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641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守旧派想扳倒何瑭,因为何瑭是吏部尚书,提拔了许多改革派官员,也挡住了许多官员的晋升之路。
        守旧派疯狂攻击汪鋐,是因为汪鋐心胸狭窄,疯狂打击报复以前得罪过他的人。当然,汪鋐也有分寸,从不招惹地方改革派。
        历史上,张璁秉政之时,有三人被疯狂攻击,并给他们作出评语:张璁“刚恶凶险,媢嫉反侧”,方献夫“外饰谨厚,内实诈奸”,汪鋐“如鬼如蜮,不可方物”。
        “如鬼如蜮,不可方物”是什么情况?
        此人同时担任吏部和兵部尚书,心胸狭窄得可怕,一不小心就把他得罪了。有时甚至因为说错几句话,汪鋐就突然从背后跳出来捅刀,轻则下狱贬官,重则罢官流放。
        最开始,汪鋐还只是打击政敌,渐渐变成无差别攻击,估计是政斗太激烈搞得神经过敏了。
        王渊说道:“翁万达在徽州清田,徽州汪氏主动配合,汪鋐对一心支持改革的。就算他不听劝,只要别太过分,就肯定不能动他。”
        徽州八大姓,汪氏排第二,盐政改革时被杨廷和、王渊搞了一波。
        如今,徽州汪氏依旧财大气粗,且徽州土地贫瘠,也不靠那点田产过日子。由汪鋐在内阁帮衬着,徽州汪氏合法拿盐引就能吃饱,更何况还能给海上贸易做供货商。
        朝廷只是清查隐田,防止偷税漏税,汪氏自己就把隐田拿出来,花银子到官府注册报备,换来王渊的赏识简直太划算。
        至于汪鋐,卫生纸还有用呢,何况是一个内阁大臣。
        汪鋐就是一条狗,随时可以放出去咬人,激起天怒人怨之后再罢免便是。到时候,普通官员对王渊印象改观,改革派也认为王渊做得对,倒霉的只是汪鋐一人而已。谁让这货心胸狭窄呢,有时候干出的事情,就连改革派都看不惯。
        何瑭叹息道:“唉,且不提汪阁老。如今满朝上下,皆为心学走狗,你那恩师为祸天下矣!”
        “总比以前盲从程朱更好。”王渊也是无奈。
        王渊现在做了首辅,总算能够深切体会,桂萼和张居正为啥禁止心学传播了。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王渊做首辅,天下士子便想学物理。可物理门槛太高,那就转向心学,毕竟王阳明是王渊的老师,物理学派也自称心学分支。
        如今朝野内外,到处是妄谈心性之辈,开口闭口“致良知”、“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已经不是纯粹的学问,而是一股非常时髦的学术潮流,是官员和士子想要往上爬的敲门砖。
        更可怕的是,这些所谓的心学传人,看不起传统的程朱理学,把这当成不好好读书的借口,如此下去必然产生大量的务虚之辈。
        何瑭跟王阳明是朋友,跟湛若水也是朋友。但是,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湛若水创立甘泉心学,何瑭都斥之为佛教禅宗之流,他传承的是张载的气学,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那套。
        何瑭突然放下酒杯,说道:“若虚,你的物理学派,应该分家自立,与那心学划清界限了。”
        王渊笑问:“这算欺师灭祖吗?”
        “不算。”何瑭摇头。
        王渊默然,把玩着酒杯没再说话。
        翌日,王渊叫来弟子王晹,交给他一篇文章,让他发表在《物理学报》上。
        王渊的文章,也没明着跟心学划清界限,只说物理学院传承自程朱理学,刻意不提老师的阳明心学。但是,王渊赞美了老师的学问和品德,斥责一些心学弟子只知妄谈心性,把“知行合一”的“行”给搞丢了。
        士林反应很奇怪,并未斥责王渊背弃恩师,许多传统儒士反而拍手叫好。
        物理学派弟子,对此漠不关心,因为没几个把自己当心学门徒。
        反而是心学弟子开始内讧,不同派别互相攻击,务实派指责务虚派修的是假心学。
        眼看就要过年了,内阁又收到两个重要消息。
        一是蒙古大汗求救,说瓦剌蒙古卷土重来,已经占据了阴山以北之地,请求大明爸爸出兵相助。顺便哭着喊委屈,说大明边镇的火枪骑兵欺负人,隔三差五就去草原打秋风,请大明皇帝爸爸约束好那些边将。
        这个时空的鞑靼蒙古,混得真他娘的造孽,被大明和瓦剌残部两面收拾。
        第二个消息,河南的小郑王朱厚烷,突然上疏自请削藩,不当亲王,想考科举。

631【西游记】
        69,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  !
        小年夜,王渊被叫去宫里吃饭。
        因为有宵禁,肯定是不能回家的,晚上直接睡在紫禁城便可。
        这并非王渊的特殊待遇,紫禁城有专门的“客房”,随时备着给工作太晚的重臣休息。
        “王相,告辞!”
        “诸位请!”
        阁臣们谦让着走出文渊阁,在两侧办公的中书舍人也喜气洋洋。
        自新皇登基以来,虽然时有灾害发生,但没有波及数省的大灾。即便不算海外收入,中央财政也在不断充盈,仅铸造官钱一项就财源滚滚。
        因此,逢年过节的赏赐,也变得越来越丰厚。
        今天只是小年夜,品级不高的中书舍人们,也能领到两角到五角银子不等。
        角和分,都是银子的计量单位。
        没有制式银币之前,银子得剪开称重支付,因此有“一角碎银”之说。
        另外,一两,等于十钱,等于一百分,也是全靠给银子称重。
        为了方便民间支付,如今的大明钱币,银元就分为三种。
        一种是币值一两的,绰号“大银”,呼为“一块钱”。
        一种是币值五钱的,绰号“小银”,呼为“五角钱”。
        一种是币值一钱的,绰号“幺银”,呼为“一角钱”。此银元杂质较多,体积只比五角钱略小,这是为了方便铸造,同时防止不小心弄丢了。
        铜钱的币值为0002两银子,即1两银子等于500文钱。
        正德朝刚铸币的时候,1两银子还在600文到700文之间浮动。如今白银输入不断增多,铜料却显得日趋紧张,白银价格因此下跌。
        为了方便收税,统一银币和铜币的换算,朝廷下令1两银子固定等于500文。
        即:1块=10角=500文。
        买油条时拿出一角钱的幺银,老板就得找补几十枚铜钱。
        这样一来,日常交易就非常方便,平民不用再观察铜钱质量,商人们也不用请老伙计研究银子的纯度。
        除了造假币的,各个阶层都对币制改革拍手叫好。
        甚至在发达地区,有商贾请求造大银元,这样更方便清点结算,朝廷只当没听见。
        杭州、广州、苏州、天津等城市,已经开始出现票号,“汇票”作为商业信用代币,再次参与到商品流通当中。不过,大明宝钞被废止不久,商贾百姓对纸票子心有余悸,商贾们使用汇票也是战战兢兢。
        民间邮局也诞生了,只做局部省份业务,且只负责送信,主要客户是商贾和士子。
        沿海地区的邮政极为发达,搭乘来往海船送信,寄信时付钱一半,再由收信人结清尾款。
        王渊带来的社会变化还有很多,比如足球联赛,已经蔓延到大江南北,发达城市的球赛观者如潮。又如报纸,商业报纸在沿海兴起,报纸上刊载大量商业相关信息。
        普通报纸也越来越流行,刊载、诗歌、戏曲,王渊正在利用报纸宣传改革,复古派文人是宣传的主力军。
        南京那边,最近出现一份《士林月报》,阴阳怪气的反对改革。没有明着反对,只说某地官员借口清田,其实是在残害百姓,把田产悄悄弄进自己腰包。又写文章赞美孔闻韶,说这位前代衍圣公多么仁厚,却因得罪权贵而被夺爵为民。
        这种半真半假的文章,哄骗了许多年轻士子,王渊渐渐变成一代奸相。
        没办法,谁让南京是反对派大本营,无数失意官员被排挤到那里。甚至有一半以上,都是杨廷和排挤过去的,现在仇恨值转到王渊身上,谁让王渊不把他们召回北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