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文唐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文唐

第931页

书籍名:《文唐》    作者:步兵长

        如果不是条件不允许,谁又愿意主动放弃权力呢。自古以来从未有活着主动让权给儿子的皇帝,都是咽气了才让太子登基。
        即便这样做会带来朝局动荡,甚至因为新皇无法稳住局势养出了权臣,乃至最后国破家亡。依然没有一个皇帝选择主动把位置让给儿子,让政权顺利交接。
        他也不想让,可他知道不让不行了。
        他的病已经不允许在当皇帝,恋栈不去只会给小人创造离间的机会,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还不如干脆不落的让位,这样起码还能留下一个好名声。
        最重要的是,自己主动让位给儿子开创了历史先河,应该能稍稍弥补玄武门之变带来的恶评吧?
        但不得不说的是,在这件事情上岳山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最开始就给他灌输各种思想,又因为劫数的原因给了李世民足够的心里过度时间。还有就是汉武大帝这部书……
        这部书里关于巫蛊之祸也做了重点描写,一对本来很和睦的父子,因为一点点的猜忌被别有用心得人抓住机会,最终闹出了这一出惨剧。
        如果汉武帝对太子多一点宽容,如果刘据对自己的父亲多一点信任……都不至于会走到这一步。
        这一段内容对于李世民来说影响实在太深了,如果李渊……或许就不会发生玄武门之变。
        自己不能再让历史重演,反正劫数就要来了,该让的权就让了吧。然后才有了现在的局面。
        不论原因是什么,最终的结果都是大家乐于见成的。
        李承乾回到东宫之后,武畅就过来嘘寒问暖。
        李承乾道:“收拾收拾,明天咱们搬家。”
        武畅心中一惊,还以为皇帝病好转了要收权,这是她最担心的事情,没想到这么快就发生了。
        而且搬家,搬到哪去?难道连东宫都不让住了吗?
        李承乾见她呆愣愣的没有反应,还露出惊恐悲伤的表情,心中略微一想就知道她想差了,哭笑不得的道:“想什么呢,明天咱们搬到大兴宫去住。”
        “啊?”武畅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惊喜的道:“真的吗?”

858  闹剧和神人
        李世民病情好转,其实很多人都等着看笑话的。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你病好了能放的下手中的权力?要是因为这件事情父子俩闹矛盾就更好了。
        然而李承乾携带整个东宫入住大兴宫却打破了一地眼镜,皇帝真的这么干脆利落的把权力移交出去了?
        亘古未有。
        一时间不知道多少人鼓吹李世民为千古明君。
        这一点都不夸张,前面就已经说过自古以来从未有活着主动让位给太子的皇帝。
        即便所有人都知道活着让位所带来的好处,起码政权能稳定交接,不会因此产生动乱,可依然没有一个皇帝这么做过。
        李世民开了历史的先河。
        读书人在惊讶之余开始变着花样的夸赞李世民,一口气把他吹成了三皇五帝一样的上古明君级别。
        八大学报一度三分之二的版面都在夸他,从各种角度吹捧。
        岳山把这些报纸文章都收集了一份送到皇宫,李世民看过之后自然是非常开心,心中的失落和不甘也消退了不少。
        李承乾入住大兴宫之后找李淳风等人商议,最终确定了大兴宫的新名字,太极宫。只是暂时还不会更改,大家都明白是准备留到他登基的那一天。
        他依然没有大批量的更换朝臣,只是把自己的心腹安排到一些重要岗位担任副手,或者去一些位卑权重的位置。
        九位宰辅八大部委包括军队的将领一个人都没替换,用的全是李世民时期的老人。
        之所以没有发生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事情,除了求稳还有一个原因。
        他提前好几年就开始协助李世民处理朝政,这些大臣他都熟悉,也经常打交道,双方配合是没有问题的。
        既然配合没有问题,那么用谁不是用?老臣反而更有经验。这是别的太子所不具备的优势。
        而且李承乾从十几年前就出来做事,当了好几年的辽东总督,文治武功一点都不缺,也没有哪个大臣敢在他面前倚老卖老。
        虽然如此,但大唐的权力中心已经从永安宫转移到了大兴宫,李承乾离君主只差登基这个名义上的差别了。
        ……
        疾陵城,薛仁贵和裴行俭二人来此之后就加固城防,同时招募了一万名扈从军日夜训练,争取早日成军。
        如此数月之后他们的实力增加了好几倍,疾陵城被打造的固若金汤,异族势力来到此处都不敢抬头正视。
        李道宗帅兵前往巴林和大食人进行第一次大会战,他们就变成了大后方。两人不敢懈怠,加强戒备防止有人作乱。
        然而怕什么就来什么,很快他们就得到消息:突厥人阿史那贺鲁带领八万骑向他们杀来,三日后到达。
        薛仁贵和裴行俭两人看到战报也是面容严肃。
        “守约可有良策教我?”
        裴行俭道:“将军不见丝毫紧张之色胸中必有良策,何必问我。”
        薛仁贵笑道:“一人计短,你也说说自己的意见,咱们可以综合一下拿出更好的办法。”
        裴行俭知道这是他在考验自己,就没有在谦虚,而是道:“我有上中下三策。”
        薛仁贵有些惊讶,问道:“三策?快说说是哪三策。”
        裴行俭说道:“上策自然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远洋舰队运送来的物资已经悉数送往叡蜜城,疾陵城与我们而言可有可无,犯不上为了它和突厥人拼死拼活。”
        “我们大可以把城中的物资掠夺一空,留一座空城给突厥人。等前方战争结束大总管腾出手来,反手就能把阿史那贺鲁平灭。”
        薛仁贵点点头道:“稳重之言,中策呢?”
        裴行俭继续说道:“中策是据城迎战,突厥人不善攻城,疾陵城又被我们打造的固若金汤,他们想用八万人想把这座城打下来难于上青天。”
        “只要我们推延一段时间,突厥人必然士气大降,又要担心我大唐援军到来,用不多久就会撤军。到时候我们再衔尾追击,一举击败阿史那贺鲁。”
        薛仁贵不置可否继续问道:“下策呢?”
        裴行俭道:“下策亦是据城迎战,但可以派遣两千精锐出城以为策应,也可以相机发起主动进攻。”
        薛仁贵大笑道:“哈哈……我觉得你的上中下三策应该颠倒过来才对。”
        裴行俭道:“站在大唐的角度上来看走才是上策,但站在你我的角度来看恰恰相反。”
        为什么要这么说?选第一种能最大限度的保留部队实力,等主力回来轻松就能击败阿史那贺鲁。
        第二种固守待援,阿史那贺鲁惧怕唐军主力回师,必不敢久攻。十天半个月打不下来就吓跑了。
        以五千唐军和一万扈从军的兵力,配合城防工事轻松能守得住,也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第三种比较危险,兵本来就少再分一部分出去就更不够用,反打的时候万一出现失误就什么都没了。
        但一旦打赢收获也大,所有参与此战的将士们都是大功一件,尤其是薛仁贵和裴行俭能靠此一战成名。
        所以才说从大唐的角度来看,这种冒险是最不划算的。但从将士们的角度考虑,第三种是上策。
        薛仁贵顿了一下,问道:“那你以为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策?”
        裴行俭道:“如果是我,我会选择下策。”
        薛仁贵饶有兴趣的道:“为什么?”
        裴行俭道:“因为我是人,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是人就有私心。”
        薛仁贵大笑道:“哈哈……说的好,咱们都是人为国也为己,不冲突。你还少说了一点,如果我们打赢了这一仗,就能威慑诸国让他们再不敢有反心。”
        裴行俭道:“将军所言甚是,那么……用第三种方案?”
        “第三种。”
        疾陵城马上进行了总动员,各种守城的设备都被摆放到最合适的位置,又征调了五千壮年协助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