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文唐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文唐

第721页

书籍名:《文唐》    作者:步兵长

        关键是做事沉稳认真,是个干实事儿的人。铁道司现在就需要一个这样的人过来任职。
        换个人估计他一个多余的字都不愿意说,干的好了最好,干得不好就滚蛋。
        两人叙了一会儿旧就进入正题开始商讨铁路的问题。
        邓建问道:“您觉得这条铁路修在哪里比较合适?”
        岳山拿出一副京畿地区的地图,各种地形、重要村镇都标注的比较详细。
        “这条铁路不只是做做样子跑跑火车,同样也是一个给天下人看的样板。所以必须修在显眼而又真正能发挥他作用的地方。”
        “火车的作用是运货拉人,京畿地区最合适的地方就是这里。”说着岳山那手指在地图某处画了一条线道。
        邓建顺着手指望去:“渭水河码头和长安城附近?”
        “就是这样。渭水河码头离长安城还有六七十里的距离,货物到岸之后还要经历不少周折才能送入城内。”岳山道:
        “别小看这短短的六七十里距离,起码让物价高了一成。如果有一条铁路直通两地,能大大减少这种麻烦。”
        “而且这里人来人往,能让更多的人见到火车的作用,同时习惯它的存在,将来大面积修筑的时候才不会遭到太多的反对。”
        “其实最好能直接把铁道修到城内,只是必然会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所以我才临时改成修到城外。”
        邓建苦笑不已,这位也真敢想。当初修水渠的时候有人提议把漕运也考虑进去,都遭到群臣的一致反对,这种谁都没见过的火车更不可能。
        大家都知道八水绕长安,其实八水后面还有五渠,严格来说是八水五渠绕长安。
        这五条渠是用来把‘八水’的水引入长安供城内人使用,同时还起到防火救火作用的。
        其中三条是隋炀帝年间修建的,还有两条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修建。但现在是贞观年间,李隆基的娘都还没出生呢,自然也就没有那两条渠了。
        所以现在长安的水路格局是八水三渠绕长安。
        当初开挖三条渠的时候出于安全考虑根本就没有设计漕运功能,只能勉强行走一些花船和小舟。
        因为渭水是八水里唯一直通黄河的,所以长安城最大的码头就在渭水河畔。货物运送到码头在换成马车什么的运送到长安。
        从渭水河码头到长安城有七八十里的距离,实难住了不少人,也让长安城的物价凭空涨了一成。
        在刚刚设计火车的时候岳山就考虑过第一条实验性的铁路修在哪里。一开始想修一条从四姓坪到长安的铁路,但只是想想就放弃了,不实用啊。
        后来经过综合考虑决定修在渭水河码头到长安城之间。
        在这里修一条铁路,既能发挥火车的作用,也能让大家见到它的作用习惯它的存在。
        对此邓建自然也没有意见,和岳山商量了各种细节之后就离开了。
        回京之后他马上就去求见了李世民,把情况一五一十的汇报了一遍,李世民经过考虑之后同意了这个计划。
        这还不算完,第二天邓建写了一封奏折在早朝时候当朝奏报,然后群臣讨论——该有的过场还是要走的。
        虽然过程遇到了些许麻烦,很多守旧的大臣提出质疑,但见过蒸汽机或者知道火车的那些大臣一致同意,这个决议自然也是通过了。
        之后就是勘探沿途的环境规划具体的路线,这件事情岳山全程参与了进来。
        虽然他也不懂,但起码见过火车,知道的比别人多一点,能提出一些不错的建议。
        事实上他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他们处于节约钢材的目的想把这条铁路修的直一点。
        但岳山很清楚铁路对沿线经济的促进作用,刻意绕了一点路,把沿途几个重要的城镇都给串联了起来。
        虽然邓建等人不是很明白这个道理,但正因为不明白才不敢反对,都同意了他的计划。
        之后就是征地了,与其说是征地不如说是置换,这个年代不是活不下去了可没谁愿意卖自家的地。沿途经过谁家的耕地全部置换到别的地方。
        仅仅是前期准备工作就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
        不过这一个月大家也没有闲着,大概估测了一下两地间铁路线的实际长度,开始提前浇铸钢轨。
        还要准备枕木、碎石子等等东西,还要给沿途经过的河流修桥等等。
        等征地工作完成,前期工作也做的差不多了。
        在没有举行任何奠基仪式的情况下,大唐也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开工了。
        (.)文唐

第728章  李世民乘火车
        铁路这东西岳山也没修过,也没见别人修过,大家都没经验,只能按照老思维老办法加上一定创新来尝试。
        老思维老办法是打牢固的地基,就按照修筑驰道的标准来。
        先把路面夯实,铺上一层细沙继续夯,然后在铺碎石子,上面垫枕木铺设钢轨。虽然进度比较慢,但足够安全。
        这里还有几件比较有趣的地方,其中之一是火车掉头问题。
        现在的蒸汽火车头还不具备双向行驶的能力,走到头之后必须要调头才行,这就是个大难题了。
        岳山前世也是只见过火车跑没见过它调头啊,这可咋整?
        然后还是田顺谷等人想到的办法,修一个大转盘,把火车开到转盘上旋转一百八十度再开下来就行了。
        岳山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修了一个大转盘试了试,发现还真行。
        虽然不知道前世的火车是怎么调头的,但这个大转盘确实解决的这个问题。所以修筑铁路的时候,也同时在渭水河码头和长安这边修建了大转盘。
        还有一个是担心有人在铁轨上放石头等障碍物把火车顶翻——某些抗战神剧上就出现过类似的镜头。
        岳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几分钟就被田顺谷等人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在火车头前方加一块挡板,稍微大一点的东西会被挡板给推走,特别小的根本就不用理会,直接就碾碎了。
        如果还害怕有人在上面放树桩之类的……那就只能让开火车的人多留意路况,同时加派巡逻人员了。
        第三个问题是载人车厢的窗户,总不能用木头封死吧?用纸糊肯定不行。岳山找到长孙无垢,从玻璃制作厂定制了大量的加厚玻璃。
        第四个就是轨距——两条铁轨间的距离。
        前世关于轨距有很多传说,有说是两匹马的屁股宽,有说是古罗马车辙印的宽度等等。
        国际标准轨距是多少岳山忘了,没办法,那个数字并不是一个整数而是有整有零,不是专业人员谁记它干啥。
        再说了这个标准只是从一开始延续下来的,宽一点窄一点都行。
        所以在当初考虑铁轨、制造火车的时候,岳山根据估测设定为一米五的轨距。以后大唐的轨距标准都要按照这个来,甚至整个世界都要接受这个标准。
        具体的场景是这样的:岳山两手拿着一把铜尺比划了一下,说了句就一米五了。
        然后这个过程被一旁的田顺谷给完整了记录了下来,不知道后世人看到这一段记录会是什么心情。
        火车轨距居然是这么定下的,太……随意轻率草率了吧。
        轨道铺设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问题——这条铁路不是比笔直的,中间有不少小弯曲,这要带弧度的钢轨。
        这么厚的钢轨折弯本就不容易,还要折成固定的弧度,两根的弧度还要一样,把大家给难住了。
        总不能现场测量制作模具浇铸吧,虽然不是不行,但也太耽误事儿了。
        然后岳山就带着一群工匠‘发明’的折弯机,一个很简单的机械装置,能够调整角度加工出同一弧度的钢轨。
        也幸好现在有了蒸汽机,可以借用机械的力量,否则就算有折弯机也折不动钢轨这种大家伙。即便有了折弯机,也要先把钢轨烧红然后才能折的动。
        总之,这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卡了他们几天的工期,解决之后整个工程就顺利了许多,基本没有在遇到什么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