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312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这话只说了半截,剩下半截是:如果王渊弄不来海船,没法从杭州出海,那就联络本地收货商,悄悄走私去海上,反正里外都能省去一半关税。
        桂萼点头说:“王总制倒是奇人,居然能令商贾信服。”
        那商人说道:“换成别的总督,咱们自然不敢信,可王总制不一样。从南边来的商队都说,自从王总制到了浙江,无论南关与北关,全都没有了敲诈勒索之事。而且还革新报关手续,发给便民小票,现在过钞关可快得很。来往商贾都说,王总制是好官啊,能留在浙江不走就好了。”
        桂萼是借王渊复出的,而且还跟王渊是同科进士,如果不存在巨大矛盾,他今后都得跟着王渊混下去。
        眼见王渊来浙江之后,短短月余就立威立信,桂萼顿时就觉得这位盟友靠谱。
        嗯,也不能说盟友,别人已经当了兵部右侍郎,而他自己还只是一方知县。在外人看来,桂萼就是王渊的党羽,怎么辩解都洗不去这层关系。
        桂萼的第一任职务,便是在浙江当知县。第二任职务,还是在浙江当知县,只不过他辞官没有赴任而已。
        对于浙江的情况,桂萼还是有所了解的,知道必须开海才能养活浙江百姓。
        即便王渊不出声,这家伙也会请求开海,而且是在嘉靖朝倭寇最严重的时候提出开海,还希望把漕运改成海上运输。
        桂萼跟那商贾闲聊一阵,看到沿河正在修路,而且民夫一个个有说有笑。
        只看那些民夫的精神面貌,桂萼就知道并非强行征派的,多半是王渊花银子雇老百姓修路。
        至于银子从哪儿来?
        眼前不是有个钞关嘛,王总督肯定把钞关给霸占了,真他娘的胆大包天!
        可谁让王渊是佞臣呢。
        浙江巡按御史唐凤仪的弹劾奏章,已经通过大运河飞快送到京城,这家伙还自掏银子让官差加急赶路。
        朝堂吵作一团,科道言官化身泰迪,逮着王渊疯狂攻击,甚至有说王渊想谋反的。
        首辅梁储也亲自上阵,请求皇帝取消开海之令,赶紧把王渊给召回京城,浙江已经被王渊搞得民怨沸腾了。
        对此,朱厚照假装听不到,把弹劾王渊的奏章全部留中。
        而且朱厚照理由十足,对着内阁、六部官员一通臭骂,让这些家伙别来扫兴——庄妃生了,一下生俩,龙凤胎。
        在梁储、石玠等人疯狂怼王渊的时候,王琼、陆完等人纷纷进贺表,请求皇帝赶紧立太子。
        然后把礼部也牵扯进来,顺便招来钦天监官员。
        钦天监的阴阳官说,不能马上立太子,至少得等百日之后,否则于皇子而言不吉利。
        其实就是古代医疗条件不好,婴儿容易夭折,平安活过百日才算保险。不管是给皇子起名,还是立皇子为太子,都得等到皇子百日之后。
        在朱厚照的痛斥之下,满朝文武全部收声,提前准备立嗣活动,甚至让刑部到时候大赦天下。
        皇储乃国本,开海算个屁!
        在正式册立太子之前,王渊都可以在浙江随便瞎搞,朝堂不会再出现弹劾他的声音。
        桂萼一直等到天黑,终于过了钞关——王渊延长了关检时间,以前钞关吏员只工作大半天。
        幸好杭州不设宵禁,否则桂萼还得在城外过夜。他带着随员进城,一路上商旅如织,运送货物的独轮车更是不绝如缕,街道两旁到处是小摊小贩,酒楼食肆更是热闹非凡。
        这都已经入夜了啊,居然比其他城市的白天还热闹!
        “果真是杭州天堂!”桂萼咋舌道。
        桂萼问路来到仁和县衙,拿出官印文书之后,立即被请进县衙之内。
        一个年约三十许的士子迎出来:“桂知县,鄙人蒋信,字卿实,正德五年举人,乃王总制之弟子。桂知县久未到任,在下斗胆暂代职务,还请桂知县海涵!”
        “哪里,有劳了。”桂萼心中更加惊讶。眼前这个读书人,明明已经中举,居然屈身给王渊做弟子,还千里迢迢跟来浙江开海。
        蒋信拿出一本册子,交给桂萼说:“桂知县,县衙事务已经理顺,佐官属吏不论是谁,都不敢阳奉阴违。至少在大事上,他们不敢阳奉阴违,不听话的已经被罚去修建港口了。钱粮方面,上任知县埋下不少坑,账册我已经让人清理出来。”
        桂萼翻着递来的册子,越翻越是心惊,里面写着各佐官属吏的姓名、性格、出身、社会关系等等。
        “卿实兄大才!”桂萼抱拳说。
        蒋信笑道:“都是先生教的,让我们平时做事,先理清头绪、抓住矛盾,最好能将细节整理成册。”
        桂萼感慨道:“难怪王总制年方及冠,便能够身居高位,不惟武功惊人,便是文治也才干超卓!”
        蒋信拱手道:“既然桂知县赴任,那我就该走了。告辞!”
        “我送卿实兄。”桂萼热情无比的将蒋信送出门。他这人脾气不是很好,但恩怨分明,蒋信帮他把县衙理顺,不知省去桂萼多少功夫。这知县做得太爽了,上任就可发号施令,桂萼自然是感激莫名。
        明日定要好好拜会王总督,将这开海事宜给做好!
        桂萼送走蒋信的时候,一个男子疯狂奔向总督府。被带进去之后,男子跪地拜倒,却是王渊的家仆:“恭贺老爷,夫人有喜了!”
        王渊接过家信,还未看罢,便笑容满面:“辛苦你跑一趟,有赏!”

305【控制杭州】
        “王总制!”
        “子实兄!”
        桂萼再次见到王渊,顿感唏嘘,仿佛又回到京城殿试的时候。
        他寒窗苦读十余载,在江西那科举大省杀出重围。适逢刘六刘七祸乱京畿,皇帝出题考教治国安邦之策,桂萼奋笔疾书写了一堆改革意见。
        结果,很扯淡。
        桂萼只考得三榜进士,而同样论述改革的王渊,竟然一举夺魁高中状元!
        传胪那日,奉天殿前唱名,鸿胪寺卿引王渊独占鳌头,而桂萼只能跟其他进士跪在后面。接着东出长安门,大伙儿都被吏员带着离开,唯独王渊由顺天府尹亲自引出城外。
        那风光场面,让正德六年所有进士,都牢牢记住王渊这张未脱稚气的脸。
        数年过去,这张脸更加成熟,颔下已有青色胡渣,举手投足间更带着几分威严。
        桂萼与王渊见面,说及一番当年趣事,比如琼林宴上某某当场呕吐,某某又忘了把进士服归还给国子监等等。
        一来二去,两人亲近许多。
        “子实,这次还有位同年来杭州,咱们且去一同宴饮。”王渊笑道。
        桂萼自然从善如流:“王总制请!”
        两人出得土地庙,骑马进入城中,沿途不时有当地百姓主动问候。
        桂萼感慨道:“王总制来杭州不足两月,竟已尽收此地百姓之心。”
        王渊笑着说:“我也没干什么。只是在北关修路,在城东建港,不许征一个役夫,花足银子雇百姓做工,工钱一日一结不曾克扣而已。咱们那位同年更厉害,居然仗杀浙江镇守太监的义子,令这杭州城的秩序为之一肃!”
        “那位童年是?”桂萼问道。
        王渊解释说:“原大理寺评事常伦。此君文武全才,嫉恶如仇,在大理寺断案得罪权贵,被贬到地方去做州判,我便把他带来杭州做了钱塘知县。”
        “我辈中人也!”桂萼顿生同命相连之心。
        朱元璋虽然定下各种规制,但并未限制民房高度,只要有钱有技术,修多少层楼都可以。
        今日要去吃饭的地方,名叫“望潮楼”,足足四层高,站在顶楼可以越过城墙观赏钱塘大潮。
        “王总制,里边请!”就连那店小二,居然都认识王渊。
        王渊随口介绍:“这位是仁和桂知县,你们的父母官。”
        店小二连忙说:“原来是县尊老爷当面!”
        王渊来到最顶层,点了些好酒好菜,对桂萼说:“我私人请客,不动公家银子,今日一醉方休。可惜没有鱼翅,那玩意儿必须提前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