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反派大魔头撩我上瘾

乐读窝 > 都市言情 > 反派大魔头撩我上瘾

第32章 番外:状元情

书籍名:《反派大魔头撩我上瘾》    作者:狮小皇

  秦瑶是京城所有纨绔子弟最怕的一个女子,那些世家公子平时看到秦瑶都绕道而行,绝对不敢当她的面做轻浮无礼之事。
  因为在秦瑶面前嚣张的纨绔都被她揍过,尤其对那些轻视女性的家伙绝不手软。
  京城的说书先生,最喜欢讲的一段,就是秦瑶打破唐承毅头的那一段。
  话说唐家本是京城权贵,唐承毅是刑部尚书唐渊的次子,向来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好色公子哥,那天唐承毅在街上看上了一个美貌姑娘,想让姑娘跟他回去做他的第八房小妾,正经姑娘自然不愿意被糟蹋,可是又自知敌不过唐家的势力会连累家人,姑娘只有哭着求唐承毅放过,正巧被秦瑶撞见,解救了姑娘,唐承毅大怒拔剑要教训秦瑶,秦瑶随便和他过了两招,把唐承毅推到路边的树上撞破了脑袋,场面一度非常大快人心,且秦瑶当众扬言,如果唐承毅再敢强迫民女她就告到皇上那去让唐家受点教训。
  久而久之,秦瑶的名声就传开了,谁都知道这个秦瑶不好惹。
  秦瑶是一品护国将军秦鸿的女儿,幼时丧母,上有两位兄长,都是战功赫赫的秦家将。
  由于出身显赫,从小又跟着父兄习武,秦瑶的性格豪爽,不同于寻常女子,她从小就跟着父兄上战场,跑江湖,骑马射箭,从没学会但一个在闺阁里养尊处优的千金。
  于是这也就可以理解,秦瑶到了十八岁也没有人敢上门提亲的事——是真的不敢。
  要说秦家这种权贵,没有哪家人想高攀是假的,而且平心而论,秦瑶长得不难看,身段高挑,秀眉杏眼,就算穿着戎装也是英姿飒爽的美人将士。
  但是,哪个男人不怕被秦大小姐揍呢,就算打得过她,也打不过她背后强大的父兄啊,如果娶了这位将门虎女不就一辈子被压得抬不起头来说话了!
  当然,秦瑶也的确看不上任何趋炎附势的庸俗男人,她在军营和江湖上都认识很多好汉朋友,那些怕她的无胆鼠辈她根本就不屑一顾。
  直到有一天,秦瑶骑着马走过京城大街,准备去郊外练箭。
  那一天,夏风清爽,风和日丽,正是科举放榜状元游街的好日子。
  大街上一队人马吹吹打打,跟着那匹系着红绸缎花的马后面,百姓夹道欢迎,对那穿红袍簪花的状元郎连声道喜。
  秦瑶从小舞刀弄剑,不擅长吟诗作曲,认为那是比打仗更复杂的事,她对文人有着本能的好奇,也就停下马看了那状元郎一眼。
  众星捧月之中,红衣的状元郎骑在马上,一眼看去让人想到文雅高贵的牡丹花,当他转过头来,束起的黑色长发飞扬,目若星辰,高鼻薄唇,极其英俊的脸,却是表情淡淡,那是一种不卑不亢的从容。
  只是在人群中看了那么一眼,秦瑶再也没法移开目光。
  因为她感觉到自己的心,怦然而动,第一次体会到少女心荡漾的感觉,久久不能平静。
  之后,秦瑶把马牵回了护国公府,不再舞刀弄剑,脱下了武装,换上了一个千金该有的着装和礼仪,然后央求大哥下帖子请那位新科状元赴宴。
  她从来没有像这样,拼尽一切所能,想在一个男人的眼中留下自己的影子。
  哪怕在名流云集的宴席上再见到面,那人还是高冷从容,笑意淡淡,最后只能和他说到一两句话也十分开心。
  秦瑶打听到,新科状元的名字叫沈慕久,武陵人士,二十岁,因才貌出众,十二岁就被民间称为武陵才子,文采斐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的琴技最为动人,听他在宴席众人强烈要求下弹过一曲自创的《闻弦歌知雅意》,秦瑶就被他的惊才绝艳所折服。
  甚至担心,这样风华绝代的才子,真不知世间哪位佳人能入他的眼。
  何况她向来是个不像大家闺秀的粗野女子,她第一次没了信心。
  没等秦瑶想到让自己入他眼的办法,边关战事来袭,烽烟又起,父兄上了战场。
  几个月后,秦家军凯旋归来,将敌军大退三十里,边关终于回归太平。
  但是,护国大将军秦鸿神色悲戚,带着两个儿子的棺木回家了。
  这场胜仗,让秦家军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两位公子都还没有子嗣。也就是说,日后秦家只剩下父女二人。
  皇帝在欣喜之余也感觉愧疚不安,这样惨烈的情况给任何名利的赏赐也不足以弥补秦家的损伤,皇后从妇人之仁的角度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赐婚秦瑶。
  大概是将门虎女秦瑶对武陵才子沈慕久青眼有加的事太过惊人,连皇后都有所耳闻,于是皇帝也注意到这位尚无官职的新科状元。
  皇帝召见沈慕久,问,你愿意娶秦瑶为妻吗?
  沈慕久沉默片刻,答,臣愿意。
  于是,顺理成章的赐婚。
  在秦家丧事之期过后,沈慕久上护国公府提亲,秦瑶痛失兄长的心中苦寒因为他的到来而春回大地。她从来没想到,她会这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如意郎君。
  她从来都不知道,在这个她一见钟情的意中人来到她身边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的命运被改变了……
  她只知道,从那日她骑马在街上初见他状元游街的那一刻开始,她拼尽一切所能都想入他的眼,即使那朵文雅高贵的牡丹花只能为她停留短如花开的期限,她也愿意为那花期放弃原来的自己。
  能嫁给他为妻,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幸福得都忘记了漫长的岁月。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