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人皮论语

乐读窝 > 玄幻小说 > 人皮论语

第65章 茂陵棺椁

书籍名:《人皮论语》    作者:冶文彪


  自去年冬天,硃安世在西市被斩,血光便像瘟疫一般四处漫延。

  先是丞相公孙贺被灭族,接着天子以清查巫蛊为名,重用佞臣江充、黄门苏文,宫里宫外满城大搜,两位公主相继被处死,数万人被杀。最终祸及皇后、太子。卫皇后畏而自杀,太子宫中据说搜出木偶和帛书,帛书上有不道之语。太子被逼起兵,杀死江充,城中混战,又是数万人死亡。血流入河沟,红染数里。【这一事件史称“巫蛊之祸”。《汉书·武五子传  》:“是时,上春秋高,意多所恶,以为左右皆为蛊道祝诅,穷治其事。丞相公孙贺父子,阳石、诸邑公主,及皇后弟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前汉纪》(荀悦):“巫蛊之祸,始自硃安世,成于江充……死者数万人。莫敢讼其冤……太子因而驱四市人合数万人。逢丞相,合战五六日,死者数万人,流血入沟中。”】

  太子逃亡,最终被捕自杀。门值田仁因为放走太子,被腰斩。御史大夫暴胜之因为失察,畏罪自杀。就连吕步舒,也被问罪诛戮【《盐铁论》:“吕步舒弄口而见戮。”】。太子曾向任安调兵,任安拒绝,天子认定任安坐观成败,也被判死刑,冬季即将问斩。

  耳闻目睹这一切,司马迁心中惨痛,却无能为力,只能一笔一笔载入史记。

  硃安世一案,他也牵连其中,迟早会被追查出来,命在旦夕,他无暇多想,唯有赶在死前,昼夜拼力,完成史记。

  只有一件事,让他迷惑不已:硃安世从宫中盗出孔壁《论语》后,韩嬉曾将副本送来一份给他,他搬出齐鲁两种《论语》对照,发觉并没有多大差异,既不见长陵圆郎所留残简中那句“天下者,非君之天下,乃民之天下”,也不见简卿临终所言的“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更不见其他贬天子、责君父之语。

  那夜,硃安世深夜突访,他要询问盗经详情,硃安世却匆匆告别,谁知那一面竟成永诀。他又在宫中四处打探卫真和孔驩的下落,却听不到丝毫音讯。

  有一天,他去石渠阁查阅档案,经过孔子书柜,心中一动,便过去打开查看,竟赫然看到孔壁《论语》古简。忙展开细读,简上所用文字确是古字,但内文与硃安世所盗的《论语》完全相同。

  他怅然若失,难道是自己猜测有误?

  但随即生疑:既然如此,吕步舒先前为何要盗走孔壁《论语》?而且还偷改藏书目录?既然已经盗走,为何又要放回来?

  他慢慢卷起那卷竹简,却忽然发现穿皮绳的小孔内壁与外面看起来有些不同:竹简表面古旧污朽、内壁却很新鲜。凑近细看,发觉这竹简其实只是看起来像古简。这种仿古手段司马迁以前就曾见过,是用烟熏、泥染、土埋等法子,将新简做出古旧的模样,但穿绳之孔太细,不好动手脚,所以难免露出破绽。

  这孔壁《论语》是假的!

  既然这部古简是假的,那么硃安世盗的那部也是假的!吕步舒是在借硃安世之力,以假替真,将假孔壁《论语》流布于世上!

  一时间,司马迁惊怒悲愤之极:吕步舒心机如此可怖!硃安世为了救孔驩而盗经,为进宫而净身毁容,最后连性命都搭上,盗出来的竟是一部假《论语》!

  他又猛地想起卫真,这假《论语》是卫真传给硃安世,他所传《论语》不是从孔驩口中得来,而是受吕步舒之命!吕步舒让卫真给孔驩送饭,只不过是设下钓钩,用来诱骗蒙蔽我和硃安世。

  卫真啊卫真,你为何要这么做?

  司马迁心中悲伤,不敢深想,匆匆离开了石渠阁。

  回到家中,他将此事告诉了柳夫人,柳夫人听后也惊骇无比,不禁落泪。

  *  *  *  *  *  *

  史记只剩最后一篇——《孔子列传》。

  这几年,司马迁一直在等待孔壁《论语》,然而现在孔驩不知去向,恐怕早已遇害,此生再也无望见到《论语》真文。

  他满腔悲愤,心想:后世纵使不知《论语》真面目,但必须知道这一真相。

  于是他奋笔疾书,将真相全部书之于文,终于完成《孔子列传》。

  写罢最后一个字,天色微亮,已是清晨。他搁下笔,吹灭灯,直起身子,望着案上竹简,万千滋味一起涌上心头,一时间难辨悲喜。不由得喃喃念起兒宽帛书上的那六句:

  星辰下,书卷空

  高陵上,文学燔

  九河枯,日华熄

  九江涌,天地黯

  鼎淮间,师道亡

  啼婴处,文脉悬

  尤其是读到“啼婴处,文脉悬”,更是喟叹不已,呆坐半晌,万千感慨最终化做一声深叹,消散于清寒之中。

  正要起身,远处忽然传来一声鸡鸣,他心中一动:人心郁暗,世道昏乱,孔子一片仁心,不正是这世间的一声鸡鸣?雄鸡不会因世人昏睡,便不鸣叫。仁人志士,又何尝会因为天下无道,便杜口噤声?孔子一生寂寞,但为传扬仁义,明知其不可为,却不遗余力而为之。

  痴吗?傻吗?的确是。

  但世间若没有了这一点痴傻,人心还能剩下什么?

  人可死,魂不可灭。他精神一振,生出一念,忙抓起书刀【书刀:又称“削”,书写修改工具。秦汉时期文字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将卷首《孔子列传》的“列传”二字削刮去,重新提笔蘸墨,写下“世家”二字。

  他写史记,是以人为纲,独创了纪传体,将史上人物按身份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类。《本纪》记帝王,《世家》记王侯,《列传》则记载古今名臣名士、特出人物。孔子家世低微,故而一直分在《列传》中。但此刻想来,孔子虽不是王侯,但孔子之重,重过历代所有王侯。世间少一位王侯,并无损失,但世间若没有了仁义,则暗无天日。

  *  *  *  *  *  *

  史记完成,只剩下最后一件事:如何留传?

  古史部分倒还好,天子也曾看过。但当代之史,不少都是隐秘丑闻,尤其景帝及当今天子本纪,他毫无避讳,秉笔直书,一旦被天子看到,必会被焚毁。

  他能托付的人,只有女儿女婿,女儿司马英颇具胆识,自不会推脱,但女婿杨敞胆小怕事,只要看到当今天子本纪,就断然不敢收留史记。就算他敢,一旦被察觉,也必将祸及全族。孔壁《论语》之祸已经令人惨痛,再不能为了史记,又祸害亲人、伤及无辜。但如果不能公诸于世,写史记又有何用?

  司马迁思前想后,始终想不出一个妥善之策。

  幸好柳夫人想到一个主意:抄一份副本,将该避讳的地方全部删去,再交给女儿女婿,这样,至少大部分史记能得以留传。至于正本,万万不能托人收藏,找个隐秘的地方,埋藏起来,以待后世之人发掘。

  这个法子两全其美,很是妥当。但正本藏在哪里好?
  藏的地方既不能太显著,也不能太荒僻。太显著,易被当世人发现,则仍然难逃被毁之运;太荒僻,则恐怕永世都不会被人发现。最好是刘氏王朝覆灭之后,再被发现,到那时,则不用再怕触怒朝廷。但什么地方能保证这一点?

  夫妻两个一边思索商议,司马迁一边抓紧抄写史记副本,边抄边删改:

  景帝及当今天子本纪,全部删去【世传《史记》有缺失,班固言“十篇有录无书”(《汉书·艺文志》)。其中包括《孝景本纪》和《孝武本纪》。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指出:“《景纪》取班书补之,《武纪》专取《封禅书》”,其中《孝景本纪》是从《汉书》摘补,《武帝本纪》由《史记·封禅书》中截取】;

  河间献王刘德,只留下刘德好儒学一句,藏书、献书及死因全部删去【世传《史记》关于河间献王刘德只有简略一句:“好儒学,被服造次必於儒者。山东诸儒多从之游。”(《史记·五宗世家》)】;

  淮南王刘安,有意记得极其详细,文中处处自相矛盾【参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游侠列传中,硃安世段落本来篇幅最多,只有狠下心,全部删除。赵王孙、樊仲子、郭公仲只录其名,事迹全都删去【参见《史记·游侠列传》】;

  孔子第十一代孙中,孔延年为嫡长子,删去其子孙名姓,以为讽戒【《史记·孔子世家》中第十一代孙,记录次子孔安国子孙姓名,却未记录嫡长子孔延年子孙姓名】;

  孔安国、孔驩经历全部删除,只留下一句“安国生卬,卬生驩【参见《史记·孔子世家》】”;

  想到孔壁《论语》就此湮灭,他心中实在不甘,再三思忖,又提笔在孔安国处添了一句“至临淮太守,早卒”。  孔安国死时已年过六旬,用“早卒”二字,暗示他死于非命【孔安国生卒年为历史悬案,至今未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安国“早卒”,然而《孔子家语后序》与《孔子世家谱》则称孔安国“年六十卒”。而且孔安国既已有孙,当不算“早卒”。】;

  至于孔壁《论语》,只在《仲尼弟子列传》篇末提及“孔氏古文”,写了一句:“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大意为:讲述孔子弟子的书籍,孔家所传古文经最接近真实,我摘取《论语?弟子问》中语句依次编写成篇,可疑之处,只能空缺】”

  副本抄完删罢,司马迁连声喟叹:疑者阙焉,疑者阙焉。

  如果史记正本不幸消失,这些空缺之处,不知道后世之人能否起疑、思索、明白?

  *  *  *  *  *  *

  司马迁唤来女儿女婿,将史记副本托付给他们。

  女婿杨敞面露难色,司马迁细细给他解释,这份副本中毫无违逆不敬之语,杨敞听后才放心,命仆人将简册全都搬到车上,等到天黑,悄悄载回家中【《史记》后来正是由司马迁外孙、杨敞之子杨恽传播于世】。

  送走女儿女婿,司马迁和妻子继续商议史记正本的藏处,正在为难,韩嬉来了。

  韩嬉身穿素服,头上不戴钗环,面上也不施脂粉,如秋风秋霜中一株素菊。明天是硃安世周年祭日,韩嬉是来取司马迁为硃安世所作祭文,明日到墓前去焚。柳夫人忙请韩嬉入座,三人谈起硃安世,又不禁叹惋悲慨,韩嬉眼中顿时泛起泪光。

  司马迁叹道:“硃安世为孔子后裔和孔壁《论语》而献身,虽然最终人书俱灭,但我想一部《论语》不过‘仁义’二字,硃兄弟这番豪情义气,足以抵得上半部论语。”

  一番感慨之后,司马迁言及自己心事,韩嬉听了,略想一想,道:“我倒是想到一个好地方。”

  “哦?什么地方?”

  “这地方有五处可选,地方倒是好挑,难的是怎么把书藏到那里。这件事我办不到,得请人来办,该选哪一处得由办事的人来定,而且这事越隐秘越好,我不知道最好。但我可以帮先生找来能办这事的人。”

  司马迁夫妇越听越迷惑。

  韩嬉又道:“我要找的人先生其实也认得——樊仲子和郭公仲。这两人,先生应该信得过吧?”

  “他们二位?当然信得过。只是我这史记和孔壁《论语》一样,一旦不慎,又是一场杀身灭族之祸,怎好牵连他们?”

  “这一点先生倒不必过虑。先生书中不但有硃安世的事迹,还写到了他们两位和赵王孙。仅为此,赴汤蹈火他们也一定乐意去做。此事不能拖延,明天他们也要去祭奠硃安世,我约他们一起来,取了书,尽快去藏。”

  第二天傍晚,韩嬉果然带来樊仲子和郭公仲,驾了一辆车,趁夜将史记正本偷偷载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中均言《史记》有正副两本,正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正本下落,至今未明】

  *  *  *  *  *  *

  一连几日,司马迁夫妇惴惴不安。

  正在焦急,韩嬉来了,她的双眼哭得通红。

  柳夫人忙上前牵住她的手,连声询问。

  韩嬉言未出口,泪珠便滚了下来:“樊仲子和郭公仲一起自杀了……”

  “啊!?”司马迁夫妇一同惊呼。

  韩嬉流泪道:“他们临死前,让我来转告先生,说那书按照说定的地方,已经藏妥当。他们一死,世上就只有先生一人知道藏书之处,先生可以放心了。”

  司马迁夫妇惊痛至极,一起冻住。

  又过了几日,司马迁正在宫中查阅古简,近侍的小黄门忽然跑进来悄声说:

  “宫里捉到了一个刺客,是一个美貌女子,她妆做宫女,意欲行刺天子,被侍卫发觉,乱戟刺死——”

  司马迁一惊,竹简掉落,散乱一地。

  他一猜便知,那美貌女子定是韩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