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

乐读窝 > 都市言情 > 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

第178章 番外1

书籍名:《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    作者:意元宝

  泰和六年,武周第二任女帝登基六年,海上传来一个好消息,被李初第二次派出海的使臣回来了,不仅回来了,更是带回了大批的番外之物,同时也有同来的各国的使臣。
  当船停靠在岸边时,看到那搬下来一箱箱的东西,还有许多大周从未见过的人,尚未抵达大周的国都长安,使臣此番出海收获颇丰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天下,自然也传回到长安。
  想李初这个女帝自登基以来,第一年开始推广土豆,番薯,玉米等耐旱的农作物,短短三年,解决先前大半百姓无法裹腹的问题,随后又开始改革吏治,尤其着重改制军制,以及先前所用的均田制。这样一来无疑触及了大部分贵族的利益,当时反抗之声不绝于耳。
  可是李初一意孤行任用能吏,所有胆敢阻止改革的人,或者是触犯大周律法的人,一律按律法处置。
  为着这件事不少人开始暗搓搓的准备造反,可是没等他们准备起事,李初先一步把他们全都看管起来,至于他们想谋反的证据,尽都丢在他们面前。
  并不准备直接杀人的女皇帝,反而和他们这些人商量起来。
  “虽说朕行改革,可是除了让你们没办法继续剥削天下百姓之外,你们现在所拥有的朕都根本没有想要夺去,你们怎么就那么容不得朕让天下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身为皇帝朕有自己必须要尽的责任,谁要是胆敢阻拦我,见一个杀一个。就算把你们全杀光,也没有人会觉得朕做得有什么不对。”
  “现在朕给你们两个选择,一则安安分分的帮着朕改革,事成之后朕的生意可以让你们一起做,不仅在大周境内,就算国外朕也可以带你们一起挣下一笔财富;二则,你们如果不愿意,朕现在就杀你们,谋反之大罪,天下无人能容你们。”
  李初等着他们露出把柄,等着将他们抓个人赃并获,为的就是这一刻,可以名正言顺的将他们捉拿起来。
  不用说了,要是不听李初的,现在他们都得死,谁都知道应该怎么选择。
  “若是陛下将来秋后算账又该如何?”虽然被李初抓住把柄,没有选择的机会,不代表他们就愿意这样,任凭李初的摆布。
  “朕需要考虑秋后算账?朕就算现在把你们全杀了,也没有人敢置喙,朕需要多此一举?莫让朕觉得你们那么蠢。”李初看着这么一个个人模狗样的,听到这样质疑的话,满脸尽是不屑,怎么会有这么蠢的人?
  虽说李初站在他们的面前,根本已经帮他们做好了决定,要么帮李初要么就死,傻瓜都知道怎么选。
  纵然如此,总是要装着商量商量。
  “还请陛下让我等商量商量。”就算没有多少权利也得尽量的争取一下。
  “给你们一个时辰的时间,一个时辰之后,如果你们不给朕答案,朕就帮你们做决定。”李初的耐性有限,对于他们现在还想装模作样的样儿,压根不放在心上。一个时辰是她的底线,一个时辰之后,如果这些人依然还想装,李初绝不奉陪。
  其实答案大家早就可以猜到,谁都看得出来李初大权在握根本不是他们可以对付的,尤其现在落在李初的手里,外面的兵马也不知道什么情况。想作乱也得有底气才能作。
  有了这一回,虽说李初没有杀人,但是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起谋反之心。
  李初如她所说的,将大周之内的所有生意,独家的配方全部公诸于众,布料丝绸的生产配方,以及各种先进的技术,全都亮出来。
  谁也没有想到李初会有这么大的手笔,拿到李初给他们的配方时一个个都不可置信,还以为又是李初设的套拿回去让家中的工匠一试,好吧,做出来的东西真和李初做让人做出来的一模一样!
  对此那些跟着李初一起做事的李氏宗亲颇有异义,要是不把配方公布出去,他们就能一直把持这些生意,能赚很多很多的钱,可是配方一旦公布出去,从今往后他们就得费尽心思的和人竞争。
  “你们是不是忘了朕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天下的生意最忌垄断,朕既然不允许垄断,朕自当以身作则。这么多年你们赚的也不少了,心生懒惰,朕都看在眼里,若不给你们一些压力,你们不会再有曾经的进取之心。现在大家都是同样的起点,且看谁的本事更高一筹,能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出更好的布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人不断的进步,工艺不断的进步,社会也会跟着不断进步。”
  作为一个帝王,李初看得比他们更加长远。他们盯的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李初看到的是天下,整个时代都在进步。
  随后,改革颇见成效,李初开始提出组织商队远航,特别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李初以皇帝的名义以天下的兵马远航他国,而是组织各家有意发展国外生意的人一道出海。
  如今大周的经济已经慢慢饱和,很多人都看到生意不好做,可是大周有的这些东西对于他国来说很多是没有的。
  那些往西域或者是突厥去过的人都知道,大周的东西在国外有多难得,就算是造纸术,同样都是他们所没有的。
  人不能总盯着眼前的利而不放开,眼界得要看得长远,李初当初就说过会带这些人一起做国外的生意,这就是开始。
  当然因为没有先例,李初就算出面打招呼,最终有胆子和李初一起做这笔生意的人并不多。
  泰和四年,商队出海,李初派了一支兵马护卫,其中男|女皆有,不是只有男人才需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开阔胸襟,女人也一样。
  知道外面的天地有多宽广,才会知道自己有多渺小,便不会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
  泰和五年三月,船队归来,当时带回来的东西震惊天下,各种各样稀奇的东西,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因此,两个月后,再说到出海的事,相对而言想要掺和的人可就要多得多了。
  想掺合也没那么容易,毕竟不管是船队也好,或者是去往的路途也罢,都是这一回回来的人定下的。
  虽然造船术也好,或者是远航术,李初一直都在让人努力提升,但是这样的人才并不容易培养。
  出海有多少危机,听那些回来的人说起,颇叫人唏嘘。
  但是想到出海带来的暴利,如何不让人心动,所谓危机和利益总是相对的。真正有本事的人想上船自然可以,没有本事的,还是学好本事再说吧。
  今岁船队再归来,带来的不仅仅是收获,还有那些因为看到大周稀奇的东西,对大周心之向往想要来到大周拜访的使臣。
  长安这么多年来融汇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不管是大周的人也好,他国的人也罢,长安都能接纳,大周的繁荣,随着武周皇权的转移,交到李初的手里,再现曾经的贞观之风。
  有幸经历四朝的人,最欢喜的莫过于见到这样的繁华是由李家的人一手缔造的。
  随船队而来的使臣在半个月后抵达长安,有幸在大明宫里由李初设宴接待。
  看到大明宫的繁华富丽堂皇,人皆为这样一座威严的宫殿而惊叹,同时也为居于上座的女帝和太上皇觉得不可思议。
  这样一个繁华的,他们遥不可及的帝国竟然是由一个女人主宰。
  可是看到女帝的面容时,虽然女的面带笑容看起来温和无害,却能在转瞬之间敛去笑容,沉下眼眸,不怒而怒。
  这样他国来临的局面,李初让所有的侄子都出面,“这是对你们的考验,谁要是办得好会有赏的。”
  一个没有子嗣的女帝,早在登基之初就昭告天下,她会在子侄之中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现在所有人的起步都是一样的,可是慢慢的会拉开距离,谁的表现好,谁更有资格承继这个江山,总要分出个胜负来的。
  “六年了,在陛下看来,诸王之中哪一个更合适?”能和李初问出这番话的人,朝臣不敢,诸王之中也无人敢,独独一个城阳大长公主能。
  城阳大长公主年事已高,却是皇宫中的常客,这样热闹的宴会,又怎么少得了城阳大长公主,听到李初吩咐诸王做事,城阳大长公主低声询问李初一句。
  “姑母,不可说,不可说。”李初打着哑谜,和城阳大长公主笑着不答,“太早公布了答案,反而让他们心下不安,没到最后,真正合适的人不见得现在也合适。”
  对于李初来说,这些侄子怎么争都行,只要不是骨肉相残,李初乐得看他们争,有竞争才能更上进。
  “女子出仕,既然由你开好了局面,往后也要将这个局面延续下去。”城阳长公主最最高兴的莫过于看着这个天下的女人只要有本事都可以出头,也可以承继家业。
  在改军制的空荡,抓住那些想要谋反的人之后,李初更是当机立断的加上一条改革,女子可以出仕,可以承继家业,可以承宗庙。
  把这条规矩写出来之后,那些刚安分的人又想冒头和李初说出反对的话,李初轻飘飘的问了他们一句,“若是每个女子都能像朕一样,你们不愿意像朕这样的人承继你们的家业。宁愿你们辛苦打下来的家业由外人夺去,也不愿意让你们的女儿担起?”
  也不能这么说,实在是家中没有子嗣的,都会想到过继。
  “其实朕才是不懂你们的想法,血脉传承,在你们看来过继来的孩子会比你们的亲生女儿更能担起你们的宗祠?血脉相连怎么说来的?以血脉而论,女儿可是你们亲生的,过继的孩子总是别人生的。朕只是给多你们一个选择,家业依然是你们的,是朕夺了吗?”
  听着李初的话,好像李初真是为了他们着想,然而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这件事就这么定下了。”李初可不是在和他们商量,而是这件事非定下不可。
  “如果你们想要为了这件事谋反,朕等着你们。”李初告诉他们,并不畏惧他们为此要大动干戈。
  造反过一回,被李初抓了个人赃并获,好不容易逃过一劫,谁敢保证再来一次李初会不会再将他们抓住,这一次他们果真还能活着?
  人的胆子啊,总是随着经历的事情越多反而越小。
  如果从一开始李初就把关于女子的这一条定制抛出来,这些人拿着这一条不符合古制的规矩造反,李初就算想把他们一网打尽,为了这个改制而杀人,必会引起天下愤怒。
  可是那个时候李初偏偏没有把这条规矩写入大周的律法之中,而是在他们造反之后才把这一条丢出来,要是这些人再造反,李初完全可以拿之前他们造反的事杀他们一个片甲不留。
  这么一杀,还会有人敢反对李初定下这条规矩?
  李初就这么在天下男人都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下,让女子可以出仕,让女子可以承宗庙。
  “姑母放心,我会的。那么多人随我创造出这样的局面来,我又怎么舍得亲手毁掉。”所以承继江山的这一个人必须是一个能容得下女人出仕,不会因为李初的逝去而迫不及待的改变这些制度的人。
  “大周女帝陛下,外臣在此敬陛下一杯。”李初在和城阳大长公主说话的时候,下面的臣子已经迫不及待的举起酒杯敬李初一杯。
  李初回过神,端起酒杯含笑地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杯,朕也敬你们。”
  待客之道,李初自来会做,热情自信,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可你若犯我,我必十倍奉还。
  这一点在那些出海远航的人身上,李初也再三叮嘱过,叫他们不必忍气吞声,谁要是敢欺负他们,敢对他们不讲理那就打回去,有什么事大周在后面给他们顶着。
  值得一说的事,半年之前就因为一国的人欺负大周的商人,大周派了海军前去,打得那国片甲不留,只为要一个道歉,得到了道歉,大周的兵马立刻回撤,并没有趁机要侵占他国的意思。
  因此在很多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大周的人睚眦必报的名声在各国流传,和大周人做生意,千万别欺负他们,否则大周的兵马必不远万里而来也要讨回公道。
  李初和在座的人敬了一杯酒,微笑的开口,“正好诸位前来,也请诸位回去转达大周的外交政策。大周愿意与各国往来结为盟友,可是若有欺负我大周子民者,虽远必诛。无论何人。”
  一群人迟疑半响,想是怎么都没有料到,李初才和他们笑眯眯的喝完酒,酒才入腹,接着就发出这样的警告。
  “据朕所知,在场的诸位有多少人打着前来朝见,实则查看大周的底细,需要朕一一点破?”国与国相互之间的试探从来没有间断过,李初懒得和他们勾心斗角,唯一只有一个想法,不要轻易招惹大周,要是作死的非来招惹,那就要承担起后果。
  “朕的一番警告,诸位可以不放在心上,后果只要诸位承担得起就好。大周这些年来,战事稍安。海军虽然已经操练起来,本事如何尚未可知,诸位如果想试试朕不介意。”李初表露出对他们动手的期待,旁边的武媚娘在听完李初的话后已经完全不想插话。
  作为太上皇,武媚娘自然也出席这样重要的宴会,李初不管怎么和城阳长公主说话,武媚娘坐在旁边,李初依然得恭恭敬敬的让人伺候好了。
  能够来此看戏,武媚娘巴不得多看点。以前的时候都是她和这些人勾心斗角,现在看着李初和他们勾心斗角,挺好的。
  因此武媚娘也就体会到了当年李初在她之下,有时候默不作声的看着武媚娘和朝臣斗智斗勇时,嘴角挂着的笑意代表着什么。
  戏挺好看的,只要不是关乎自己的一切都好说。
  “大周的地界,最好你们都安分守己,你们可以做生意,和大周的子民交易,但是不要企图打探大周的军事,或者是偷盗一些大周不愿意给你们的东西。如果你们不信邪,非要试试能不能从大周拿到你们想拿到的东西,朕不介意把你们的手留下。”
  嚣张至极的话,大周的朝臣却都知道李初并不是说说而已。这位皇帝真是说得出做得到。反正朝臣们在李初的手里吃过无数的亏,现在已经变乖了,再也升不起和李初作对的心思。
  要是有人不知死活的非要和李初杠上,请节哀顺变。
  前来的使臣中的确有不少心存不轨的人,被李初警告之后,总还是有人不信邪对大周的机密出手,结果自然是被李初砍断了双手,
  两国交战虽然不斩来使,但是手伸的太长,在李初明显有言在先依然不听,那就怪不得李初砍掉他们的手。
  这些事全部被记入史书之中,面对如此嚣张肆意直白的皇帝,她的臣子十分爱戴她;就算是他国的使臣,那些单纯前来朝拜的,学习的,能感受到李初的欢迎,因此回国之后对于李初的称赞不绝于耳。
  他国的使臣蒙受李初的恩惠并不少,也正是因为如此,泰和二十年十二月初六,听闻李初驾崩之后的消息,不仅是满朝的臣子为李初而痛哭流涕,那在大周学习的他国来客,同样也为李初落下了泪,显露出对李初的依依不舍。
  泰和女帝的王朝,其虽以知天命之年而登基成为皇帝,二十年励精图治,不敢有半分的松懈,开创一代盛世,虽为武周之女帝,其后复李唐的山河,李唐的皇帝却无人敢不敬之。
  作者有话要说:尽量今天把其他的番外赶出来,只是相对会晚点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