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明末之兴汉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兴汉

第273页

书籍名:《明末之兴汉》    作者:猪哥老腰

        因为钢铁质量还没有达到技术要求,兴汉军的火炮也都是铜制的,只是从质量和技术上比清军缴获的明军火炮更先进一些。
        兴汉军的火炮研究小组正在研制后装火炮,当然不是后世的那种一体式炮弹,更像是大号的子母火炮,只是密封性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威力比起前装火炮要差一些,所以还没有得到推广和应用。
        定装炮弹的技术在虎蹲炮上倒是得到了应用。
        这种炮很像后世的迫击炮,装好了火炮和散弹的子炮可以从炮管前面直接插到炮管里,母炮和子炮底部都留有一个小的开口,熟练的装炮手可以准备在装填时准确的将两个开口对在一起。然后用铁签从开口里刺破子炮里的火药包,插上引线点燃就可以开炮了。
        子炮在设计时就比母炮要长一点,方便放入和取出。而且因为制作标准严格,又采用了最新的、更准确的测量工具,子跑和母炮的间隙非常小,几乎是严丝合缝,大大增强了气密性。
        不过虎蹲炮只是用来在近距离作战时发射散弹用的,威力很小,更多的是起防御作用,所以装备的不是特别多。在兴汉军犀利的远程打击力量下,很难有敌军可以大规模的靠近,所以虎蹲炮使用的机会并不多,甚至不如弩炮使用的更加频繁。
        很快战场上就响起了轰隆隆的炮声,从声势上看清军的无疑更加浩大一些,毕竟清军还是有些重炮的,光听动静比明军打不少。
        随着大炮开响,清军的攻击部队跟着就出发了。这个时候没有人去管什么步炮协同,趁着己方的大炮开火往前冲才是正理,真要被自己的炮弹打中,那也只能是自己倒霉。
        十万清军真要动起来,场面还是非常骇人的。李家庄三个方向的清军同时发起了进攻,但是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虽然正面的清军同样不少,但是其他两个方向投入的力量明显更加强大一些。
        清军也是有备而来,刻意避开了黄济他们防守的正面,重点的打击方向放在了杨国柱和虎大威他们身上。

第195章  小胜一场
        清军这几天也不是干看着不动,李家庄的情况多尔衮那里随时都有关注。
        虽然杨国柱和虎大威他们现在也换上了和黄济他们差不多的装备,但是军队的气质和行事的方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只要仔细观察,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所以多尔衮将只要的进攻方向放在了李家庄的侧翼,希望能够从那里找到突破口。
        比起清军的炮台,李家庄的目标更加庞大,清军的炮弹也更容易命中。不过李家庄的围墙几乎都是卢象升他们后来用泥土夯筑的,而且建成的时间很短,虽然在防御力上来说比起正规的城墙差了不是一星半点,但是用来防炮弹效果居然意外的不错。
        清军的炮弹一旦击中李家庄的围墙,直接就陷入到城墙里,基本很难跳起来,杀伤力大减。除非直接击中人员和装备,效果非常有限。
        同样的情况,明军的炮弹在清军炮台上也遇到了,除非直接命中人员或者火炮和火药桶,大炮这个时候恐吓的味道更浓一些。
        什么是蚁附攻城,看着城墙底下密密麻麻的清军,就会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盯着城头的箭雨和子弹,清军开始向预定的方向发起了冲锋,这些士兵要么举着盾牌、背着土袋,要么直接上了手推车,将盾牌背在了自己身上伏低身子往前冲。还有些人几个人举着长长的由细长的原木扎成的木板,顶着箭雨扔到壕沟上面,搭建起一道道越过壕沟的木桥,速度更快、更直接。
        后方的投石机、井阑等攻城设备也在士兵的推动下往前冲,弓箭手们则跑到射程范围内之后向城头抛射弓箭,压制城头的火力。
        早就等待多时的明军居高临下不断的射箭和开枪,这个时候除非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可以仔细的瞄准,否则都是对着人群就发射,然后将位置让给后面准备射击的人。
        因为李家庄城头太窄,投石机都是布置在庄内的城墙下面,等到敌军进入攻击范围,城头就有人引导他们发射。
        投石机此时发射的也不是什么巨石,那是对付城墙用的,全都是拳头大小的石块,发射后犹如天女散花一般落向敌人,在高速的冲击下,只要被砸中了,非死即伤。
        攻城战很快就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在清军不计伤亡的进攻下,很快就搭建起了好几个进攻的通道。后方早就准备多时的士兵抬着云梯就往围墙上冲,贴身肉搏的时候就要到了。
        随着时间的进行,清军的炮声开始渐渐的稀疏起来。明军的火炮遵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火炮都是按照原定的计划集中起来攻击某个目标,直到将其摧毁再继续寻找下一个。
        对于城外的清军火炮,明军早就将其划分标注的非常清楚了,连进攻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计划,绝对不是向清军一样各自为战,漫无目的的乱射。
        正是在这样的强烈的对比与差距下,清军的火炮位一个个的被清除,而明军的火炮损失极小。
        看到自己火炮完全落于下风,多尔衮他们的脸色非常难看。不过他们也没有办法,论到火炮使用,满清与汉人之间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如果不是孔有德投靠的时候带过去一批火炮的技术人才,满清的火炮使用依然会落后明军一大截。
        多尔衮手上的这些炮手,都是这次入关之后抓捕的,忠诚度、士气可非常低迷,原本就没有对他们有太大的指望,只是这么快就败下阵来还是有点出乎多尔衮他们的预料。
        现在除了后方炮位上的那些重炮还在开火之外,其他的那些小炮基本已经沉寂了,明军的火炮已经转移炮口,开始攻击清军的投石车等大型设备了。
        打人这些火炮的效率极低,但是用来攻击大型设施那就非常拿手了。
        慢慢的,清军的投石机开始出现大量的损伤,对进攻部队的支援开始减弱,进攻部队的伤亡徒然增大。即便如此,多尔衮也没有叫停的意思,漠然的看着远处的士兵冒着城头的箭雨和子弹向前冲。
        李家庄的城墙因为是临时修建的,高度本来就不是很高,最多只有3米多的样子,身手矫健些的人甚至可以徒手爬上去。如果没有梯子,踩着人的肩膀一样可以翻上去。这样的防守条件使得明军直接放弃了倒热水和金汁的想法,主要的防守手段就是尽可能多的射杀敌人,防止敌人攀墙。城墙上也预备了大量的肉搏小队,专门用来对付那些爬上来的人。
        三个防守面上都建有用粗大的原木搭建的指挥所,可以硬抗火炮和投石机的轰击,黄济、杨国柱、虎大威他们就呆在里面指挥自己的部下防守。庄内还建有高高的指挥塔,卢象升就站在里面俯览整个战场,指挥全局。
        仗打到了这个阶段,就是比拼持续的消耗了,战况很明显,相比起清军,明军的伤亡要小的多。卢象升略微紧张的心情渐渐的放松下来,开始详细观看三个防守面的具体战况。
        正面的黄济和孙什部是最轻松的,极少有清军能够攻到城墙底下来,甚至是那些在城下与明军对射的清军射手也是死伤惨重。
        杀伤效果最好的还是弩炮,一发弩炮出去,十五支重箭直接飞上天空,再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散布开来射下下方。这样的重箭只要被射中,基本是没救了。不管你身披几层铠甲,直接会被钉死在地上,想要拔出来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
        这些重箭都是钢制的箭头,硬木的箭身,非常沉重,为的就是增加杀伤力。对付这种人员密集的攻城战,效果出奇的好。如果不是因为造价太高,箭支储备有限,要是不停的这样洒下箭雨,鞑子连城墙的边都摸不到。
        加上黄济他们犀利的弓弩和火枪,正面战场的清军几乎很难推进到城墙十米以内,进攻的路上全是大片大片的清军尸体,看着就让人心里发寒。
        但是退兵的命令没有下达,死伤再大清军也还要继续进攻。现在清军已经学乖了,再也不敢站的太密集了,所有的进攻人员都散的非常开,稀稀拉拉的一向前冲,攻击力度已经完全丧失了,基本没有了从正面突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