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大国重器

乐读窝 > 都市言情 > 大国重器

第五百一十四章 急速发展

书籍名:《大国重器》    作者:玄蓝狐

  “下料!”
  随着白云天一声令下,几名工人上前,用钢缆将一块直径一米多、重两吨多的钢锭绑牢。当绑缚作业完成,组长前前后后,甚至钻到下方仔细检查没有脱落,然后用通话器通知上方行车。
  吊钩缓缓降下,勾住钢缆,将这个巨大的钢锭吊起,向前移动,再停车移动吊装台,将钢锭移动到切割台上方,慢慢降下,尽可能轻地放在切割台上。
  在此工程中,吊装组的工人一直紧随着行动,并实时指挥行吊左右前后移动吊钩。尤其是当钢锭放下时,吊装作业的工人不停地围绕着钢锭左右观察,指挥行吊进行微调,以保证准确落在工作台预定位置。
  由于周围都是巨大质量的钢铁机械,吊装的也是重达数吨、最次也是数百公斤的重物,所以这个工作存在着相当大的危险性。
  稍为擦着碰着,就会出现严重的伤亡事故。
  钢锭的质量重达两吨多,即便是非常小心,与工作台相碰,仍然发出巨大的撞击声。
  切割机整体框架,更是发出嘎嘎的声响,让人担心它会不会散架。
  工人们丝毫不为所动,在确认钢锭放落完成,底部受力稳定以后,便指挥吊钩进一步降低,让绷紧的钢缆变得松弛,随后跳上去,解开钢缆。
  危险不光出现在吊装时,吊装结束依然危险。
  巨大的工件若是下落时位置不正确,与工作台接触不稳,从工作台滚落下来,那下方的人员绝对是被压成肉泥,根本没有幸存的可能。
  可以说,在机械厂、特别是重型机械厂工作,本身就具备相当危险。从进入车间开始,所有人就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允许出现任何侥幸思想。
  但哪怕是再严格遵循制度,也难免会发生意外,出现伤亡事故。
  只是为了保证必须的工业生产,人们只能忍受着这种伤亡,坚持着这种危险的工作。甚至每个企业都有合规合法的伤亡名额,只要没有超过这个数字,偶尔出现的伤亡都被视为正常。
  人类的现代工业文明,就是靠着这些合理合法的伤亡,所维系下来的。
  白云天作为现场指挥,也不敢靠得太近,只能在厂房二楼的指挥室通过显示屏和窗户观察车间情况,远程指挥车间工作。
  钢缆解开以后,工人们又围绕着钢锭,用角钢、楔子等工具,对其进一步进行加固,保持其重心稳定。加固工作完成,所有人散开。
  “开始切割!”
  负责操作切割机的技术人员又亲自检查了一遍,然后回到操作台,在面板上按下了启动键。
  圆锯转动,迅速达到极高的转速,随后按照预设程序缓缓降落,与钢锭接触时,发出尖锐的摩擦声,火花四溅。
  圆锯的切割进行得很缓慢,好半天才割出了一条细线,深不及十公分。
  这是因为钢锭太硬了。
  这块钢锭,是特钢厂冶炼出来的特种合金钢材,其硬度超过了寻常特种钢。不只是切割起来很难,在机床上对其进行切削作业,也非常困难,普通刀具崩了秃了,都不出几丝钢屑。
  用于切割的圆锯,是实验室小规模制造出来的金刚石锯片,只有这种切割力极高的锯盘,才能对其进行切割。
  即便如此,当切割到四十公分时,锯盘还是报废了。
  操作员通过安装在锯盘上方的探头,及时发现了情况,迅速停止作业,将锯盘升起,进行更换。
  “这什么材料啊,我在工厂这么多年了,还没碰到过这么硬的钢锭!”
  “你们看,连锯齿都磨平了!”
  “这玩意儿拿去做坦克装甲,怕是连贫铀穿甲弹都打不穿吧……”
  “我看做飞机发动机都够了!”
  周围的工人们议论纷纷,都吃惊于这块钢锭的硬度,猜测它可以用来做什么。
  长期在车间工作的人,声音都很大,白云天在指挥室也听得一清二楚。
  他当然知道这块钢锭是什么配方,因为这本就是他交给特钢厂的,其硬度、韧性、抗拉性等力学指标都非常高。如果从这些指标来看,确实比这时代的飞机发动机所用材料还要高。
  但实际又是另一种情况了。
  飞机发动机最关键的部件不是各种结构部件,而是看起来薄如蝉翼的叶片。它的制造,也不是通过常规切割工艺完成,而是在液体状态一次成型的单晶材料。
  所以这种合金材料,最适合的不是飞机发动机,而是机械运动受力部件。靠着它极高的硬度和韧度,能够有更长的使用寿命,且不会变形。
  不过做装甲还是可以的,十厘米的厚度就等于一百八十厘米的匀质钢。就算是用四到六厘米的钢板作成装甲车外壳,也能达到轻型坦克的防护效果,大大提升战场生存力。
  但它的材料工艺要求太高、加工难度大,做装甲钢用的话,加上其他复合防护手段,一辆坦克的生产成本起码可以制造两到三辆M1A2。
  这样的价格,怕是海湾那些油霸都舍不得买。
  白云天在上面笑了笑,没有干涉下面工人们吹牛。他们只是闲谈,又不是真的在正式场合提议用它来造什么发动机、坦克装甲。他何必摆出一副专家的样子,去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徒自让人扫兴。
  下方锯片已经更换完毕,尖锐的切割声再次响起。
  耗时三个多小时,一共换了二十几轮锯片,钢锭才被切割为所需的毛坯。
  工人们再次上前,对其毛糙处进行打磨。
  可是效果非常不好,废了好几个金刚石磨具,只磨掉了少量的毛边。
  白云天考虑了一下,同意跳过这一步骤。
  打磨的目的,是要对其外形进行精细调整,以接近模具形状,从而在冲压时,不会因为棱角部分造成冲压边缘密度大小不均。
  但就算密度略有差异,也不影响其本身硬度、韧度等力学特性。
  如果是在高精密的设备上,这点点差异会导致与其紧密咬合的部件过快老化损坏,影响其运行精度。但在精密度要求不是太高的地方,反倒不是太大的问题。
  跳过打磨工序以后,吊装组再次上前对其进行捆扎。由于钢锭被切割为圆柱,捆扎难度更高、脱落的风险更大,吊装组用了很长时间对其进行多次固定之后,才通知行车对其起吊。
  一群人提心吊胆看着钢柱从切割台吊起,然后保持着缓慢的速度,慢慢移到了运载车的车斗。
  运载车自动运行,将其送入了相邻的加热炉,以电加热的方式,迅速升温至一千四百度,然后带着熊熊高温,将这团红色的金属从炉中运出来,移动到厂房另一头的一万两千吨水压锻造机前。
  锻压分热锻和冷锻。
  冷锻的效果较好,但是尺寸受限,太大的锻件因为其本身硬度,会导致锻造困难。因此对于大型锻件,多是采用加热后,自身变软的情况下进行锻造。
  当然,热锻会导致锻件内部应力变化,因此在锻造完毕之后,还需要进行热处理,消除其应力,强化部分力学特性以达到使用需求。
  钢锭连同运载的车斗都通红一片,散发着高温,人已无法接近。因此只能用钢爪将其抓起,提到万吨水压机的工作台上。
  直到钢柱稳稳立住,所有人才把心放回胸膛。
  钢柱的下方,是一个外圆内方的模具,其直径略小于钢柱,而其上方,就悬着巨大的锻锤。
  为避免锻件陷入锻锤,其下方还特意加装了一块特种钢板。
  这块特种钢板也是特别制造,其硬度比钢锭还高。
  同样,下方的模具所用的材料,也是同样材料。否则用普通模具钢,加工时搞不好锻压时,锻件没按照要求成型,模具自己就先变形了。
  这样高的硬度,普通切削加工根本做不到。
  为了将其加工成所需要求,模具厂是先用特殊腐蚀材料成型。待其大致达到要求以后,再用高达一万多度的脉冲枪,一点点对细节进行修形,最后进行热处理,方才完成。
  光是模具的制作,就用了一个多月!
  这也是有准确地加工方法,若是光靠摸索,单是选择合适的腐蚀材料、确定正确的腐蚀工艺,就要好几年时间。中间的人力、材料、设备损耗,少说也要几个亿。
  一个模具制造难度就这么高,可想而知现代加工技术提高,是多么的艰难。
  发现一种高性能材料——找到它的最佳加工方式——工业化生产,每一步都需要付出难以计数的代价,耗费漫长的时光。
  欧美也是用了上百年时间、上百万科学家技术人员、耗资数以千亿计,方才拥有了材料上的领先地位。
  就国内来说,用几十年时间,在基础物理的掌握上,基本追上了欧美。但是材料上的差距,却依然巨大,体现在工业上,就是各种机床精密部件、发动机等材料不过关、对材料的加工工艺不过关、材料的处理能力不过关,以至于零部件很快就变形,设备稳定性差、寿命有限。
  诸如单晶叶片等少数关键零部件,甚至连第一步都没迈过,不得不受制于人,靠外购来满足需要。
  “所有人撤离!”
  等到检查完毕,发出准备就绪的信号,白云天在窗口发出指令,在场的所有人迅速离开厂房,进入到隔壁特别加固的待命区,白云天也缩回了脑袋。
  他所在的指挥室,也是经过了强化加固的。
  要知道在万吨水压机的强大压力下,崩散出来的加工件碎片穿透力比穿甲弹还高。没有特殊的防护,待在指挥室跟站在子弹横飞的战场上没什么区别。
  通过温度探测器,他监视着钢锭的温度下降,直到它即将降到一千二百度这个最佳锻造温度,立即下令道:“启动!”
  同在指挥室的操作员早就做好了准备,听令立即按下了万吨水压机的启动键。
  “准备!”
  白云天从读取的仪表数据,确认一切状态正常,下达了第二个命令。
  操作人员在面板上一阵操作,外面传来嗡嗡地声响。
  通过监视器,可以看到锻锤先是上下几次空行,然后缓缓提至最高,继而又迅速降下。它的速度看起不来不是很快,但是当锻锤与钢锭相撞,车间里顿时响起一声巨响,犹如雷霆降落。
  巨大的冲击力下,之前切不动、磨不了的通红钢锭,猛然矮了一截,就像泥巴一样被压入了模具。
  无数脱裂的钢皮、钢屑,带着红色火星四下飞溅,击打在墙壁、地面上。由于温度过高,它们即便掉落,也仍在继续燃烧,将地面都烤得变色发黑。
  “第二次锻压!”
  锻锤离开钢锭,只见就在这短暂的接触中,其底部钢板已经因为升温而略微变红。工作台上,模具也被烤得滚烫,上部变成了与锻件同样的亮红色,无法直视。
  锻件不可能一次就锻压成型,需要初锻、二锻、终锻。一次锻压,锻件在模具约束下,挤压紧缩、拉长一点。三次锻压后,才变成所需的形状。
  在其下方,模具也是分为数层,是一层嵌套着一层,其直径逐步缩小到所需的尺寸。
  轰!
  又是一次雷鸣,在空气中,刺眼的亮红色迅速变成通红的钢锭猛然又矮了一截。其下方,部分钢锭被强行挤压到了第一环模具,最底部已经被挤压到了第二环。
  “第三次锻压!”
  轰!
  随着雷鸣结束,最下方已经变成暗红色的钢锭,已经与底层模具齐平。在来自上方锻锤、底部砧板、模具,四面八方的巨大压力束缚下,其直径已经被强行挤压到四百多毫米,松散的内部组织被上万吨的压力,像捏橡皮泥一样捏成了一团。
  “锻锤升起!拔出!”
  操作员控制水压机,将锻锤重新升起,然后转换工作台至外部,180翻转后,用钳台夹紧仍在外面的部分,利用水压机巨大的动力,强行将其从模具中硬生生拔了出来。
  “切割!”
  工作台转换,钢钳夹持着锻件转到平砧上,按动按钮,一把铡刀从上方带着巨大的动能降落,将末端挤压成型的锻件从钢锭上切落。
  切断的锻件,仍然带着暗红的火焰,如同一团燃烧的煤炭。
  这团燃烧的金属件,就是锻压成品。
  之后,它还要经过再一次热处理,对其内部应力进行释放、表面强化,再进行局部修形以后,才是最终零产品。
  完成全部铸造环节的最终产品,叫连轧机十字万向节轴,是轧机关键部件。如今国内所用的万向接轴,由于需要承受反复强大的冲击力,其使用寿命仅有三到四个月,每次更换都需要停机,经过非常繁琐的更换作业,然后重新定位、调试,既耽误时间,又容易因为调试不到位而导致设备自身性能下降。
  因此好的连铸机,都是花比国产万向接轴贵几十倍的价格从国外进口万向接轴。
  用了进口货以后,连轧机可以无需更换,就安心用一年,极大地提升连轧机生产效率。
  而白云天锻造的万向接轴,其性能更是远高于进口件,其无维护运行时间足以长达五到六年之久,能够承受的冲击力,数倍于当初设计要求。不管是运行成本、生产效率,都比欧美的连铸机还要高数倍之多!
  这次铸造的不仅只万向接轴这一个部件,还有液压缸、主传动轴、旋转缸及接头等关键配套部件。
  这些部件,一开始就考虑自制,而没有让国内厂家代为加工。
  如今运到的生产线,都以散件形式放在钢厂内。
  直到所有部件完成铸造加工,才被统一送到了钢厂连铸车间,进行了最终装配。
  随着最后的安装调试完成,连铸车间终于竣工,可以投入运行。
  万吨水压机的到来,让一个个高强度部件的加工成为可能,在接下来的数月内相继走下生产线,与送到的散件一起组装为完整的生产线。
  一套套设备安装完成,一个个工厂顺利开工,一批批工人正式上岗。
  钢铁城进入急速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