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209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李东阳的老仆进来说:“王学士,我家老爷已获陛下恩准致仕,请王学士抽空去府上一趟。”
        大明首辅李东阳,终于退休了!

201【首辅重托】
        翌日,清晨。
        王渊来到李东阳府邸时,门外已经排了一长串的队伍。毕竟是首辅致仕,乃政治大事件,无数官员带着各种心思前来拜会。
        一些人,被李家仆人带进去,但喝杯茶就得离开。
        一些人,连喝茶资格都没有,递上名刺便须滚蛋。
        这两类,都不可能见到李东阳。
        还有一些人,也被带进去喝茶,但能否面见李东阳,全看李东阳是否有空。
        王渊递上名刺之后,立即被带进去喝茶,而且被安排在最里面的位置。
        大概等候半个时辰,李家老仆过来说:“王学士请跟我来。”
        李东阳在卧室,王渊进去的时候,正好碰见金罍的准岳父靳贵出来。
        “靳学士!”
        “王学士!”
        二人互相拱手致意,都是学士,但级别悬殊得很。
        靳贵属于李东阳的头号心腹,李东阳一退休,他要么投靠杨廷和,要么一心一意当孤臣。就历史遭遇来看,靳贵选择当孤臣,最后被逼得引咎辞职,而且是带着一身臭名离京。
        毕竟攻击政敌,最有效的法子就是把此人名声搞臭。
        王渊来到卧房,李东阳正躺在床上,而且姿势还是侧躺,仰着躺他屁股疼得难受。
        “李阁老!”王渊行礼道。
        “随便坐吧。”李东阳的面色有些憔悴,估计这几个月,就没睡过踏实觉。肛瘘那玩意儿太折磨人了,李东阳实在熬不住,才会每个月辞职五六次。
        王渊说着奉承话:“惊闻阁老致仕,实乃我大明之痛也。今后没有阁老掌舵,不知大明这条船还要经历几多风浪颠簸。”
        李东阳笑道:“小滑头,少拍马屁,说点实际的。”
        王渊也笑道:“阁老想听什么?”
        “你想说什么?”李东阳反问。
        王渊凑趣绕圈圈,嬉皮笑脸道:“那得看阁老想听什么。”
        李东阳开心大笑,笑完又叹气:“唉,我在翰林院的时候,也是这般没有正形。除了读书,就爱讲笑话,一天到晚嬉皮笑脸。这年纪大了,官位高了,反而开不得玩笑,说什么话都得先想清楚。”
        “世之常态而已。”王渊说道。
        李东阳突然敛去笑容,一脸严肃道:“你可记得自己的殿试章?”
        王渊回答说:“自己写的,怎会忘记?”
        李东阳告诫道:“杨介夫杨廷和在朝,你莫要跟他起冲突。若想照着殿试章那般做,至少先熬进内阁再说,只希望我还能活到那天。”
        王渊诧异道:“阁老也欲改革制度?”
        李东阳好笑道:“但凡有志官员,谁不想改革?便是杨介夫都想改,但他肯定改不了!”
        “为何杨阁老无法改革?”王渊求教。
        “我太了解他了,”李东阳叹息说,“他操弄权柄是一把好手,也正因痴迷于操弄权柄,他才不可能是改革之臣。即便他做首辅行改革之事,也只会对皇权和勋贵下手,万万不敢牵扯官利益。”
        李东阳此人,除了隐忍之外,真没啥政治能力可言。
        就是因为扛不住刘瑾的压力,李东阳才把杨廷和拉进内阁。李东阳也喜欢排除异己,但大部分时候,这种脏活都得靠杨廷和来操作,李东阳自己是玩不转的,而且也撕不下脸皮去整人。
        早在刘瑾时代,杨廷和就已经是实质上的官领袖!杨廷和干过什么脏事,李东阳心里门儿清,有些还是李东阳亲自授意的。
        他们两个,都跟朝中大员纠缠不清,再加上一个不省心的皇帝,这辈子都别想行改革之事。
        李东阳从玉枕中拿出一张纸,递给王渊说:“你且看看。”
        王渊双手捧过,却是一份改革方案,内容包括:整顿屯田、改革军制、改革盐政、改革税制、改革田制、打击勋贵等等。
        若这份改革方案圆满完成,大明必将迎来中兴盛世。
        “这是?”王渊问道。
        李东阳解释道:“弘治十七年,刘希贤刘健、谢于乔谢迁与我三人所定,先帝当时已经认同此方案,并且打算一条条逐步完成。可惜反对的声音太大,很难推行展开,而且半年之后先帝就驾崩了。”
        王渊点头道:“原来如此。”
        李东阳苦笑道:“先帝临终之前,让我们三人辅佐新帝。并暗示我们,可以趁着皇权交接之时,我等以辅臣之身,快刀斩乱麻力行改革。谁知当今陛下登基第一年就逼得我等辞官,哪还有什么改革可言?”
        王渊撇撇嘴,心想朱厚照是挺扯淡的。
        李东阳又说:“这份改革方案,主要是刘希贤刘健制定的,我不过敲敲边鼓而已。刘希贤是真正的社稷之臣,他一离开朝堂,改革就不可能再做了。我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决心,能勉强维持局面已经力有不逮。但我还是不甘心啊,总不能看着大明败坏下去。”
        “阁老有心即可。”王渊安慰道。
        “有心无力,即为无能,我连控制朝堂都需要依靠杨介夫,哪有什么改革的气魄?”李东阳叹气道,“跟你说句实话,去年真真把我吓坏了。北方边患不断,直隶、山东、河南、江西、湖广、四川、贵州皆有叛乱,一副大厦将倾的模样,我怕自己成了亡国之臣!”
        王渊说:“不至于的。”
        李东阳说:“至于!若非宪宗皇帝力挽狂澜,这大明怕是已经”
        宪宗就是专宠万贵妃的朱见深,朱厚照的爷爷。那个时代才真的有亡国之相,流民动辄上百万,而且国家财政也一塌糊涂,朱见深靠着各种手段才拉回来。
        可惜,史官对朱见深的抹黑,一点都不逊色朱厚照。
        明史关于万贵妃的记载就离谱,资料来源于明末清初毛奇龄的胜朝彤史拾遗记。而毛奇龄的资料又来自哪里呢?来自万历朝于慎行的谷山笔麈。于慎行又怎么知道这些呢?他在翰林院当侍讲时,听一个宫中老太监闲聊得来,而且是被迫辞官十六年,窝在家里无所事事瞎写的。
        清朝编撰明史,居然引用倒了三四手的野史资料,而且利用春秋笔法写得煞有介事,甚至连乾隆皇帝看了都觉得荒唐。
        有人说,土木堡之变,让勋贵集团一蹶不振。
        但是,夺门之变,勋贵集团又起来了!
        这种起来并非表现于朝堂和军力上,而是表现在侵田敛财上。明朝土地兼并剧烈的开端,就在夺门之变以后,勋贵靠着“从龙之功”疯狂请田,官、太监、武将,甚至是皇帝也开始乱来。
        他们的理由还很正当,因为当时流民数百万,北方有无数土地抛荒,正好可以去占有这些无主之地荒着多浪费啊。
        口子一旦打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朱见深能够稳定局势,已经算非常合格的皇帝。但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一直拖到现在,不改不行,有脑子的官员都知道。
        只不过嘛,碍于各种原因,有些人视而不见,有些人只选择性看见。
        比如杨廷和,他也想改革,想让皇帝废除皇庄、皇店,想收回勋贵、太监手中的大量田产,想裁减臃肿不堪的锦衣卫,想整顿耗粮无数却又没有屁用的京营。唯独,杨廷和不敢对官集团下手。
        杨一清刚好相反,上来就对官集团下手,居然从裁撤冗官开始搞,刚把话说出来就被堵回去了。
        皆不可取!
        李东阳告诫道:“你现在还年轻,要耐住性子,四十岁之后再改革也不迟。如今最重要的,是稳定局面,大明朝这间破房子经不起折腾。这份改革方案,我送给你,希望你能时时自勉。”
        王渊奇怪道:“阁老为何会选我?”
        李东阳笑道:“我都说了,最近一二十年内,都不是改革的好时机。朝政和天下,肯定会一步步的坏下去。等到足够坏了,你差不多也该入阁了,一切都瓜熟蒂落,到时候再改革就没那么大阻力。做官就需忍耐,忍到最后,你就赢了。而你,十多岁就是翰林院学士,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