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331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王渊踱步来到偏殿,这里已经改为客房。从城里请来的老妈子,正在哄女婴睡觉,这便是被遗弃在总督府军营外的女婴。
        有些父母,实在狠不下心溺婴,往往遗弃在路边、庙观和大户人家。
        估计听说王渊是个好官,所以这女婴的父母,专门从乡下赶来,悄悄将孩子留在总督府外。
        王渊因此获知浙江溺婴风气,整个人都快气炸了。
        或许有穷人溺婴者,但浙江能比贵州更穷?贵州怎就没有这种劣习!
        只有两个原因,一是风气奢靡,二是封建迷信。
        特别是富庶之家溺婴者,往往听信市井妄言,认为第一胎生女不吉利,若不溺死就再难添男丁。可怜那些被溺死的女婴,明明投胎到富家,非但做不成千金小姐,还没睁眼便成了冤死女鬼。
        浙江男女比例,是非常恐怖的,好多男人三四十岁了还讨不到老婆。
        后来传教士利玛窦,也专门写章记述:“中国有一种更为严重得多的罪恶,是某些省份溺毙女婴的做法这种屠杀无辜的事情,不是偷偷干的,而是公开让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去做。”
        敲重点,不是偷偷干的,而是公开让大家都知道!
        这说明什么?
        溺死女婴,已经被视为稀松平常的事情,老百姓早就见怪不怪了,就连西方来的传教士都知道。
        浙江三司很快把告示张贴全省,一个月过去,收效甚微。
        根本就无人理会王渊,因为这是家务事。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总督还敢乱来不成?

327【新婚礼物】
        杭州的名门望族很多,比如钱塘倪家,一门三进士,父子两尚书。
        倪谦,正统四年探花,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追太子少保,谥僖。
        倪岳,天顺八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倪阜,成化十年进士,官至四川右布政使,九年前病故于任上。
        倪家今天娶亲,新娘来自虞家,虞氏也属杭州望族。
        倒不是被总督逼着结婚的,而是早就看定了黄道吉日。新郎十五岁时,就已经被选为廪生,过两年多半能考中举人,说不定倪家又要出一个进士!
        倪家当初下聘,就曾轰动全城,那聘礼一箱一箱的往虞家抬。
        今天的婚礼同样广受关注,迎亲队伍从虞家回来,直接变长了两倍有余。其中有上百人,专门为新娘子挑抬嫁妆。这还只是明面上的嫁妆,田契、房契什么的,装在箱子里并不显眼。
        敲敲打打,好不热闹,杭州百姓沿街观看。
        就在新娘子即将拜堂时,倪家突然来了两位不速之客。
        负责迎宾的,是倪家长房次子倪冲,见到王渊和袁达到来,立即点头哈腰上前迎接:“斗胆送了请柬,没想到王总制真的大驾光临。快请进,快快请进!”
        王渊笑道:“袁二,送礼!”
        倪冲连忙赔笑说:“王总制客气了,您能来便是天大面子,再送礼真是折煞倪家。”
        王渊依旧保持微笑:“区区薄礼,不成敬意。”
        袁达身上两把刀,一把刀悬在腰间,怀里还斜抱着一把野太刀。
        野太刀的刀身就有一米四五长,再加上刀柄,长度超过一米八,抱在怀里吸睛无比!
        王渊话音刚落,袁达就把礼物送过去,那是一张非常精美的纸。
        司礼以为这是礼单,一边将纸拆开,一边大声喊道:“兵部右侍郎、浙江总督王公讳渊,赠礼赠礼”
        倪冲非常不高兴,呵斥道:“吞吞吐吐做什么,一个礼单都念不利索!”
        司礼硬着头皮过来,低声说:“二爷,王总督赠礼官府告示一张。”
        倪冲面色剧变,讨饶道:“王总制,今日倪家娶亲,有什么误会,能否改日再说?”
        “误会吗?”
        王渊笑道:“你且念念,告示第一条是什么?”
        倪冲口干舌燥道:“婚丧嫁娶,不得违制。”
        王渊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我在告示里,倡导朴素,鼓励节俭。你们倪、虞两家结亲,嫁妆挑夫都快排一里地了,是专门跟本督唱反调吗?当然,这只是倡导而已,并非强制命令。你们真要大操大办,本督还真管不了。但是,嫁娶违制我总能管吧?”
        大冷的天,倪冲额头冒汗,慌忙说:“并无违制,并无违制。”
        “有没有违制,你们自己心里清楚,”王渊板着脸说,“再给倪家最后的机会,若有违制之处,立即给我全部改正!”
        “真没有违制。”倪冲哭丧着脸。
        新娘子都快要拜堂了,难道送回娘家重新换一套衣服?不吉利啊!
        王渊冷笑:“那就是给脸不要脸了,袁二,随我去婚堂看看。”
        总督行事,倪家上下,根本不敢阻拦。
        此事迅速传遍倪府内外,老百姓纷纷聚在门口看热闹,宴请的宾客也闻讯过来瞧个究竟。
        杭州市舶司提督金献民,也是婚宴宾客之一,飞快跑来拦住:“王总制,给老朽一个面子,今天暂且不要闹出事来。”
        王渊拱手道:“金提督,你自到任以来,一直都配合开海事务,在下是心存感激的。但今日之事,你最好还是不要管!”
        金献民竟露出哀求之意:“王总制,青溪公倪岳于我有提携之恩。他老人家刚正不阿,清廉无双,子孙不该当此大祸。”
        “青溪公之清名,我也有所耳闻,”王渊说道,“今日前来,便是替青溪公收拾不肖子孙,免得他老人家在泉下无法瞑目。”
        “这”金献民欲言又止。
        左右布政使今天没来,但左右参政和杭州知府却来了。此刻都站得老远,不敢过来多嘴,生怕平白沾上一身腥。
        王渊带着袁达,直奔婚堂而去。
        家仆早就飞奔过去报信,连滚带爬扑进婚堂:“老爷,老爷,不好了!”
        倪氏族长倪川,是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也是今天新郎的祖父。他握着拐杖呵斥:“今日大喜,不许说忌讳话!”
        家仆把告示递过去:“王总督来了,这是他送的礼。”
        倪川看了告示面色大变,忙问:“他人在何处?”
        “已经快过来了!”家仆说。
        倪川立即拄着拐杖,快步朝门外走去,其他人也跟着走,只剩一对新人在那儿傻站着。
        不多时,王渊带着袁达过来。
        倪川见到袁达身上的两把刀,顿时脸色更难看,上前见礼说:“王总制大驾光临,老朽有失远迎,还请赎罪!”
        王渊笑道:“你不用请我赎罪,应该请倪家过世的尊长赎罪。”
        倪川说道:“老朽昏聩,还请王总制明言。”
        王渊早就做足了准备,当即说:“青溪公乃一代名臣,开言路,宽赋役,慎刑罚,黜奸贪,进忠直,汰冗员,停斋醮,省营造,止滥赏,于国有功,于民有惠,吾深为佩服。”
        倪川挤出笑容:“先父功绩卓著,我等不肖子孙汗颜,竟再无进士继承其遗志。”
        王渊笑道:“我听说,青溪公留给东冈公的遗憾,是平生家学君须记,只把清忠守一官。”
        倪川赔笑道:“这也是倪氏的家训。”
        王渊又说:“东冈公我也很佩服,九年前他病逝于赴任途中。听说当地官员为他收殓时,竟身无长物,清廉至此,可敬可叹!”
        倪川连忙说:“叔父一生为官清正,不肖子孙自当遵从。”
        “锵!”
        王渊突然回身,从袁达怀里拔出野太刀,大喝道:“你叔父才死九年,倪家就已这般清廉了吗?一个婚礼,闹得满城轰动,迎亲队伍排了半个杭州城。给我让开!”
        刀光闪烁,倪川吓得连连后退。
        王渊执刀逼开众人,径直走入婚堂,用刀脊挑起新娘的盖头,吓得新娘惊慌大叫。
        王渊盯着新娘说:“倪家的屋宅违制,我今日就不说了。我在告示里,劝浙江官民厉行节俭,你家娶亲大操大办我也拦不住。我还在告示里说,婚丧嫁娶不得违制,这总该听话吧?哼哼,凤冠霞帔。虞家是在嫁皇妃呢,还是倪氏家中有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