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612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桂萼不是穿越者,不知道德王系宗室的结局,他此刻内心非常愤怒。
        偌大的济南府城,只德王系宗室的府邸,就占了城内面积的一小半到明末直接过半!
        仅德王府就占全城三分之一,另有泰安王、东平王等郡王府,还有各位郡主们的府邸。
        城内许多店铺,城外许多良田,皆归德王宗室所有。
        被废掉的齐王、汉王,两大亲王所营产业,本来已经收归国有,全被英宗赏赐给儿子德王。三家亲王的土地加起来,仅朝廷按制赐予的,就超过两百万亩,遍及济南、青州两府,如今都归在德王一家名下!
        更可怕的是,连续两代德王,皆有贤王的美称。
        自家出钱不断修建庙观,善男信女都觉得德王是好人;自家出钱不断刊印书籍,民间士子也觉得德王是好人。包括被兼并土地的百姓,包括被征召修庙的役夫,都觉得德王是一个好人,坏的只是德王府太监和属官,以及那些贪官污吏而已。
        在历城县转了一圈,桂萼只感觉头皮发麻、浑身冰凉。
        “这两位德王,好手段啊!”桂萼不由感慨。
        师爷叫汪鉴,已追随桂萼八年,此时喝着茶说:“德王一系难查得很,就这几天私访所得,无非恶奴行凶、私设钞关、隐匿土地和人口而已。但是,这些罪名德王都能推掉,顶多判一个御下不严。”
        桂萼说道:“从普通宗室也难以下手。德王一系只传到第二代,第三代郡王都不多,将军一级的就更少,中尉更是一个都没有。”
        啥意思?
        德王一系,子孙不多,暂时没有底层宗室,地方官府的供养压力不大。
        从山东三司到济南府官员,一个个全都说德王好话,地方官如果不配合,巡抚怎么可能查得动?
        可又必须查,因为德王的土地太多,这些土地不交税,依附土地的佃农也不服徭役。
        大量小农,甚至主动投献土地,自愿成为给德王种田的无地佃农。如此,他们失去的,只是子孙考科举的资格。但却得到德王庇护,不用交人头税,不用应征徭役,而且德王收的田租也不高,佃农过得比普通农民更加滋润。
        问题来了,剩下的农民咋办?
        士绅和富户也各种逃税避役,德王又庇护一大堆佃农,而地方的人头税和徭役却不变。等于一小撮贫农,承担全部人头税和徭役,卖儿卖女、倾家荡产者无数。
        此事桂萼搞不定,除非,把山东三司和济南府官员全部换人!
        “全部换掉?”众阁臣大惊。
        王渊说道:“不换不行,我去见陛下!”
        小皇帝对王渊非常信任,甚至对太监和侍卫说,王阁老入宫不用提前汇报。
        但是,王渊依旧守规矩,等着太监进去通报,然后被带到养心殿觐见。
        “陛下请看。”王渊把桂萼的奏疏呈上。
        朱载堻自己阅读内容,见两代德王修桥铺路、自建庙观、自费印书、捐粮赈民,只是私设了钞关,偶有属官枉法害民而已。他不由点头说:“跟鲁王相比,德王堪称贤王,当褒奖赏赐才对。”
        王渊说道:“朝廷赏赐给德王的田亩,已经超过两百万亩。这数十年来,农民主动投献的田地,还有遭灾而被德王兼并的土地,简直难以计数。德王一系宗室,很可能占田500万亩以上。整个济南府才多大?德王给佃户定的田租越低,小民主动投献就越多,官府还不敢征收赋役。如此,德王田亩越来越多,隐匿的人口和良田也越来越多,地方官府征收赋役越难越难,底层百姓也无法求生度日。”
        朱载堻沉默。
        王渊又说:“登莱那边的港口,常有小民日子没法过了,在岸边乞讨等着坐船出海谋生。在那里等待出海之民,来自济南各州县的,反而比来自兖州的更多。陛下,不到万不得已,小民不会离开故土远走海外。鲁王暴虐,德王贤明,为何贤王逼走的百姓,反而比暴王逼走的还多呢?济南富庶,兖州贫瘠,为何富庶之地的百姓,反而比贫瘠之地的百姓更想出海呢?德王之祸,甚于鲁王!”
        朱载堻愕然。
        王渊再说:“济南是府城,也是省城。一省之城,仅德王府就占三分之一,这还不算德王分出的郡王。德王,才只传了两代啊!德王一系,继续开枝散叶,那么百年之后,德王府宗室的府邸,很可能占据济南城三分之二的地盘。德王拥有的土地,很可能增加到1000万亩,百姓无立锥之地也!”
        朱载堻骇然。
        王渊继续说:“两代德王,皆为贤王,就连王妃都知书达理,与郡主一起刊印佛典。德王更是出钱,多次刊印山东历代贤者的著作。善男信女,官员士子,皆帮着德王说话。若不大量撤换山东官员,根本不可能对德王下手。这位德王贤明,下一个呢,再一下个呢?如果出现一个横征暴敛的德王,他家有几百万亩地啊,会逼得多少佃农家破人亡。更有可能酿成民乱!”
        这一切的源头都是英宗,英宗太喜欢儿子了,把两位已废亲王的土地,全都赏赐给初代德王。
        初代德王又贤明,既然自己不缺钱缺粮,那就对佃农优待关照,导致投效德王的农民越来越多。再加上刘六刘七横扫山东,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德王捐粮赈济灾民,顺便兼并土地、招养流民,如此便越来越富有、田产越来越多、名声越来越好!
        就连王渊,都跟德王有利益牵扯,因为每年德王会卖大量棉花给天津工厂,天津工厂的管理层跟德王属官交情匪浅。
        在王渊详细解释前因后果之后,朱载堻说道:“且查一些德王府属官的劣迹,以御下不严为借口,收回齐王、汉王曾经的田产。如此,就收走德王百万亩土地!”
        “陛下英明。”王渊投以赞许的目光。
        一个十五岁的小皇帝,能快速想出这种法子,已经算得上天赋异禀了。
        王渊补充道:“还应清查隐匿的人口与田亩,这些人和地,都托庇于德王。长此以往,还能算大明子民,还能算大明国土?臣欲撤换山东三司、济南府官员,至少要撤换三十人以上!”
        这等于,把那里的高级官员直接大换血。
        朱载堻仔细思考利弊,终于点头说:“准!”
        首辅倡导,皇帝许可,内阁一半同意一半沉默,六部还能有什么话说?
        山东巡抚桂萼,原地转为山东左布政使。
        主持修建铁路的张璁,调往山东担任按察使。
        铁道司员外郎聂豹,调往山东担任济南知府。
        其他官员,由他们自己举荐合适者,这样更方便他们搭班子做事。
        一番举荐之下,仅工部铁道司,就有六人转任山东官员,平均下来每个人连升两级。就连杨慎的弟弟杨惇,因为奉父命投奔王渊,早早就在铁道司做事,这次也被调去山东当按察副使。
        这是工部铁道司,第一次被大举提拔。
        朝臣们还没法挑错,因为小小的铁道司,实在是藏龙卧虎,一榜进士和庶吉士就有一大堆。
        武百官都反应过来,在王渊执掌内阁期间,恐怕铁道司比翰林院升得更快!

602【贤王也不能逃税啊】
        初冬,张璁与张淮,办理山东按察使交接手续。
        如今两人官职平级,张璁的年龄大得多,但张淮更早中进士。
        张淮在浙江督学期间,跟张璁的弟子有来往,七弯八拐也算得上有交情。
        交接完毕,张淮忍不住问:“王相欲治德王?”
        张璁说道:“然也。”
        张淮颇为不忿:“两代德王,皆为贤王,修桥铺路、捐粮赈民、刊书好学、勤修德行。如此贤王,王相为何不惜撤换山东数十官员,也要顶着地方滔滔舆论对其动手?难道是怀疑德王养望?勤修德行便是养望的话,岂非逼着天下藩王都暴虐害民?”
        张璁问道:“德王仁乎?”
        张淮说道:“修桥铺路,捐粮赈民,是以为仁。德府王庄,田租甚低,百姓乐佃,此亦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