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463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辽南三卫的军户,只要家有两个以上余丁,就可以分家转为民户,今后归当地民政官管理。
        这对那些军户而言,不啻于惊天喜讯。
        军户就算考中进士,户籍还是军户,子孙也是军户。只有官至兵部尚书,才能自动改为民户,直系子孙也能改为民户(其他五部尚书和阁老都不行,还得请求皇帝特许)。
        直接从底层军户转为民户,这是大明开国以来头一遭,他们运气好遇到了王渊当总督。
        朱元璋当初设立户种,除了贱户以外,其他都不带歧视性。民户、军户、匠户、灶户皆可科举,真正的问题是吏治败坏。就拿辽东军户来说,你至少得出身底层军官家庭(小旗以上),才有机会考上秀才。朱元璋可没这种规定,全是辽东武官搞出来的潜规则。
        军户当年也挺滋润的,随着武官集团的腐化,随着朱棣弄出太监集团,渐渐就沦落到现在的地步。
        马政也主要跟朱棣有关,这货隔三差五北征,大明养马再多也不够消耗啊。于是强令军户、民户散养马匹,还整出包赔制度,他活着的时候,养马损失可以平摊给各级官员,他死了就全部转嫁给底层百姓。
        朝鲜也被坑得很惨,大明爸爸动辄索买战马上万匹,当儿子的只能咬着牙尽量提供。那时的朝鲜,就连高层官员,都被分配了为大明养马的任务。而且,大明向朝鲜购买战马,一直掌握定价权,给多给少全看爸爸的心情。
        在高丽王朝末年、朝鲜王朝初年的六十多年里,大明一共买了七万多匹战马。除了靖难之役那几年,勉强还按市价购买,其余年份全都是赔本价。高丽、朝鲜辛辛苦苦养马,自己贴钱运到大明,只为博皇帝爸爸一笑。
        可惜啊,现在没那种好事儿了。
        爸爸想买马?可以啊,亲父子也要明算账,必须按市价出钱才行!
        唉,朝鲜这个逆子,翅膀已经长硬了。
        此时王渊就非常恼火,朝廷调拨三千匹马过来。别说当做马种,有些连拉车都够呛,直接被王渊卖给民间换钱。接着,王渊花钱从朝鲜买马,两千匹马种竟然花了八万多两银子。
        没办法,马种精贵,朝鲜还得送货上门,途中开销就是一大笔,四十多两银子一匹上好马种确实是市价。
        今年暂时只能养两千匹马,因为缺草场。第一批恢复的三万亩草场,草种才刚刚撒下去,养马官还得赶着马儿,跑去荒山野岭啃草吃。
        为了优生优育,王渊还写信回京,让人把家里的好马,全都运到辽南配种,只留下一匹给宋灵儿骑着玩。
        黄峨让夏婵跟着马儿一起上路,派个丫鬟照顾王渊起居。
        夏婵还未到,一群猴子就到了。
        王渊非常无语地问苑马监正(正九品):“你抓这么多猴子作甚?”
        苑马监正笑着解释:“王总制不知,此乃‘弼马温’。猴尿与马尿混在一起喂马,可以避去马瘟,养马场都得喂一批猴子才行。”
        “胡说八道,我家的宝马怎不喂猴尿?”王渊怒斥说,“你养猴子可以,不准给马儿喂尿!”

458【中途流产的第一次全球航行】
        永宁监。
        监城附近还剩下两千多亩草场,从朝鲜买来的二千多匹马种,如今全部集中养在这里。至于苑马寺以前养的马,全被王渊卖了,都是些歪瓜裂枣。
        一亩草场养一匹马,显然远远不够用,因为牧草经不起消耗。
        因此,需要大量投喂杂粮,还要收集干草料佐之。每隔三天,还得由养马官带人,赶着马儿去附近的山林放养。
        王渊看到这些朝鲜马种之后,不禁眉头紧皱,让人拿来尺子一量,平均肩高居然不足四尺(120厘米以下)。他忍不住问凌相:“这些马儿虽然并不羸弱,但又如何能做马种?长得也太矮了吧!”
        凌相笑道:“若由朝廷出面,在朝鲜买的马更矮,咱们是花高价民买的。”
        “为何如此?”王渊问道。
        凌相在当行太仆寺卿兼苑马寺卿之后,显然做了许多功课。他解释说:“国朝初年,高丽战马最高可达五尺(肩高150厘米以上),高丽军队中的骑兵超过五分之一,可随时动用上万骑兵作战。高丽不但扩张到鸭绿江边,其国土甚至一度越过徒门河(图门江),大有席卷辽东之势。以太祖、太宗之英明神武,又岂能忍受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
        王渊立即会意:“所以,朝鲜战马,是被太祖、太宗生生压矮的?”
        凌相笑道:“只要大明稍有战事,便勒令高丽、朝鲜卖马,且只给三分之一市价。开国之初数十年,其实大明并不缺战马,一直向高丽、朝鲜买马,纯粹是想弄垮他们的骑兵。当然,大明也做出了妥协,被迫承认鸭绿江、徒门河以南是朝鲜国土。那些土地,本为元朝故土,理应被我大明继承,太祖、太宗对此深恨之!”
        大明开国之初,对高丽、朝鲜疯狂打压。不但寻找任何机会削弱对方骑兵,还进行全方位的战略物资(技术)禁运。比如制作复合弓需要牛角,而朝鲜本身不产水牛,于是大明不许向朝鲜出售水牛和牛角。又比如朝鲜请求学习冶炼技术,大明只传授朝鲜炼铜之法,偏偏朝鲜又缺乏铜矿,于是根本无法自己铸造火铳、火炮。
        能够动员上万骑兵作战的高丽、朝鲜,就这样被大明活生生玩残了。
        凌相说道:“太宗驾崩之后,朝鲜每逢索马,便一直推三阻四。实在推不掉,便只运来劣马,辩称其国内已无好马。其实吧,好马虽然没有,但不至于如此低劣。民间若去购买,只要出得起钱,还是能买到堪用战马的。朝鲜不肯卖给大明官方好马,一来害怕大明索要无度,二来也因为大明给得价钱太低。”
        王渊无奈道:“虽说如此,但我还是觉得亏了。这些马儿,打仗也可以骑,但做马种就显得差了些,可惜了那八万多两买马银子。”
        “八万多两肯定贵了,但一下子要两千多匹,暂时只能找朝鲜买,”凌相解释道,“朵颜三卫正在抵御左翼蒙古,这两年南来互市,交易的马匹越来越少。女真又不肯大量出售好马,只零星售马换取物资,也就朝鲜还算比较听话。这两千多匹马种,应该算朝鲜国内最好的马了,若不是咱们出得起高价,朝鲜估计还不想卖呢。”
        王渊左思右想,下令神骁营送来战马。
        袁达麾下的四百多骑兵,皆出自京城三千营,所骑全是优中选优的好马,平均肩高超过四尺四寸(136厘米以上)——虽然不算很高,但数据已经达标了。
        如果按照中国现代骑兵标准,肩高133米的战马最好,体型小不易被子弹打中,也不会过多影响奔跑速度和跨越能力。但古代的上等战马,其实应该在140厘米以上,高大威猛便意味着作战力强。
        先秦时代出土的战马,平均肩高在138厘米左右,汉代还禁止135厘米以上的马匹出口。
        可惜大明中期实在不行,便是中央精锐骑兵,朱厚照到处搜罗战马,平均肩高也只有136厘米。只有豹房重骑例外,那支部队虽然数量不多,但全是高头大马,死上一匹都很难补充。
        从朝鲜买来的马种,肩高居然不足120厘米。倒是可以骑着去打仗,但战斗力堪忧啊,腿儿短也跑不过蒙古骑兵。
        在王渊的指示下,袁达那四百多匹好马,甚至包括王渊的战马,全都送到苑马寺牧场,跟那些从朝鲜买来的马进行配种。
        随即,王渊又写信给朱英,让这太监从印度买马。不管是印度马,还是阿拉伯马,价钱再高都能接受,先买两百匹过来育种再说。
        朝鲜以前也不产好马的,全靠蒙古人弄来大宛马。只几十年时间,就让朝鲜战马的平均肩高,迅速超过130厘米,佼佼者甚至超过150厘米。
        在高丽王朝末年、朝鲜王朝初年,一个农耕国家拥有上万骑兵,而且骑的全是优质战马,想想就知道有多么可怕。若非紧挨着大明,朝鲜肯定能大杀四方,随便丢哪块地界都是小霸王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