
        “对对对,是厂,都怪我没有见识,”徐进赔笑道,“你们厂里有多少织妇?”
        “厂里有男工三百多,女工四百多,”护卫拍着自己的胸脯说,“别看我在看门,我也是厂里的男工。那些码头上的搬运苦力,也是厂里的男工,他们每天赚钱还更多。”
        徐进问道:“男工也会织布?”
        护卫笑道:“有些男工会织布,但大部分是女工在做。”
        徐进又问:“你们厂里有多少织机?”
        护卫答道:“纺车三百多架,现在棉花快用完了,只有百来架纺车还在开工。剩下的都是织布机,也有三百多架,每天忙活得很呢。王学士打仗利索,办厂子也厉害。他亲自定下好多规矩,把厂子搞得跟军营一般,随地撒尿、吐痰还要扣工钱。不过咱都乐意,银子给得多啊。织工还有底薪加提成,只要手脚麻利不出错,一个月能赚二两银子!”
        徐进心中发笑,只觉眼前此人是土包子。
        在江南那边,最厉害的熟练织工,每月甚至可以赚三两,二两银子算什么?
        徐进又问:“你们每月能产多少布啊?”
        护卫摇头道:“这我就不清楚了,反正运出去不少。而且咱们工厂的棉布,比江南棉布更便宜,每个月都有不少客商来订货。”
        徐进无法问出更多细节,只能回到码头转悠。
        连续逗留好几天,吃住都在船上打发。可惜女工一直不出厂区,想问内情都没机会,直到决心离开了,才有人主动跑来找他。
        “你是哪家商号派来的探子吧?”那人张口就问。
        “不是,”徐进矢口否认,“我是来进货的客商!”
        那人笑道:“既然不是探子,那我就不打扰了,本来还想卖消息给你。”
        “慢着!”
        徐进环顾左右,低声道:“借一步说话。”
        两人来到隐秘处,那人说:“我的消息很值钱,需要三两银子。”
        徐进摇头道:“万一不值钱怎么办?”
        那人摊手说:“先给一两定钱,若是听完消息不给,我就叫人把你抓起来打死!”
        徐进仔细思索,咬牙给了一两银子:“你说吧。”
        那人笑道:“咱们工厂的纺车,可同时纺五锭棉纱,而且每锭棉纱都规整得很。织布机就更厉害,纺出来的棉布宽得很,一个人能织三个人的布!”
        “为何会如此?”徐进问道。
        那人说道:“王学士改良的机器,纺出来的纱布,咱们都称为学士纱、学士布。”
        徐进追问:“如何改良的?”
        那人摊手:“这个消息还得加钱。至少十两!”
        徐进带来的盘缠也不多,咬牙把银子给足,迫不及待道:“你快说。”
        那人乐得咧嘴发笑,收起银子道:“纺车踏条下边,做了一个木桩。这样一来,纺纱的时候就不需顾及力道,新手都能很快学会……”
        “张乐泉,果然是你出卖厂子!”
        突然有人大喝,却是工厂护卫队追来了。
        “快跑!”
        徐进吓得心惊胆战,疯狂朝着码头奔跑,爬上船说:“快开船,回天津!”
        纺车的秘密已经传出,因为改良太简单,加根小木桩即可。刚开始,只有少数前来打探消息的知道,渐渐的就越传越广,只几个月时间就在江南普及。
        织布机就更费事了,出卖秘密的工人,只说什么轱辘(滑轮),再用绳子拉动飞梭。
        把各大棉纺商搞得一头雾水,打破脑袋都不知道轱辘拿来干嘛,这玩意儿不是在井中提水才用到吗?还有飞梭又是什么鬼?难道让梭子飞起来织布?
        更聪明的商贾,开始请人学习物理,因为他们听说王学士是用物理改造织布机的。
        《数学》、《几何》、《物理》渐渐传播至江南,后来被誉为“工书三卷”,跑到说书人那里就成了“神书三卷”。
        江淮商人想要低价倾销,联合起来逼死王渊的工厂。
        结果很无语,“学士布”实在太便宜,在北方市场打得他们找不到北。若非长途运输会增加成本,而且工厂产量不足,恐怕南方市场都被王渊倾销过去了。
        这个春天,“学士布”突然在河北、山东和河南流行起来。
        对市场冲击不小,但也不是太大,毕竟产量摆在那里,只是吃掉一小块市场而已。布价波动也不大,“学士布”卖得便宜只是相对的,因为棉花连续两年大面积减产,今年的棉布价格其实比往年还更高!
        只有做北方生意的江淮布商,被王渊搞得吃了苍蝇般难受。第一年就这样,如果继续发展下去,织布机不断增多,还不把他们的市场份额全吞掉啊?
        于是,一些两淮商人,主动抛弃江南合作伙伴,跟王渊的工厂签订长期承销合同。
        反正都是做生意,为啥不能转换阵营?
        在王渊的工厂买布销售,只要面向北方市场,还能省去无数运输成本呢,只会比他们以前赚得更多!
        科技就是生产力,王渊的织布机效率数倍提升,成本优势对江南商人来说是碾压式的,抢占市场份额不要太容易。
        一个冬天而已,王渊不仅收回建厂成本(包括买地),还净赚二千多两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