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朕实在太难了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朕实在太难了

第二百四十七章 如厕的时候读

书籍名:《朕实在太难了》    作者:十年打铁

        赵岩缓缓站起身来,说道:“大周月刊,乃是为百姓而创,故而最基础的要求是,能让民间的百姓喜欢,另外,还要将朝廷的诸多信息传播出去,朕给你们七人三日的时间,今日不算,你们可以调动一切掌控的资源,各自以手抄本的形式,编撰一本自己心目中的《大周月刊》,页数统一在三十六页。然后交给朕,至于如何评选,朕自有方法。”
        赵岩又补充道:“切记,大周月刊是给大周百姓看的,不仅仅只是给书生们看的。”
        说罢,赵岩便扭脸朝着大庆殿后面走去,而喜子高声喊道:“退朝!”
        赵岩离开后,众大臣都并没有离开,而是聚在一起窃窃私语来。
        “陛下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显是想让大周月刊的文风偏于直白朴实一些,并且多涉及一些关于百姓的内容。”
        “我觉得,陛下编撰此月刊的意义非常深远,他是觉得咱们在朝廷之上总是言家国大事,却忽略了对民间百姓的关注。”
        “陛下真是做每一件事都不简单啊,我们要思索出后面的深意,方能让他满意啊!”
        “陛下是不是要对我朝文风进行改革啊,陛下批阅奏折就是一种很口语化的方式。”
        ……
        赵岩:朕真没有想那么多,就是想做本月刊来巩固大周的文化统治而已。
        大庆殿,后殿。
        赵岩命人将申屠义召了进来。
        “申屠爱卿,朕交给你一个任务,从现在起,你便派人时刻留意着那七人的动静,他们做了什么,和什么人联系,你每天都据实汇报,朕倒要看看这七个朝廷的肱骨之臣,到底能生出什么好的想法。”
        “臣遵命。”申屠义有些兴奋地拱手道,他最喜欢的就是看这些文官们玩心智了。
        当日下午,上官不悦七人都是静坐家中,无一人有动静。
        但第二日一大早,几人便分别行动起来。
        刘朝同将十几名关系颇好的文官召集到了他的府中。
        三司使孔墨山开始寻觅一些善于舞文弄墨的士子官员。
        户部尚书楚宝来设宴招待了户部的数名官员后,奔向田间地头,和老百姓聊了起来。
        刑部尚书孙厚石疯狂购买市集中的一些稀缺书籍。
        吏部尚书魏运德则是召集了一群没有功名的士子书生,在自家开启了月刊之辩。
        上官不悦就更绝了,先是在御史台与下属聊了大半天,然后直奔长郸城南郊最低等的勾栏瓦舍,并且一夜未归。
        这和他往昔的风格大相径庭,至于在里面做了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
        一本三十六页的书籍,一页约合五六百字,除去书目之外,大约有两万字,而书生们策论的普遍字数为两千字,约12篇文章。
        当然,这十二篇文章,赵岩并非让众人去撰写。
        所谓总编纂,就是总结、汇编、篆书,其目的也是为了集百家之所长。
        赵岩想要看到的是每个人的思路,若还是循着固有的格局和思路去做这本月刊,那意义就不大了。
        第二日,这七人便都忙碌起来。
        除了通过自己的职权征调官员外,亦开始动用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即使是人缘最不好的上官不悦,也找来了十几个人,在往昔众多的士子文章和民刊书籍中,大规模地筛选。
        当日晚上,萧敬业连赶三场,先是去了刘朝同家,又去了礼部尚书蔡攸和户部尚书楚宝来家中。
        虽然刑部尚书孙厚石和吏部尚书魏运德也是他的直管属下,但他觉得二人机会渺茫,便选择战略性放弃了。
        最有趣的还数上官不悦,两日之间,他去了足足有八个瓦子。
        并且这些瓦子都属于底层,没有一个是纯粹卖艺的。
        直到第三日,日上三竿,上官不悦才回到了御史台,然后开始汇编起了文章。
        很快,三日便过去了。
        第四日的早上,天刚蒙蒙亮。
        上官不悦七人便拿着各自的手抄月刊入宫了。
        垂拱殿内。
        孔墨山、刘朝同、蔡攸,这三人站在一起,彼此说笑着。
        户部尚书楚宝来,刑部尚书孙厚石,吏部尚书魏运德站在一块,彼此都夹着自己的手抄稿,每个人都想看对方的,但对方都不让他看。
        这三个人非常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成为总编纂的概率乃是最低的。
        而上官不悦一人站在大殿中央,挺着脑袋,一脸的自信。
        他做任何事情,都有着迷之自信。
        这时,孔墨山过来打趣道:“上官大人,老夫听说你在瓦子里足足呆了两天,不知研究出来了什么妙文啊?”
        上官不悦的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道:“财相,那种地方确实与众不同啊,下官收获颇多!”
        “哦,在那种地方还能有收获,可否具体讲一讲?”孔墨山好奇地问道。
        将“那种”两个字压得特别重。
        “财相,莫不要看不起那种地方,咱陛下以往还经常去呢!”上官不悦一脸正经地说道。作为御史大夫,赵岩的很多私事,他其实都知道,只是不说而已。
        “你……你竟然污蔑陛下逛窑子?”
        “下官没有污蔑,陛下就是逛过窑子啊,还不止一次呢!”
        就在这时,赵岩从后面走了出来,率先听到的便是这句话。
        “咳咳……”他尴尬地咳嗽了两声,然后说道:“诸位,将你们的手抄本都拿上来吧!”
        对上个问题,选择性遗忘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当即,喜子便将七人的手抄月刊拿到了赵岩的面前。
        赵岩低下脑袋,开始认真地阅读起来。
        他第一个看到的就是户部尚书楚宝来的手抄月刊,翻到第一页,赵岩就乐了。
        在月刊的第一页,竟然是长郸米面肉菜的价格,这种价格表占据了整整四页,然后才是书目。
        书目的文章更是亲民,比如:浅论对贫老之民的抚恤救济,侵吞田地与豪民兼并量刑标准、树艺栽培之农官说等。
        赵岩有些哭笑不得地摇了摇头,这种根本不能称之为大周月刊,应该命名为民事指南。
        实在是太接地气了。
        这种月刊,十分适合在田间地头如厕的时候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