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797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说白了,只要混血汉裔多起来,他们就不会显得那么碍眼。
        为了追求社会身份的正常化,这些人是开拓理论的强烈支持者。他们甚至鄙视归化者,觉得归化者不正宗,迫切希望更多汉人与本地人通婚。
        就在去年,这些学生集体上疏,请求国王颁布法令,让所有归化汉人必须改汉名。
        王渊觉得有理,随即颁布相关法令。
        内阁大臣拉玛·德瓦·王,可谓首当其中,遂改汉名“王德昭”,甚至还请人制定了族谱字辈。
        此举让混血学生们大为兴奋,他们开始组建学社,私下讨论治国政略,时不时就要上疏议事——王渊偶尔来大学亲自讲课,他们递折子非常方便,可以直接递到国王手里。
        这是一股即将崛起的政治力量,已有二十多个混血汉裔从政,官职最高的现已做到了知州(省直辖县长)。
        很有可能,他们今后会是政坛主流!
        这并非一件坏事,反而还是好事。纯粹的汉人官员,如今有些安于现状。反而是混血汉裔,整天闹着增加移民,鼓励移民跟本地人通婚,吵着取消北方土邦的自治权。他们存在的本身,就是为了华夏拓土,只有不断开拓,才符合他们的身份定位。
        幸好王渊早早提出华夏拓土理论,否则这些混血儿必定迷茫,找不到自己社会意义所在。
        袁耀宗带着两人参观学校,指着一栋楼说:“那里是翰林院。”
        “翰林院在大学里?”林奇材再次吃惊。
        袁耀宗笑道:“天竺的翰林院,跟大明的翰林院不一样。翰林院学者的本职,首先是研究学问,其次是编订教学书籍,最后才是给国王做顾问大臣。”
        林载贽点头说:“此法甚合吾意。”
        袁耀宗又得意道:“翰林院大楼有一礼堂,陛下每月初五,必定亲来授课大讲,吾等皆为陛下之门生也。”
        林载贽问:“讲物理吗?”
        袁耀宗摇头:“讲四书五经。”
        林载贽大笑:“妙哉!”
        林奇材问道:“为何妙哉?”
        林载贽说道:“天竺远离中国,须以文化统合之。此国要务,非在传播物理,而在传播儒学,太师心中甚是明白。对了,太师的四书五经,讲得恐怕跟大明不一样吧?”
        袁耀宗反问:“有何不一样?”
        林载贽问道:“三纲五常为何?”
        袁耀宗迷糊道:“哪有什么三纲五常,只有五伦五常。”
        林奇材大为惊骇,王渊竟把三纲五常都整没了,那可是董仲舒提出的理论。
        林载贽却是崇尚孟子,更加欢喜道:“太师果然尊了先秦古儒!”
        袁耀宗叙述道:“陛下讲道,五伦为君臣、父子、夫妻、长幼、朋友,五常为仁、义、礼、智、信。为君者,当爱护臣民;为臣民者,当忠于国君。为父母者,当爱护子女;为子女者,当孝顺父母。长者爱幼,幼者敬长,此尊老爱幼也。朋友相处,亦当友善和睦、守礼诚信……”
        林载贽笑着对林奇材说:“兄长,愚弟欲留在天竺,立志传播儒家学说。”
        林奇材想了想说:“我当然是回大明,下次一定高中进士!”

776【奥斯曼人和波斯人都是华夏后裔】
        两人在参观校园的时候,三位翰林院学士,正在天竺王宫觐见王渊。
        这三位学士,一个来自大明,一个来自威尼斯,一个来自北印度。
        “陛下,吾等研究多年,如今已理清线索,”王忬面带微笑,“天竺的高种姓,皆为夏人旁支,乃我华夏余脉也!”
        喜穆说道:“陛下,臣查阅印度教和绿教典籍,各种文献都能印证王学士之说。”
        图留斯说道:“拜占庭文献亦能佐证。”
        王忬,苏州太仓人,名臣王世贞他爹,历史上因得罪严嵩而问斩。这个时空,他不但自己来了天竺,还把儿子王世贞带过来了。
        喜穆,雷瓦里印度教商人,历史上曾助舍尔沙的孙子夺位,担任苏尔王朝第三代宰相。在胡马雍死后,一度带兵夺回德里地区,被莫卧儿宰相拜拉姆击败。
        图留斯,拜占庭贵族后裔,年轻时定居威尼斯,出海经商被葡萄牙俘虏,又辗转流落到印度为官。
        七年前,三人被安排了研究项目,即论证印度人与汉人的历史渊源。
        王渊忍着笑意问道:“详细说来。”
        王忬开始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天竺的高种姓,皆为外来人种。中国古籍称之为塞种,希腊古籍称之为斯基泰人,波斯、印度古籍称之为萨迦人,古希腊亦有称之为雅利安人。”
        “塞种人的祖先,当为黄帝后裔允格。《路史》有载:‘金天氏(少昊)生倍伐和般,般生眛,眛生允格、台骀。允格生阴戎,是允格之后以允为氏。’
        “允格被封在湖湘一带,是允姓戎族之族。夏鲧和夏禹为姒姓,允姓与姒姓同源黄帝后裔姬姓。到夏朝时期,允姓与姒姓融为一族。夏有允国,为侯国,塞种人则是允姓、姒姓戎族,与炎帝后裔姜姓戎族结合而成。”
        “颛顼至大禹时期,一部分允姓戎族,先是前往今之青海,遂又迁至今之西凉,游牧于天山南北。殷商之时,又迁至今阿富汗北部,建国号为‘大夏’,自称‘夏人’,曾向商汤朝贡。这些迁徙演变,可从《伊尹献朝》、《伊尹四方令》、《逸周书》得到佐证。”
        “秦献公灭狄獂戎,众羌西奔至大夏(阿富汗),亦有部分羌人,向西方绝远之地逃亡,不复交通。这些古羌人,亦为塞种人近亲,有允姓,有姒姓也。”
        “另有一支塞种人,始祖为皇帝之孙、昌意之子安,封于西土,其后裔建国安息。”
        “另有一支非塞种人,而是北狄、突厥、匈奴后裔,其始祖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悃,封于北土。”
        “因此,天竺高种姓,若恢复汉姓,可姓允,可姓姒,可姓安,可姓延李,可姓拓跋,诸如此类。”
        喜穆突然说道:“陛下,吾已知自家祖先何来,请改姓‘允’!”
        王渊点头说:“可也。”
        喜穆之前改姓王,现在终于恢复祖先本姓了,真他娘见鬼的是可喜可贺。
        图留斯又补充道:“陛下,臣祖上虽来自拜占庭,但先祖其实来自波斯,而波斯人又为黄帝后裔。臣请改姓‘安’。”
        王渊强忍着笑意:“可也。”
        这三个家伙纯属胡扯,如果按他们的说法,从西亚到西伯利亚,历史上所有国家和王朝,后世黄帝的后裔所建……
        但话又说回来,印第安人都能是殷商遗民,奥斯曼人、波斯人、印度人为何不能是黄帝后裔?
        只要掌控了话语权,一代代教化,谎言也能变成公理。
        说不定几百年后,一堆西亚人主动跑来天竺和大明,闹腾着想要认祖归宗呢。
        王忬赞叹道:“华夏拓土,真天之道也。臣等穷尽史册,方知华夏子孙早已拓土万里,只是他们已记不清祖先而已。”
        喜穆,或者说叫允喜穆,语气激动道:“陛下当发兵收复波斯,让他们记住自己的祖宗是谁!”
        图留斯则说:“奥斯曼亦为黄帝后裔,他们的祖先是黄帝之孙安。陛下当活捉奥斯曼皇帝,让他全家改为安姓,送他们去大明拜祭黄帝陵!”
        三人说得义正辞严,其实心里各有小算盘。
        王忬整出这些说辞,纯粹是为奠定自己在翰林院的地位,而且很可能在天竺历史上流芳百世。
        喜穆则是为了做生意,他自己在朝廷做官,儿子掌管家族产业。一旦唆使王渊打下波斯,他家的生意也能做到波斯。
        图留斯的祖国是拜占庭,拜占庭又被奥斯曼给灭了。他自己不能复国,就唆使王渊去打奥斯曼,反正想为自己的祖宗们报仇。
        王渊指示道:“尔等应当快快编书,务必史料详尽、论述严密,让天竺子民知道自己的祖先从何而来。”
        “臣领旨!”三人起身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