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1944:复活的郑和舰队

乐读窝 > 玄幻小说 > 1944:复活的郑和舰队

第15章 金册现身(2)

书籍名:《1944:复活的郑和舰队》    作者:顾非鱼


  唐风解释了一大通,大家更感兴趣的是盒子里还有没有别的东西,唐风慢慢揭去上面一层已经腐朽发黑的云锦,下面金光闪过,所有人都猛地睁大了双眼,就见在一片片黑色的云锦下,一个金色的东西惊现在大家面前。

  “这是什么?”林玉不禁惊道。

  “金板?”韩江半张着嘴,喃喃道。

  “肯定是金的。”卢卢克判断说。

  “是金的,不过这个东西不是什么金板,准确的名字应该叫‘金册’,”唐风从象牙盒中捧出了金册,轻轻展开,大家这才看清,原来整个金册是由八片金板连接在一起,“这就是一本黄金做的书啊!”韩江不禁感叹道。

  “书谈不上,金册一般是古代册封皇后、嫔妃、太子、藩王时用的,将皇帝册封的诏书铸造成金册,这里怎么会出现金册呢?难道也是册封什么大人物的诏书?”唐风自言自语地将展开的金册放在桌上,他这才注意到金册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是繁体汉字,虽然因为年代久远,字体已经有些斑驳,但总的来说,大多还能辨认出来,唐风边看金册,边轻声将金册上的文字念了出来,这是一段让所有人震撼的文字,才念了一小段,唐风的语调就开始颤抖起来……

  内臣杨庆北望神州跪奏

  臣自永乐十九年正月随钦差正使总兵太监郑和,钦差副使总兵太监王景弘下西洋,历经占城、暹罗、满刺加、锡兰山、溜山、古里、柯枝、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麻林、加异勒、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甘巴里、幔八萨凡二十余国,将士用命,妈祖保佑,更赖皇恩浩荡,使我大明声威远播,四海八荒,无不宾服。

  然自迁都北京,宫殿突遭回禄之灾。陛下下诏求言,竟有短视迂腐之人以下西洋之过请罢之。臣等虽身在海外,陛下之志日夜不敢忘,临行之际,陛下召臣等,问询泰西之事,而臣等竟不能答,郑大人常以此明志。陛下目光之远,心胸之广,腐儒岂知欤?

  陛下旨到之时,我等已欲远航,探寻泰西极远之地,然圣命难违,船队回师至苏门答剌,听闻土人言南方有黄金国,名曰杰潘,盛产黄金白银。自臣等下西洋以来,此传言南洋、西洋多有耳闻,只是无有实证,各方所言又多有歧义,故未敢贸然前往。此次,臣等商定,以臣、洪保、周闻、周满各领分舯舰队向东,南,西诸方向极力远航,以期有所获,以慰陛下之志。

  分舯之后,臣与周满并向而东,自满者伯夷再次分舯,周满东向,而臣东南向,满者伯夷以东,船队未有涉足,茫茫大海,航行十余日,不见陆地,终有一日,臣等见一大岛,方圆未知,当地土人自唤艾汶。

  艾汶岛土人强悍,烟瘴甚重,我等未敢深入,休整半月之后,臣领宝船八,坐船八,战船一十二,粮船六,水船九,马船四,八撸船四及其它船只,计大小四十余南向远航。远涉重洋,万里之遥,竟五十余日不见陆地,直至天涯海角,苦寒极地,方始见陆地,冰雪覆盖,无有人迹,八荒之外,竟不知离天朝几万里矣!

  方此之时,船上水粮已尽,船员多有冻伤,哀怨之声不绝于耳,于是,臣领舰队东向,以马肉充饥,行二十余日亦不见陆地,绝望之际,我等皆以为今世永无回朝之日,不想天不绝臣等,赖陛下英明神武,某日,臣等终见陆地,虽为不毛之地,但深入数里,忽见一大城,金碧辉煌,不似人间,城池,屋舍多用金泥漆之,宗庙更用金银版筑,令臣等惊叹不已。

  土人自称杰潘,臣等方知此即传说中黄金之国矣。臣与土人相处甚欢,数年间,臣已通晓土人语言,更兼知其风俗,土人豪爽,臣与贵酋痛饮,约为兄弟,又以船队所携丝绸,瓷器,铁器,茶叶等物与之贸易,得黄金,白银,黄绿石无数,臣满载而北返,只需三十余日,便达艾汶岛矣。

  本欲北返,然有风暴,臣领舰船入艾汶岛避风,不想竟遭土人围堵,臣与诸酋交涉,深入艾汶岛,竟见宏丽城池庙宇,不似土人所为,臣恐建文余孽盘踞于此,急命舰船退之,却困于艾汶岛十八龙尾湾之中,故令人筑此金册回朝以告之,望陛下速作决断,命郑和、王景弘率船队再下西洋,臣杨庆伏乞陛下圣鉴训示。

  永乐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二日

  唐风读完金册上的文字,船舱内全都安静下来,包括听的一知半解的吉米,在场的所有人虽然还不能完全听明白这金册上记载的内容,但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金册的重要性,这金册上面记载的内容几乎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

  唐风的大脑在快速运转着,他明白了为什么有人也想得到金册,他感觉自己似乎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之中,唐风使劲晃了晃脑袋,他极力使自己保持冷静,吉米撇了撇嘴,询问唐风,“能具体解释一下金册上的内容吗?”

  唐风看看吉米,有些犹豫,但唐风迟疑之后,还是开口解释道:“这个金册所记载的内容完全颠覆了所有历史教科书,太重要了。我们先从第一段开始看,首先是杨庆这个人,从开头他自称‘内臣’看,杨庆与郑和、王景弘一样,应该是个太监,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不多,不过翻阅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就能发现有关这个人的记载,但总的来说,杨庆一直存在于历史的迷雾中,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我们依然知之甚少,而这金册就是他制作的,金册上的文字也是杨庆写的。永乐十九年,正是郑和开始第六次下西洋的时间,杨庆在第一段文字中,简要记载了随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事,基本上于我们已知的历史相吻合。”

  唐风说到这,环视众人,见无人疑问,这才继续说道:“第二段记载了一件大事,或者说是一些列大事,而这一系列大事都与明成祖朱棣有关,朱棣这个人雄才大略而又生性多疑,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朱棣,通过靖难之变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取皇位,为此杀人无数,有残暴之名。然而,朱棣又是明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派郑和七下西洋,自己亲率大军五征漠北,修长城,武当山,又迁都北京,编《永乐大典》,开创了一个空前绝后的伟大时代,朱棣的雄心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帝王,但是,随着朱棣的死去,大航海时代的结束,明朝迅速由盛转衰,中国也由此走向衰败。

  同样是在永乐十九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杨庆在第二段中提到了这事,这是朱棣干的一件大事,当时阻力很大,被很多大臣认为劳民伤财,同时被大臣们认为劳民伤财的还有下西洋,于是,事情就有了戏剧性的变化,永乐十九年正月,也就是在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前,朱棣顶着违背祖制,劳民伤财这样巨大的压力迁都北京,但谁也没料到,就在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才三个月的时候,耗巨资修建的紫禁城三大殿因为火灾,化为灰烬,这就是金册上所说的‘回禄之灾’,‘回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火神,‘回禄之灾’是对火灾一种委婉的说法。”

  “朱棣可够背的啊,废了那么多人力物力,用好几年时间刚造好的宫殿,才搬进去三个月就被烧了!”韩江叹道。

  “紫禁城火灾和下西洋有什么关系呢?”林玉不解。

  “按理说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古人迷信,朱棣也不例外,遇到这样的大事,特别是这件事过于巧合,刚迁都三个月宫殿就被烧了,朱棣只好下诏求言,意思就是皇帝让大臣们都来说说紫禁城大火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刚刚迁都就遭此大难?于是,群臣纷纷上书朱棣,说迁都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尤以翰林院侍读李时勉最为激烈,李时勉对朱棣说火灾是老天示警,朱棣心里虽然不高兴,但没有办法这个时候朱棣年纪也大了,力不从小,于是朱棣就听从大臣的意见,决定罢下西洋,下诏命正准备继续远航的郑和回国。

  杨庆在第二段后面表达了自己对罢下西洋的不满,认为那些文臣都是短视迂腐之人,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杨庆提到了朱棣之志,按理说杨庆作为一个太监,上书皇帝,是不应该随便议论朝政攻击大臣的,但是杨庆却这么做了,这充分说明杨庆和郑和、王景弘一样,深得朱棣的信任,所以他敢于说话;另一方面,更在于他和郑和等人了解朱棣之志,这段文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朱棣很关心航海,很想了解关于‘泰西’的事,‘泰西’指的就是今天的欧洲,当时中国人对欧洲了解很少,同样欧洲人也对东方了解很少,我们知道后来欧洲人的大航海,地理大发现的动力就是寻找东方,那时候的欧洲人对中国非常向往,但这段文字记载朱棣竟然对泰西感兴趣,这让我很吃惊,这是过去我们所不知道的,由此也可见,朱棣确实志向远大,而郑和他们则以朱棣之志时刻督促鞭策自己。”

  唐风说到这,韩江接着说道:“所以正因为他们知道朱棣的志向,郑和才敢在回师到达苏门答剌时,分派杨庆等人继续远航。”

  唐风点点头,“是的,不过第三段记载最重要的并不在于此,而在于那个关于黄金国杰潘的传说,杨庆说这个传说当时在南洋和西洋传播甚广,但因为流传版本太多,经常自相矛盾,所以郑和一直没有去寻找这个杰潘,但这时郑和却分派杨庆、洪保、周闻、周满各领分舯舰队向东,南,西诸方向极力远航,以期有所获,这里所指的‘收获’会是什么呢?我想当然应该是指杰潘。这段记载也基本符合历史,郑和在派出四路分舯舰队后,自己和王景弘率主力船队回国,这样既奉诏回国,又继续了航海事业,既是郑和巧妙之处,又是因为朱棣的支持。不过,郑和回国的日子并不好过,朱棣没过一年就病死了,郑和航海事业最重要的支持者不在了,而继位的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是反对航海的,于是,朱高炽一登基,就下诏罢下西洋。

  再回到金册的记载上来看,第四段记载了杨庆分舯之后,继续远航,开始他和周闻的舰队一起向东,来到满者伯夷。满者伯夷这个地方是哪儿呢?就是现在印尼的东爪哇一带,从满者伯夷继续向东,是他们之前从未涉足过的海域,杨庆和周闻在这里再次分舯,从此,杨庆率领着他的分舯舰队开始了独立的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