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705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这便是殷洲?”王骥激动道。
        鲁芳说:“好教公子知道,我等刚才驶过的海湾,正是当初探海侯发现的福山湾。福山湾以南,有一福山镇(旧金山市区),福山湾对岸则是栎木镇。再往东北逆流而上,便是双河镇,更东边还有闪金镇和流金镇。”
        王骥的公开身份,是凤仪先生方灵犀的弟子。他不知道自己身份已暴露,只当是沾了方灵犀的光,才获得鲁芳的格外尊重,感慨道:“此地竟有五座小镇,看来移民人口众多啊。”
        鲁芳详细解释说:“栎木镇以造船和煮盐为业,也种植一些农作物。福山镇以种植、捕鱼和狩猎为业,我们离开栎木镇之后,还要去福山镇补给食物和饮水。至于两河镇、闪金镇和流金镇,我不建议公子过去,那里的移民全是山东流贼,首领是流贼头子魏独眼。他们以淘金为业,到处杀戮俘获土著奴隶,生下来的孩子全是混血杂种。若非忌惮探海侯,估计他们早就来攻打栎木镇了。”
        趁着在栎木镇修补船只,王骥带着周翡,跑去栎木镇闲逛。
        这个小镇的人口,已经突破三千人,六成是14岁以下的儿童。栎木镇本来奇缺女性,附近又找不到土著部落,于是就用海水煮成食盐,拿去跟双河镇的流贼交易女人,流贼们的女人当然是抢来的土著妇女。
        王骥获准在船坞里参观,发现许多十二三岁的孩子,已经在给船工师傅打下手了,再过十年必定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造船工。
        栎木镇甚至有一所学校,校长正是镇长张卓。
        张卓乃灶户出身,世代煮盐为业,原为府学教谕。因卷入科举舞弊案,为保住妻儿,张卓自愿流放殷洲。
        于是,栎木湾有了镇长,栎木湾有了学校,栎木湾可以烧煮海盐。
        张卓定下规矩,五岁以上孩童,无论是否做工,每天都得腾出一个时辰读书。
        这跟流贼们创建的小镇,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两河镇、流金镇、闪金镇,几乎是全民操练习武,淘金和耕种全让土著奴隶去做。表现良好的奴隶,杀同族奴隶为投名状,可正式入伙还分配女人。如此,这些流贼势力越滚越大,十余年间竟然形成三座小镇。
        不过嘛,流贼的核心首领们,全都把子女送来栎木镇读书。这帮杀坯就算被扔到殷洲,也打心里认可读书识字,估计就是儒家的教化之功吧。
        半月之后,王骥又趁着船队补给,前去参观了福山镇。
        福山镇没有金沙可淘,也不懂怎样煮盐,幸好临湖而建,农耕、渔猎资源丰富。他们发展得最慢,但也丰衣足食,就是有点缺女人,正在往内陆探寻土著部落。
        继续南下,船队抵达新泉镇(洛杉矶)。
        王骥非常惊讶,此镇竟然盛产稻米,而且大量外销去南边的盛州。
        新泉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位于河口三角洲平地,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按理说不适合种植稻谷。但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炎热,只要水源充足也可以种植稻谷,比如意大利就有大米出产。
        新泉镇虽然降雨量很少,但水源却极为充足,沿河两岸的森林被烧掉,开辟出密密麻麻的稻田。
        王骥来到此地时,正值夏末丰收季,放眼望去满是金黄色,沉甸甸的稻穗煞是喜人。
        更有趣的是,附近的两个土著部落,已经开始被新泉镇的汉人同化。
        这里的汉人数量不多,纯粹是被海商遗弃的移民,爹爹不疼、姥姥不爱,只能一切自力更生。他们先是跟附近部落交换礼物,渐渐开始联姻,教导土著种植水稻,甚至组织土著开挖引水渠。
        土著们因此也非常友善,甚至推举镇长杨福为大酋长,把汉人移民视为神灵的后裔。
        此地没有杀戮,没有阴谋诡计,百姓安居乐业,汉人土著和平共处,而且有吃不完的大米和蔬菜,仿佛梦幻中的世外桃源。
        当然,这是因为没有官府盘剥,地广人稀可以到处开垦。
        等以后统治机构建立起来,人口超过土地承载限度(适合耕种的盆地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到那个时候就得爆发各种矛盾了。
        王骥反复比较这些小镇的发展模式,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同时眼界也迅速开阔起来。
        直至来到陈立的地盘盛州,以及探海侯的地盘妈祖城,王骥彻底被震撼到了。前者以殖民同化和战争手段在发展,后者支持印加帝国内战,不断移民蚕食印加帝国的国土,每向前一步都是如此的文明而又血腥。

690【钱的作用】
        朱海脸色阴沉的登船,朝廷终于对他下手了,一纸调令让他回京养老。
        当然赏赐也多,从太监转为武将,授海军右都督,授柱国,授特进光禄大夫,加官太子太师。上早朝的时候,班次为武将第二,仅排在李应之后。
        他从老家过继的儿子(远房侄子),也获得朝廷认可,并赐国姓朱,今后能够继承侯爵之位。
        一身恩荣,不可谓不高,只太监转武将,就是多少太监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是,朱海还是心有不甘,舍不得放下一手创立的基业。
        “侯爷,莫要再烦心了,”张良敬劝道,“再过几年,您也到50岁,远悬海外,不如恩荣回京。今后衣锦还乡,不也是光宗耀祖的事吗?”
        朱海叹息说:“我放不下这里啊。”
        张良敬说道:“新到的那位栗总督,听说文武兼备,并非昏庸无能之辈。”
        朱海眯眼道:“栗应麟此人,诗文写得不错,我就怕他太过心善!”
        栗应麟,山西人,正德二十四年庶吉士,会试第三名,殿试二榜第八名,唐顺之的同年兼好友。
        朝廷正式设立殷洲总督,总督府定在妈祖城,归兵部和海军都督府双重管理。
        小皇帝打算派太监担任总督,理由是太监无后,不会在万里之外作乱自立。但王渊深知太监都什么货色,如朱海之辈可谓凤毛麟角,坚决要求选用文官做总督。
        殷洲总督是个肥缺,可惜文官们畏之如虎,一是万里海途凶险莫测,二是殷洲偏僻乃化外之地。
        王渊找了好几个文官谈话,全都婉言拒绝此任,最终还是栗应麟毛遂自荐。
        除了总督之外,还有一个殷洲总兵,由正德二十一年武进士江源担任。
        一个总督,一个总兵,将殷洲殖民地正规化。
        王渊定下规矩,殖民地收入,四成运回大明,四成用于维持殖民地,剩下三成则专用于移民开拓。
        至于监管,很难监管。
        像西班牙那样管得太严,殖民地官员层层制约,必然导致殖民地发展不起来,只知道杀戮和掠夺财富,最终造成殖民地叛乱四起。甚至因为官员互相制约,权力严重交叉重叠,在镇压殖民地起义时,都不知道该由谁来负责,行政效率迟缓到令人发指。
        便是西班牙,也是逐渐加强监管的,殖民地初创时同样非常粗放。
        探海侯朱海,就此返回大明。
        但是,朱海的外甥庞升,却依旧在殷洲影响力巨大。庞升在妈祖城外,拥有最多的土地,拥有最多的土著佃户,并且好几位船长都听他的,这是朱海留下的政治“遗产”。
        栗应麟担任殷洲总督,第一要务不是对付印加帝国,而是如何摆平那一堆朱海的老部下。
        总督栗应麟、总兵江源一合计……打仗!
        用战争来树立权威,一向是最立竿见影的方法。
        南北印加帝国,财富已经被吸得差不多。因为迟迟无法灭掉对方,国王兄弟俩也不愿再打仗。任凭大明官员如何挑拨,也都小打小闹,难以爆发上万人的大战。
        军火生意,是没法再继续了。
        另外,虽然有牛痘问世,但天花依旧夺去数百万土著的生命。多年内战,人口锐减,南北两个印加帝国,都穷困潦倒得一逼,就连官道都无法组织人力修缮。
        只要栗应麟在北边兴兵,林石屹在南边兴兵,必然可把分裂出的两个印加同时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