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文唐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文唐

第643页

书籍名:《文唐》    作者:步兵长

        在祭文的最后阶段,李世民宣布大唐将改变纪元方式,从明年开始将采用三重纪元法。
        第一重纪元为开元纪年,即黄帝登基之日为开元元年,明年当为开元三三三四年。
        第二重纪元为大唐纪元,大唐创立之年为大唐元年,明年当为大唐一十九年。
        第三重纪元为在任皇帝的年号纪元,比如贞观元年,明年当为贞观十二年。
        三重纪元合起来就是,开元三三三四年唐历十九年贞观十二年……
        此举的目的是为了正根溯源更为了好的继承华夏之大统。
        消息一出满场皆惊,都猜到李渊死后没有掣肘的李世民会采取大动作,没想到第一个动作就如此的惊人。
        但……大家震惊归震惊,却没有谁站出来反对。
        最重视历法的还是朝廷,在迷信思想里这东西能影响到国运的,百姓反而只是把它当成的计时工具而已。朝廷自己想改那就随便了。
        而且听起来新的三重纪元法更加方便啊。
        以前的纪元方法就是皇帝的年号纪元,有的皇帝一两年就换个年号,纪元也要跟着变,搞得很多百姓连自己几岁了都算不好。
        读书人想算清楚自己多大了,都要翻着书本才行,太麻烦了。
        现在多好,只用记开元年数就可以了,很简单就能知道自己多少岁,而且以后读写史读史也会变得方便的多。
        真的是越想越觉得三重纪元法好用。
        还没完,读完给黄帝的祭文之后,李世民又拿出一篇祭文。
        这是他以华夏大统继承人的身份写给上天的。
        这本来也没什么,他本来就是大唐的皇帝,华夏文明正统继承人名副其实。可有问题的是祭文内容。
        这篇祭文阐述了华夏文明的由来,起于五帝传至三代,大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然后秦汉晋传至隋唐……
        乍一听没有什么问题,仔细一听这不就是岳山《华夏文明》的精简版吗。
        现在古学派和新学派正因为这件事情吵得不可开交,朝廷这是准备直接出手确定输赢了啊。
        虽然大家都知道朝廷肯定是支持新学派的,可这么迫不及待的就站出来表明态度还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难道就不怕古学派的人闹起来不好收场吗?
        最好的办法其实应该是让两派继续打,朝廷暗中扶持新学派打压古学派,这样一点点蚕食古学派的生存空间。
        这才是最稳妥的方法。
        可李世民却选择了最直接最暴力的手法,可以想见的是古学派的人必定不会就这样认输,接下来有的乱了啊。
        在场就有不少古学派的人,但祭天大典他们肯定不敢站出来闹,只能干看着心里着急。
        祭天大典这才算是结束,之后朝廷赐宴。但对于关心学术界的人来说,他们哪还有心思吃饭,匆匆填饱肚子就火速离开了。
        必须要集合古学派的力量反对,要上书要请愿。
        ……
        祭天大典上发生的事情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天下,渭水学报更是连夜发布了特刊把那几篇祭文一字不落的刊载了上去。
        并且还有名家写的一些分析文章——这些文章自然全是支持的。
        这次祭天大典的瓜实在太多,史学家既高兴又苦恼,高兴的是三重纪元确实好用,也大大的方便了他们。苦恼的是接下来又有的忙了。
        纪年方式可不是宣布改一下就算了,所有的史书凡是出现时间的地方都要跟着改。
        比如汉武帝建元元年,现在要改成开元某某年汉历某某年建元元年……所有的史书都要更正,这是个不小的工作量,大家有的忙了。
        最大的瓜还是用岳山《华夏文明》为蓝本写成的祭天文稿,简直就是疯狂插古学派的刀,他们自然不乐意。
        消息一出古学派的人都疯了一样,纷纷站出来反对,有上书权力的都给李世民上奏折。
        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根本就没人理会他们的反对声,朝廷依然我行我素,新学派还在庆祝自己的胜利。
        于是他们就开始采用更加激烈的方法,去宫门口请愿。
        一大批古学派的学者跑到宫门口聚集,试图用这种方法改变李世民的决定。
        然而他们刚在宫门口站好,就有一大群新学派的人跑过来拉着他们辩论炫耀。
        古学派的人自然不能忍,就出言反驳。然后两帮人就在宫门口吵了起来,吵着吵着就打了起来。
        然后禁军就出面把所有人都给‘请’走了。
        古学派的人并不气馁,隔两天又去了,结果还是被新学派的人给堵住……
        如此三番五次之后古学派的人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这群新学派的人就是故意来找茬不让他们请愿的。
        可对此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很明显新学派的行动是得到皇帝支持的。
        但古学派依然没有放弃,很多人采取了更加极端的做法——辞官。
        朝廷有一大批古学派出身的官员,不少人都不缺乏为自己的学术献身的精神,想用辞官来抗议朝廷的选择。
        然而朝廷没有任何犹豫就同意了他们的请辞,并迅速的派遣了新学派出身的官员顶替了他们的位置。
        见此那些本来还在犹豫的古学派官员也不敢这么做了。
        古学派的第一波抗议被新学派和朝廷连手给打压了下去,但他们必然不会束手就擒,很快就会有第二波。
        ……
        渭水书院,岳山和王绩在一起吃火锅赏雪。
        王绩涮着羊肉道:“这次你们的手法也太激烈了吧?不怕出乱子吗?”
        岳山无所谓的道:“激烈吗,比起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如何?”
        王绩失笑道:“那自然是远远不如,就算新学派获胜古学派也有生存空间,只是主次易势而已。独尊儒术那是彻底断绝百家的传承,不是一回事儿。”
        岳山道:“对呀,独尊儒术的时候百家肯定也不同意,那时候支持百家的权贵世家豪强可都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手中握着实权。”
        “现在的世家也就只剩下一张皮而已,他们所能依赖就是祖上流传下来的学问和民间的声望而已。”
        “再说一下局势。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时候削藩才成功一半,外面还有匈奴强敌,可谓是内忧外患。而大唐呢,天下大权皆在朝廷,大敌突厥被灭,四夷臣服。”
        “几百年前的百家面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掀不起任何的浪花,今日的古学又凭什么能拦得住更加强大的今朝圣人的脚步。”
        “他们现在也只不过是叫嚣几声凸显一下自己的存在,过几天自然就会接受这个现实。”
        “你等着吧,现在叫的最欢的士族绝对最先更换门庭,反而是哪些没有牵挂的大儒学者坚持的最久。”
        王绩叹道:“你此言道尽了读书人的卑劣,让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岳山也叹道:“读书人都聪明,大多数聪明人最喜欢衡量得失,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那条路。这是优点也是缺点。”
        “如果没有这些衡量得失没有这些选择,华夏文明走不到今天。缺点是面对致命危险的时候会显得软弱。”
        王绩突然笑道:“我很庆幸自己不用做这样的选择,不过大字典编撰组的人恐怕就高兴不起来了。”
        岳山也顺着他的话转移了话题。毕竟他们是读书人,讨论读书人的节操问题就是打自己的脸:
        “呵呵,怪不了别人,给了他们十年时间都没完成。现在圣人等不及派人接管了这个工作,他们着急也没用。”
        “明年圣人会做出许多大变革,大字典虽然不是主要方面,但也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现在这些人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尽快确定最终版本。二是等圣人派来的人接手,把吃到嘴边的肉让出去。”
        王绩失笑道:“这哪是两个选择,明明就是一个,谁愿意把十年心血拱手送人。现在那帮人可着急了,不分昼夜的加班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