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牛吏之帝王崛起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牛吏之帝王崛起

第229页

书籍名:《牛吏之帝王崛起》    作者:天下九九

        鉴于延岑和李宝二人擅长玩假投降,皇帝本来就怀疑他们要搞什么阴谋,后来听说刘嘉不肯投降,被延岑杀了,刘钰就觉得很不对劲儿了。
        依着刘嘉的性子,到了这个地步,肯定是直接投降了,延岑肯投降,刘嘉不肯投降,这要是没鬼就怪了。
        皇帝只能以做梦来遮掩他是个先知的事实,顺便装一把神秘,忽悠一下古人,也给未来的史书增添点素材。
        这一场大胜,全军都喜气洋洋,王猛以守护中军,击溃敌军主力之功,恢复了校尉之职。穆弘以水战陈仓、护卫皇帝之功升为校尉,其余之人也各有封赏。
        征西大将军逄安来到雍县,一见到皇帝就拜伏于地,连声请罪。他因怀疑皇帝而离开长安出走,可等到他陷入绝境之时,小皇帝不计前嫌,率军亲征将他救出。逄安是个恩怨分明的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中间第三条路可选,原来他看刘钰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如今全都颠倒过来,看来看去,就是英武非凡帝王之相。
        皇帝笑道:“大司马,你可甩不掉朕,你看,你跑到陈仓,朕还是追来了,这下看你还跑到哪里去?”
        逄安道:“陛下,您去哪儿臣就去哪儿,您要甩掉臣,那可不成!陛下要打陇西,臣愿为陛下开山而进,活捉了隗嚣那个竖子!”
        君臣相对大笑,所有的怨恨怀疑都烟消云散。
        南线也传来捷报,中大夫吕鲔趁敌军大败,惶惑无主之际,袭夺了大散关,这个关中门户又回到刘钰手中。
        至此汉军大获全胜,收复四县和大散关,兵威震于陇西。
        皇帝派杨延寿收拢刘嘉等人的残兵,挑青壮者入伍,其余都组织去屯田。他自己则厉兵秣马,准备粮草,摆出要进兵陇西的架势。
        这时有两支人马翻越陇山,自西而来,一队是屯骑校尉部下曲长公孙准,一队是隗嚣手下大将王遵。
        王遵原是霸陵人,新朝灭亡时起兵响应更始帝刘玄,是隗嚣的部下,随隗嚣一道入朝,隗嚣逃出长安时,是王遵为他斩关守路而出,
        按理说王遵是隗嚣的心腹,应该对他忠心耿耿,可王遵这个人一直有点大汉情结,虽然被更始帝逼出长安,但还是一心向汉。
        听说小皇帝刘钰进了长安,王遵便动起了心思。刘钰的事不断传到陇西,王遵便劝隗嚣归汉。但隗嚣因为上次归汉之事心存疑虑,又被身边的另一心腹王元怂恿,企图在陇西做土皇帝,因此一直迟疑未决,这才有了派马援入长安之事。
        这时王遵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来陇西贩马的乌盖,乌盖虽行商,为人却很有风度气质,谈吐不俗,与陇西豪门贵族多有来往。两人来往愈见密切,乌盖对长安的小皇帝大加赞赏,劝王遵东归,正劝在王遵的心坎上。
        在乌盖的策划下,王遵带着家族亲信数百人离开隗嚣东进,与他同行的还有当地一批名士,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大儒郑兴。
        郑兴擅长历算,喜好古学,曾向新朝时的大学问家刘歆学习。当年他力主更始帝刘玄定都长安,后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因罪免官,滞留凉州,为隗嚣所重。隗嚣欲自立为王,郑兴极力劝阻。
        因隗嚣怀自立之志,郑兴对其颇为不满,在乌盖的怂恿下决定归汉,与王遵等人一道踏上东进的道路。驻兵略阳的屯骑校尉孙易派兵接应,又差公孙准率两千兵马,护送他们东出陇山。
        一行人出了陇山,向东没走多久,就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小皇帝率军亲征,如今就在雍县,众人喜出望外,直接前来拜见。小皇帝当然是欢迎之至。
        当时的陇西承平已久,相对于关中、关东生活安定,关中豪门大族多有西迁避乱者。因此当时陇西人才之盛,不下于长安洛阳等地。若是这些人才都归于皇帝麾下,当然对刘钰的霸业有极大的助力。
        皇帝大摆宴席,一为庆功,二为欢迎陇西众人。
        在座诸位都是一时俊彥,陇西众人以王遵、郑兴为首,几乎个个都是学问出众的名士,而小皇帝刘钰这一边,虽也有随行臣儒生,但是多为武将,与道不通,尤其是赤眉军一系将领,樊崇、逄安、谢逯等人,更是大字不识一个,显得格外粗鲁土气。
        武将们还在为刚刚结束的大战兴奋,很热闹地议论,逄安道:“竖子延岑,竟然偷袭了雍县,老子正要去救,没想到刘嘉那个狗东西从后面杀过来,把老子挡在了陈仓。”
        他拍着王猛的肩膀说道:“你这小子杀了延岑,替我出了口气,我本该谢你,可又有点气你,为啥不留他半条命,让老子也捅他一刀,出出心中恶气。”
        王猛只知道嘿嘿傻笑,“我哪儿知道延岑身子骨那么不结实,竟挨不了我一槊。”
        樊崇在旁边说道:“他那个大槊足有几十斤重,谁能挨一下不死,那可真是铁做的身子!”
        皇帝刘钰在这种场合一般不太禁管手下,随他们笑闹,武将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高谈阔论,气氛十分热烈。

216.横槊赋诗
        陇西名士看着座上的大老粗们,觉得十分碍眼,在他们的心目中,皇帝赐宴,一切都有规矩,连音乐都是固定的。满座佳宾,宽袍大袖,一揖一让,一觞一咏,谈吐儒雅,态度风流,没想到竟像是个农家聚会,满座粗俗。
        儒生们互相私语道:“彼等不过无地之流民,举事求得富贵,如今列于朝堂,尤在我等之上。若我大汉之朝议皆是粗言俗语,岂不令人耻笑?”
        “凤凰落在鸡堆里,也得学老母鸡咕咕叫。我等也得学粗俗一些,免得不合流俗!”
        也有人此时有些后悔,嘀咕道:“今后若与此等粗人为伍,还不如留在陇西。。。大将军至少是个礼贤下士之人。”
        其中有一个名士唤做金丹的,颇有些恃才傲物,他向一直闷头大吃的中垒校尉王猛敬酒道:“听说校尉勇猛善战,为当世豪杰,在下佩服之至,不知校尉的兵法学自哪一家?”
        王猛哪儿懂什么兵法,只得将训练时罗由教的那一套拿出来,说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兵家亦无不变之法。军无众寡,士无勇怯,以治则胜,以乱则负。兵不识将,将不知兵,闻鼓不进,闻金不止,虽百万之众,以之对敌,如委肉虎蹊,安能求胜哉?所谓治者,居则阅习,动则坚整;进不可以犯,退不可以追;前劫如节,左右应麾;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虽绝成阵,虽散成行,治之素也。”
        这是罗由训练将官时的话,全是小皇帝这个军事爱好者当年背诵过的兵书摘句,总结性言论。
        罗由教授时是一句一句讲的,颇为费劲,只得先逼着他们全都背了下来,慢慢领会。王猛足足背了几天才记住,没想到现在派上了用场。说出来一套一套的,颇为上口,听起来也极有道理。陇西众人听了,都吃了一惊。
        金丹本来是要难为他一下,没想到这个只知道吃喝的大老粗竟然说出这么一套。一句“兵家亦无不变之法”反倒显得他不知兵。
        金丹眼珠一转,鼓掌道:“校尉实乃知兵之人,金某受益非浅。金某亦想学习兵法,不知校尉可否将方才所说记录下来,让金某细细参详。”
        王猛搔了搔头,说道:“我写不了,有的字不会写。”
        金丹哈哈大笑,“原来王校尉是不识字校尉!”
        陇西一众名士也跟着哈哈大笑,人人面露鄙夷之色。
        王猛是个好脾气,只嘿嘿一笑也不计较,有的武将却已面露怒色。逄安把酒杯向案上一放,刚要发飙,新晋校尉穆弘跳了起来,叫道:“不识字怎么了?你们这些个识字的,要没有我们这些不识字的,恐怕还回不了长安!”
        一句话噎得名士们没有话说,当初天下大乱,豪门大族都跑到凉州避难,虽然想念家乡,却都不敢回去,直到建世皇帝带着一帮粗人进了长安,平定了关中,他们才敢踏上归乡之旅,才能在朝堂中有立足之地。
        穆弘是乡野人出身,性情质朴,有什么说什么,完全不会拐弯抹角,这话已经说得相当不给来宾面子了,可他还觉得不解恨,又说道:“我父说过,高皇帝也不识几个字,可张良、萧何那些有大学问的人都是他的手下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