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495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明代第一次武举,是在弘治年间,但办办停停,根本不成规模。
        又因为没有武举殿试,皇帝不会亲自过问,所以没有真正的武状元。比如许泰,说他是“武状元”纯属顺口,他只是武举会试第一而已。
        大明第一个武状元,问世于崇祯四年。
        当时参加会试的武举人当中,只有王来聘、徐彦琦能舞百斤大刀,发榜时徐彦琦竟没考中武进士。崇祯皇帝得知以后,认为肯定有人作弊,把主考官、监试御史统统革职下狱,下令重考并亲自批阅试卷。
        王来聘由此成为大明第一个武状元,直接实授副总兵!
        若非这次王渊增设武科殿试,恐怕报名者都不会很多。但既然有殿试,那就能入皇帝法眼,全国各地自然纷纷报名应考。
        正德二十一年七月,俞大猷来到北京武学校场,同至者还有来自全国的近两百个武举人。
        主考官:礼部左侍郎王渊。
        副考官:吏部左侍郎汪鋐、兵部左侍郎王瓒。
        监试官:右副都御史俞谏、右副都御使边宪。
        这个考官阵容堪称豪华,全都是朱厚照亲自挑选的知兵之人。
        王渊就不说了,大明战胜。
        汪鋐在广东主动出击,拔掉那里的葡萄牙人城堡,被朱厚照钦点入京担任左侍郎——历史上,此人深受嘉靖信赖,成为明朝唯一身兼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的超级重臣。论实权,吏部尚书第一,兵部尚书第二,此君竟一人兼掌两部。
        俞谏担任操江总督时,曾剿灭刘六刘七的江淮残部,又在江西剿灭匪寇数万,是在林俊之后、王阳明之前平定江西的大臣。
        边宪曾在直隶文安一带,剿灭刘六刘七残部。又担任宁夏巡抚,率部抵御鞑靼进攻,五日七捷,深得朱厚照器重。
        除了王瓒没打过仗,其他考官和监试官,都是纵横沙场的文臣。
        王渊身为礼部官员不能做主考?
        朱厚照可不管那么许多!
        “第一场,射艺!”
        十人一组,携弓箭上场,每人步射十箭、骑射十箭。
        步射最为精彩,所有武举人,在试射之后,开头三箭必然命中靶心。全是好手,没有滥竽充数者,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艺这种东西想作弊都难。
        俞大猷步射十箭,九箭命中靶心,剩下一箭也离靶心不远。可惜骑射比较拉胯,因为他家中无马,没有进行过长期练习。
        接着又比力气,不同型号的石锁让他们举,不同型号的大刀让他们舞。
        强中自有强中手,俞大猷只能舞八十斤大刀,却有四人能舞百斤大刀。这玩意儿,可不是举起来就行,还要舞得精彩流畅,能耍开的都是大力士!
        你可以想想一百斤有多重,明代的斤还更重一些,普通人连举起来都难,这四个家伙居然还能舞刀。
        “真壮士也!”汪鋐大赞。
        边宪捋着胡子颔首微笑:“行伍之中,能舞百斤大刀者,我巡抚南北数省,只在宁夏见过一个。不曾想,一场武科会试,就能见到四人!”
        王渊其实对这玩意儿不看重,但又不得不承认,古代战场确实需要武勇之辈。眼前这四位猛士,都可做破敌陷阵的骁将,关键时刻往往能够创造奇迹。
        又经过多项考核,终于来到器械科目。
        一人一根木棍,捉对厮杀,限时三分钟。三分钟之后,胜者组、败者组再各自厮杀。循环往复,只比十场,以胜利次数得出排名,最大程度的保证公平性。
        这些都是王渊制定的内容,甚至加入了负重跑步。
        俞大猷身着棉甲,头戴铁盔,提着一根沾满石灰的齐眉棍,抱拳说道:“请指教。”
        “不敢当!”对手回礼说。
        旗令官挥舞令旗,鼓手敲击大鼓,器械比斗立即开始。
        对手突然挺棍刺来,俞大猷举棍格挡,对方棍头一甩,宛若毒蛇吐信般刺向俞大猷胸膛。
        这明显是枪法,只不过暂时化为棍法,若换成一杆大枪绝对威力倍增。
        俞大猷则用棍使双手剑法,他目前还没跟着李良钦学剑,却在赵本学那里习剑数年。赵本学主职民间大儒,兼职军事理论家,再兼职民间武术家。
        只见俞大猷轻移右脚,棒身斜挑,接着变招猛刺,棍首在对方胸口杵出一个白点。
        对手惊呆了,都看不清俞大猷如何变招,只能感叹道:“兄台好剑法!”
        俞大猷笑道:“承让,兄之枪法亦不俗。若我拿剑,兄台用枪,胜负还未可知。”
        对手有了面子,顿时哈哈大笑:“那咱们约好喝酒,私下再用趁手兵器比试一场。在下河间献县李扬,敢问兄台大名?”
        俞大猷抱拳说:“泉州晋江俞大猷。”
        “好汉子,今晚不醉不休。”李扬说完便退场,等着下一场比赛。反正要比十场,以胜利次数判出甲、乙、丙等,失败一场并不碍事儿。
        俞大猷运气很糟糕,第二场遇到大力士,就是能舞百斤大刀的其中一个。
        比斗开始之后,对方一棍横扫而来。俞大猷闪避之后打算反击,但对手明明力气已经用老,却又硬生生横扫回来,这已经打破了武艺基本常识。
        俞大猷终于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做一力降十会!
        人家就是力气大,就是不玩花活,连续反复横扫,偶尔还带个斜劈,打得俞大猷只能不断躲闪——这货用的是狼牙棒法或者锏法,给他一件趁手兵器,他能在战场上变成绞肉机。
        三分钟时间快到了,一个追,一个躲,居然还没真正接战。
        那猛士急道:“你别跑啊!”
        俞大猷笑道:“我又不蠢。”
        时间到,此场平局。
        可惜此时的俞大猷,尚未跟随李良钦学剑,还没进化为完全体,不是跟戚继光并称的“俞龙戚虎”。
        历史上,武艺大成的俞大猷,路过少林寺时专门拜访。对和尚们的表演非常失望,认为少林寺的剑法真诀已失传,于是让少林和尚跟着自己习武打倭寇——史料记载只是这样,传到民间,就变成俞大猷单挑少林寺,把和尚们打得服服贴贴。
        十场比完,俞大猷九胜一平,被三位考官判为器械“甲上”等。
        甲上,共六人。
        朱厚照喜欢打架,这六人在笔试结束后,必然被皇帝单独召见。

490【流职武将】
        对于认真读书的考生而言,武举笔试其实非常容易。
        《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只需任选一篇。
        《武经七书》,七本兵书,也只需任选一本。
        俞大猷选的是《孟子》和《孙子兵法》,结合武试各科成绩,仅拿到第三名——他骑射拖了后腿。
        跟文考科举放榜的热闹不同,武举放榜之时,竟无闲人来看热闹,只有武举人自己在那儿傻乐。
        马不停蹄便是殿试,可惜规制寒酸,竟选在武英殿举行。
        明代初年,朱棣还在武英殿召见大臣,后来全在文华殿召见。
        现在,武英殿已经沦为皇帝斋戒的地方,太后、皇后也在武英殿召见命妇。除此之外,武英殿便是编书、绘画的地方,翰林院官员编书又不喜欢在这儿,结果武英殿常年聚集一批宫廷画师。
        唐伯虎如今挺滋润,武英殿成了他的老窝,每年有一半时间都在此作画。
        也就李自成读书少,打下北京城之后,居然在武英殿宣布登基,他以为武英殿是专门论武的地方呢。多尔衮也有些拎不清,诸多大殿都不选,偏偏要在武英殿摄政(也有李自成烧皇宫的原因,武英殿正好没被烧着)。
        这是文官们的傲娇和鄙夷,虽然同意大开武举,却把武举殿试设在武英殿。
        一百九十八位武举人,除了十四个文化水平实在不堪,其余一百八十四人全部录取为武进士。而没考上武进士的那十四个,由于武艺不错,也被朱厚照招到豹房听用。
        来到武英殿,考生见到皇帝激动不已,皇帝见到考生同样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