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大秦工程兵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大秦工程兵

第九十三章 姬丹

书籍名:《大秦工程兵》    作者:远征士兵

        第二天沈兵就被许应拉去制沤肥。
        说实话沈兵不怎么愿意去折腾这东西,因为那味道实在不敢恭维。
        只不过许应这家伙却事先在王翦那打过招呼,这一来就是不想去也不行了。
        沤肥又称简易堆肥,原因是它简单易制。
        沈兵教的是半坑式沤肥。
        先在平地挖个坑,大概三尺深、六尺长、宽。
        接着在沟上架两根交叉的木棍,然后就使劲往坑里堆垃圾和粪便。
        主要是麦杆、野草、树叶等,最好先切碎。
        再加入各种粪便。
        适量洒一些水粪尿再加些水使其潮湿……不潮湿不易腐烂。
        堆得高高的就像隆起一个小山包后就在外面糊上一层两寸厚度的粘土……这么做是为了保持堆内温度加速腐烂及杀死蛆虫。
        最后再抽出之前架上的木棍作为通气孔就完了。
        其简单程度以至于许应看着都有些难以置信。
        “如此便可?”
        沈兵回答:
        “不若还能怎样?沤肥而已!”
        许应带着些怀疑问:
        “可如此这般,这肥又从何而生?”
        这真要说还要从微生物开始说起……
        还是算了。
        沈兵回答:
        “属下也不是很明白。”
        “不过这么做似乎能将为数不多的粪便制出更多肥料,且肥力更强。”
        “总之试试便知是否有效。”
        许应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他已经准备好了几块实验田,事实上不是几块而是很多块。
        这方面许应还是相当专业的,毕竟是农家。
        许应的安排就是将肥力相同的一片田分成面积相同的几块。
        一块不使用任何肥料做为参照。
        然后又分为两类六块田。
        一类是使用普通农家肥,分别施以小量、中量、大量肥。
        另一类是使用沤肥,同样也是施以小量、中量、大量肥。
        这样明年收成时参照就可以对比出沤肥的肥性。
        另外,为了避免出现偶发性状况比如涝灾、风灾、蝗灾等使实验失败。
        许应又在其它地方以同样的方式开辟了几块实验田,甚至在三郡乃至秦国各郡都有。
        这倒不是纯粹为应对偶发状况,而是许应想知道这沤肥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是否有区别。
        沈兵暗道这农家的影响的确非同一般,一做起实验来就不同凡响。
        不过这似乎也正常。
        这实验一个周期就是一年,如果有什么数据想知道难道还要再等一年?
        所以第一年就应将各方面考虑清楚一次做完。
        屯田就这样按部就班进行,随着水车和翻车大量投入,各方面都进行得十分顺利。
        然而,在农期将近时粮种却出了困难。
        这并非是嬴政调配不周。
        事实上嬴政调配很合理,他采用了分段调配法节省时间。
        所谓的分段调配,就是将调配距离分成两段甚至几段进行调配。
        比如咸阳至邯郸有1500里,这距离如果将粮种直接调过来少说也要一个月,怎么都来不及。
        但若是将其分为两段调配……咸阳至平阳,再从平阳至邯郸。
        这两段派粮队同时出发。
        也就是将粮种从咸阳运至平阳,同时平阳也将粮种运至邯郸。
        如此一来,平阳的粮种一点没少,便相当于咸阳粮食运到邯郸。
        而运送时间上却减半。
        这种调配法在交通不便的古时十分常用,尤其在作战前线急需粮草时。
        问题却是出在调配的路上……
        赵国新灭人心不稳,且受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影响,许多百姓都选择落草为寇。
        他们在野外与被打散的赵军联合,竟在三郡之地形成战力不低的大小流匪。
        这些流匪想要生存自然要劫粮。
        而此时粮队却又一队队在路上……
        于是今天一小队,明天一小队,时不时就有粮队被流匪在半路拦截。
        甚至还出现桥梁被恶意破坏的情况。
        这通常是小规模流匪干的,他们无法与护粮队硬捍,只能破坏桥梁将运粮队阻在河前过夜,于是就可以混水摸鱼前去偷粮。
        若只是偷粮也就罢了。
        或许是出于对秦军的恨意,他们偷完粮后往往还会放上一把火将带不走的粮食烧了。
        于是运往三郡的粮食一时十分紧张。
        这些倒不关沈兵一行人的事,他们是不戴甲的砲师,剿匪护粮都轮不到他们。
        只不过……
        大批的兵士被调出城外要么护粮要么剿匪,而邯郸又有屯要田有城要守,王翦制下十余万军队居然出现兵员紧缺的情况。
        然后终于有一天,沈兵就收到命令:
        “砲师自今日起负责城防。”
        “同时修葺城墙。”
        ……
        这没毛病。
        此时基本不会有人来攻城。
        让工匠负责城防,守城的同时还可以修城,那是一点劳力都不浪费。
        沈兵一行人负责的是北门。
        这有些讽刺,当时沈兵等人攻的就是北门,现在那些被他们用投石机砸出的缺口又要由他们负责补上。
        但沈兵也无法抱怨什么,因为这相比起屯田来说已经好多了,至少不需受蚊虫、水蛭之苦。
        在沈兵等人在三郡忙碌时,燕国那边却有人敏锐的察觉到了危险。
        “报……”一名探子将一份情报送到燕国太子姬丹手中。
        姬丹将情报展开一看,当即就倒抽了一口凉气:
        “王翦当真将赵国所有耕地都屯了?”
        “他们如何能屯这许多田?”
        探子拱手回答:
        “千真万确。”
        “他们制出了水车、翻车治旱,据说是个叫沈兵的工师所制。”
        “这些水车、翻车可将大量河水引入沟渠用于灌溉。”
        “是以赵国三郡的旱情已不足为虑。”
        姬丹再吃一惊,心下就开始思量:
        大事不妙啊!
        秦灭赵后就与燕接壤。
        他原本还道赵国大旱秦军无法进攻。
        如今赵国大旱得治而王翦又将耕地尽数屯了……
        这分明就是为了明年北征。
        其实姬丹这么想有所误解。
        秦军再怎么也会先灭魏国。
        这一方面是魏国被包围更容易灭。
        另一方面则是魏国在秦的后方,若是不灭就有如芒刺在背。
        但姬丹当局者迷,想当然的以为下一个就是燕国。
        那么为今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