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开局楚霸王

乐读窝 > 武侠小说 > 开局楚霸王

第116章红巾军北伐

书籍名:《开局楚霸王》    作者:迦太基的失落

        迦太基的失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接着再看更方便。
        时间流逝着,从攻克集庆改名应天府,到现在已经是六年了
        在应天府,朱元璋种田种了六年。
        在六年时间,朱元璋尝试着东征,击败张士诚,结果失败了;又是与陈友谅交锋了几招,各有胜负。
        向南有方国珍,向北有刘福通。
        努力拓展着地盘,结果各处都是有主了,各处都是厉害的角色,根本啃不动。
        只是被困在应天为中心,狭小的区域,缺乏战略空间,缺乏险要地形保护。唯一比较庆幸的是,这里人口密集,土壤肥沃,训练了三十万大军。
        可因为缺乏险要,需要十万大军驻扎分布在各个城池,用来看家。真正可机动作战的部队,不足二十万。
        这六年时间,朱元璋只能种田,种田,还是种田,因为除了种田之外,无法做其他事情。
        因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是有强敌存在,无法攻克敌人,无法兼并敌人,无法扩张底盘。
        只能不断种田,种田为主。
        除了种田,找不到其他事情打发时间。
        朱元璋军事才能有一些,不然也不会攻克集庆,成为一方巨头,可刘福通,陈友谅,甚至是张士诚等,也不逊色于他。
        治国上,朱元璋勤政爱民,对百姓好,不烧杀,不掳掠;可陈友谅,张士诚,也能做到,做的也很好。
        至于在战略布局上,战术调整上,朱元璋固然出色,可其他几个,也不必他逊色多少。
        在权术上,勾心斗角上,也不必朱元璋差。
        在乱世当中崛起,割据一方,谁又是比谁差多少。
        没有所谓的草包,废物等,因为这些早就出局了。
        更多的情况是,军事才能出色,政治才能出色,勤政爱民,战略格局出色,可因为某些原因,最后还是失败了。
        “义父,我我已经种田六年了!”
        这一天,朱元璋枯燥的说道,“北方红巾军,三路北伐元朝,一路进攻山东,一路进攻陕西,一路进攻大都,一旦收复大都,收复北方,驱除元朝大军!”
        “那时,刘福通大军,占据北方,顺势南下,那时天下传檄可定!”
        在书房当中,挂着一个巨大的地图,上面有着一个个箭头,都是刘福通率领红巾军,席卷北方的场景。
        元朝大军,好似摧枯拉朽一般,纷纷溃败着!
        看的朱元璋,热血沸腾,想要亲自上战场,可一切做不到……只能在后方,为红巾军提供最粮草,用粮草支持这位小明王。
        红巾军节节胜利,似乎很快就要攻占大都,收复北方了。
        “天下局势,元璋觉得你像谁,像孙权,还是钱塘王钱镠?”项羽笑道。
        “自然是钱镠!”
        朱元璋心中不甘道,可钱镠是最好的选择。
        孙权占据着江南地区,可面对曹操,还是屡战屡败;至于他只是占据着五分之一江南,比起孙权差了很多。
        手下地盘,也只是十几个城池而已,领土有限,兵力有限。
        比起孙权差了很多,就是比起南唐也差了很多。
        在很多层次上,好似钱塘王钱镠。
        唐朝末年,天下割据,藩王众多。
        钱镠在在乱世当中崛起,他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后来又被中原王朝封为国王。
        钱镠因为吴越国国弱地少,三面又有强敌虎视眈眈,无奈只能一直依靠中原王朝,尊中原王朝做为正朔,不断的派遣使者进贡中原王朝从而请求得到庇护。
        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户边境安抚民众的政策,因此经济一片繁荣,并在太湖流域,加固堤坝来阻挡洪水的袭击,他还鼓励农民不断扩大田地,也有了田无弃田之说,百姓在他的管辖之下,生活都很富足安乐,很少出现天灾人祸,国家经济发展也非常的迅速,边境也很少发生战祸,整个国家一片祥和安定,所以百姓都非常的爱戴尊敬他,甚至后来两浙百姓都还给他起了个海龙王的称号,可见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的位置有多崇高了。
        遵循钱镠的遗训,后世诸王始终贡奉中原王朝,末世钱弘俶顺应时势“纳土归宋”,使国家“不被干戈”实现和平统一。
        越是翻看着史书,越是觉得相似至极。
        不同人生开局,相同的人生命运。
        钱镠处在四战之地,国土狭小,三面为敌,必须要依靠北方的王朝,才能生存;同样,他也是处在四战之地,国土狭小,三面为敌,也需要依靠北方的刘福通才能生存。
        钱镠大力发展水利,安抚百姓,经济繁荣;同样,他也是大力发展水利,大力屯田,百姓日子野过得不错。
        最后,钱镠的后代,投靠了宋朝,待遇也不错。
        如今,他投靠小明王,似乎待遇也会不错。
        朱元璋点头着,放弃了不该有的想法,就等着刘福通统一北方,驱除元朝,再建大宋。那时,他好纳土而降,当上一个安乐国公,其实也不错。
        至于说,建立帝王霸业,称王称帝……心中只是闪过一个念头,就是放弃了。
        自古建都金陵,有成就帝业,一统天下的王朝吗?
        一个都没有,多数偏安一方。
        自古占据江南,可有北伐成功的吗?
        一个都没有,那么牛逼的岳飞都是失败了,
        至于说,一统天下,当皇帝。
        朱元璋偶尔想一想,就是放弃了,正所谓人有多大底盘,有多少兵,多少粮食,就是有多少野心。
        所谓的野心,需要底盘和实力当支撑。
        他地盘上,只是有十几个城池而已,区区三十万军队,割据一方有余,可称霸天下不足。
        至于现在,不敢称王……就是怕四周众人一起上,一起群殴。
        占据应天府,似乎就是他人生的巅峰了,在这里种田六年,都是裹足不前,发展空间有限。
        各种念头响动着,朱元璋也下定决心,当小明王的忠臣孝子,当钱塘王钱镠。
        ……
        然而几个月后,消息传来,北方红巾军大败。
        红巾军三路大军,陆续被元军击败,投降的投降,战死的战死,本来很好的局面,瞬息之间,局势快速崩盘。
        不久后,又是传来消息,元朝数路大军,联合围攻汴梁,刘福通连续大战,终究是不敌,最后保护着小明王,逃到安丰。
        朱元璋听后,瞬息之间,手脚冰凉,好似亲爹死了一般。
        我要当钱镠,可赵匡胤却是兵败了,辽军占据汴梁,大宋就要完蛋了,我还怎么当忠臣孝子。
        ……
        PS:第三更了,求打赏,求月票,求推荐票

说说历史上朱元璋
        历史上,朱元璋打天下很困难的。
        攻克集庆,也就是现在南京后,以南京为中心,占据了十几个城池,有了三十万部队,可向东发展遇到张士诚,向南遇到方国珍,陈友定,向西遇到陈友谅,北边是刘福通。
        朱元璋处在四战之地,局势很危险,连续种田六年。
        为什么要种田,因为北边不能打,东边的张士诚啃不动,西边的陈友谅也是啃不动,四周的敌人都是啃不动。
        只能呆在原地种田。
        这里又没有险要地形,朱元璋只能不断修城墙,提升城防,还有不断积累粮食,发展火器,发展水利。
        在局势上,有些类似于五代十国时代,吴越国。
        在后来,红巾军三路北伐,皆是被元朝剿灭,只剩下山东的益都。
        那时,朱元璋还打算当宋江,接受诏安。
        当时,朱元璋局势很不好,没有人看好他,可能下一刻就是被元朝灭掉,或是被其他势力灭掉。
        直到后来,陈友谅与朱元璋发生两次大战,第一次陈友谅占据着安庆,从安庆出发,打到南京城。
        朱元璋利用陈友谅,对水文的不不熟悉,诱导陈友谅进入浅水区,在落潮之后,浅水区水面下面,大船搁浅。
        朱元璋成功胜利,并夺取了安庆,还威逼着武汉,可后来又是被陈友谅击退了,还占据了安庆。
        朱元璋又是落入下风。
        可这时,陈友谅上位前清洗一些将领,导致安庆地区人心不稳,于是有人当了带路党,朱元璋成功攻占安庆。
        这次,陈友谅失败,主要是过于急躁。
        第二次交战,陈友谅打算稳站稳打,水陆一起出击,攻击洪都,也就是南昌,然后沿路进攻,不断沿路拔钉子。
        这次,陈友谅没有犯错误。
        至于攻打洪都,两个月没有攻克,不算什么。古代一些险要城池,只要城池坚固,粮食充足,器械足够,坚持两三年没有问题。
        在潘阳湖大战的时刻,朱元璋用火器取得一些上分,可陈友谅也是不落下风。
        至于一些人说,陈友谅错误在进攻洪都,花费了太多时间,应该舍弃洪都,直接进攻金陵……事实上根本不可能。
        没有攻克南昌,没有攻克安庆,就是顺流直下,进攻南京,一旦被断掉后路,可能全军覆灭。
        结果在交战当中,陈友谅被射死了。
        可以说很侥幸。
        在战场上,元帅有着亲卫保护,很是安全。一般而言,只有在全军溃败之后,元帅才可能被击杀。
        可在交战当中,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刻,元帅被击杀了,也会导致全军溃败,甚至是覆灭。
        鄱阳湖大战,本质就是这样。
        于是陈友谅大军,败退。
        只是一年后,陈友谅的儿子太小,镇压不住局面,最后败亡。朱元璋吞并了陈友谅底盘,实力提升了一倍多,然后开始进攻张士诚。
        后世,很多人评价张士诚,主要是说他不应该坐山观虎斗,应该与陈友谅联手,进攻应天府……说这些的,往往是不仔细思考。
        那时,陈友谅实力第一,朱元璋实力第二,张士诚实力第三。
        在交战当中,老大与老二血拼,作为老三帮助老大,灭掉老二后,这是何等的傻。
        张士诚不傻,自然不会帮助老大灭掉老二。
        在老大与老二交锋的时刻,会放弃进攻老二,甚至给老二一定的支持。
        最好是两人交战数年后,两败俱伤后,分出胜负,那时他再出手,可能吞掉两人。
        计划很好,可惜赶不上变化。
        陈友谅灭亡太快,朱元璋损失不大,反而地盘扩大,兵马膨胀,很快在进攻张士诚当中,取得了绝对优势。
        在进攻张士诚的过程当中,先是南北夹击,扫清两翼,最后合围苏州。
        历史上,张士诚很厉害,高邮之战打出威风,尤其是切断运河,差点让元朝失血而死。只可惜,张士诚有一个致命的确定,喜欢投机。
        或者说,很多商人都喜欢投机。
        先是反元,后来看到元朝压力大,又是接受诏安,成为元朝太尉。
        投机者,可以当政客,可当不了政治家。
        当朱元璋统一了南方的时刻,元朝也不把朱元璋放在心上,只是把其当成南宋。
        对于北伐,朱元璋也是信心不足。
        所谓北伐,更多是为称帝作铺垫。
        在北伐路线上,主要是沿着运河,黄河作战,这样有着水运,可保证粮食运输安全,背靠着水师,也能防备骑兵冲击。
        在路线上,抄袭上刘裕。
        事实上,在北伐前,明军主要是步兵为主,南方兵为主,而元朝军队,骑兵为主,北方兵为主,
        不论是体格,还是作战能力上,都是逊色与元朝。
        那时,明朝有了火器,可威力有限,对骑兵威慑小。
        尤其是进攻元朝大都,朱元璋信心不足,多次提醒将领谨慎,小心。
        古代,攻城很困难的,围困一个城池两年多,未能攻克也是很正常。
        朱元璋担心大军攻击大都不顺利,短期无法攻克大都,陷入围困战,又是被元朝骑兵切断运河运输,北伐大军很可能溃败,甚至是全军覆灭。
        结果,大军刚刚到了大都,元顺帝就北逃而去,轻松占领了大都,胜利的难以想象。
        有着大量粮食,顺着运河,进入大都。
        北伐军以大都为支撑点,开始剿灭关内的元军,草原的元军,连续打了二十年,才打崩了元朝,北方才彻底安稳。
        后世,对明朝初期的历史,都是一笔带过。
        似乎元朝,最难打的鄱阳湖大战,至于后面的北伐打的很容易。
        看到这里,有些无语了。
        伟人评价历代君王军事水平,李世民第一,明太祖第二。
        朱元璋能成为第二,靠的就是北伐胜利,在历代的历史上,很多北伐都是失败了,可唯有朱元璋是唯一一次胜利。
        这样的成就,在伟人眼中很了不起。
        北伐之难,绝对不是史书上那样轻描淡写,那样容易。
        潘阳湖大战,朱元璋胜利靠的是侥幸,运气;可后面的好几次,靠的是实力,坚定意志。
        不多说了,这一章算是科普吧!
        最近数据有些疲软,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