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明末之兴汉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兴汉

第290页

书籍名:《明末之兴汉》    作者:猪哥老腰

        “陈大人,这辽南地域广阔,以后兴汉军还要继续同鞑子交战,争取收复更多的失地,这区区五十万人口如何能够使啊,就是招兵也招不到多少啊。”鲁若麟又开始叫屈了。
        “五十万已经是极限了,再多的话朝堂上的御史言官们就有话说了,往外输出人口可是朝堂大忌。”陈新甲为难的说道。
        “兴汉军马上就要效忠朝廷,如何能说是外人呢?”鲁若麟辩解道。
        陈新甲端着茶杯看着鲁若麟没有说话,但是意思已经很明确了,这话对外人说说还可以,大家都是明白人,就不要说穿了。至少在鲁若麟展现出足够的忠诚与诚意之前,这些已经是朝廷能够做到的极限了。
        “只是五十万人确实不够啊。如今京师、中原等地流民众多,对朝廷来说也是巨大的隐患,何不允许他们来到辽南自谋生路?”鲁若麟明白了陈新甲的意思,也不再纠结什么自己人外人的话题了。
        “流民遍地是我等无能,有愧圣上信任啊。如今这些流民四散逃离,户籍混乱,连有多少人也不清楚。而且个个拖家带口的,日子确实艰难啊。济州伯能够接纳起码可以让他们活下来,已经是仁至义尽了,我等如何能够阻挡他们追求生路呢?”陈新甲没有正面回答鲁若麟的问题,但是话里的意思鲁若麟已经明白了。
        说是只允许移民五十万,但是万一流民太多,朝廷也不会认真去追查,反正这些流民朝廷救济不了,随时有可能造反,是颗巨大的定时炸弹,鲁若麟能够把他们弄到辽南去说不定朝廷还暗中舒了一口气。不过在正式的文档里肯定不会这么说的,绝对会是朝廷支援兴汉军抵抗鞑奴,迁移人口用来实边的。
        而且如今的人口一般只算成年青壮,老弱妇孺一般不计算在内,这里面就有巨大的操作空间。即使是那些核对移民人口数量的官员,花点心思也很容易打发。想明白后的鲁若麟果断的略过了这个话题,继续后面的谈判。
        搞定了人口和贸易的问题,鲁若麟的两大基本述求都得到了满足,其他的要求自然就很容易妥协了。
        “辽南与济州岛即将回归大明治下,朝廷派驻官员自然是应当的。只是陈大人也看到了,我这里的官员都是要做实事的,那些只会空谈的官员我可不要。这样的官员即使来了也不过是个花瓶摆设,实际职位我是肯定不会给的。要派您就派一些肯干实事的,哪怕功名低一些都无所谓,秀才、举人都可以。只要有本事,我这边绝对安排实职,不来一点虚的。”
        面对鲁若麟满含期待的眼神,陈新甲有点哭笑不得。
        别的收编势力,最忌讳的就是朝廷向其安插官员,鲁若麟倒好,恨不得朝廷多派点,虽然对官员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但是终归是一件好事情。
        有了众多朝廷官员的加入,势必会逐步影响兴汉军对朝廷的态度,对朝廷的认可也会越来越高,要是时机成熟,将兴汉军完全划归朝廷治下也不是不可能。要说打仗赚钱也许朝廷诸公不是鲁若麟的对手,但是论到政治手段,吸收同化,陈新甲对朝廷是有非常大的信心的。
        所以陈新甲假装为难的说道:“你这是给朝廷出了个难题啊。我尽量帮你争取吧。不过朝廷支援你这么多能干的官员,与鞑子交战的事情你也要尽心才是。”
        “请大人放心,我马上去信辽南,让他们派兵两万前往天津,争取拦住鞑子归路。而且济州岛的这批新兵已经启程前往辽南,确保辽南安全无忧。”鲁若麟见他答应的痛快,也拿出了自己的诚意。
        “好!济州伯忠心为国,皇上和朝廷必定有赏赐。”终于得到鲁若麟出兵的答复,陈新甲的心也落下了一大半。
        “至于黄济的问题,还是先等他从多尔衮的手底下活下来再说吧,沧州那边的情况也不是很乐观啊,毕竟多尔衮手上还有十几万大军。”天津这个兴汉军在大明本土的最早据点,是鲁若麟当初花费了很大的代价才拿下来的,肯定不会如此轻易的就放弃。
        “是本官鲁莽了。黄将军还在与鞑子厮杀,确实不宜谈论此话题,以后再议吧。不过济州伯认为沧州之战我军胜算如何?”陈新甲果断的低头认错,顺便关心起沧州的战事。
        “守住李家庄完全没有问题,打败多尔衮很困难,最多让他们知难而退赶紧出关罢了。”鲁若麟对李家庄的战事预计会是一个不败不胜的局面,多尔衮主动退却的可能更大。
        “鞑子凶悍,来去如风,确实留不住。能够守住李家庄,逼迫多尔衮出关就不错了。”陈新甲也明白即使卢象升得了兴汉军的支援,仍然不可能留得住多尔衮。
        “虽然留不住多尔衮,但是我估计鞑子的伤亡也不会小,到时候就看卢象升和黄济他们能够拿到多少鞑子首级了。”鲁若麟的话又让失望的陈新甲提起了兴趣。
        “哦,济州伯如此有信心?”
        “如果固守李家庄都不能大量杀伤鞑子,即使黄济活下来我也要问他的罪。”鲁若麟淡定的在那里装逼,但是陈新甲完全没有在意。
        “果真如此的话朝中的诸位大人也能松口气了。特别是我们兵部,因为与鞑子的战事不利,已经让皇上非常不满了,如果沧州之战可以缴获大量鞑子首级,想来皇上的怒火也会小一些。”兵部的日子不好过,陈新甲自然也跟着难受,现在大家都亟需一场大胜来渡过难关。
        “必定不会让大人失望的。”
        “借你吉言吧。”

第207章  尘埃落定
        陈新甲认为向兴汉军派驻官员是朝廷占了大便宜,是在给兴汉军埋雷,但是鲁若麟却认为这是朝廷在给他送人头。
        陈新甲的依仗无非是朝廷强大的同化力、数千年的文官统治文化、成熟的制度,让朝廷在同化吸收那些招安、内附势力时无往而不利。毕竟那些被朝廷收编的势力大多是塞外或者群山里的少数民族,自身的统治制度非常原始,跟中原王朝完全没有可比性,自然很快就被更高等级的文明所吸收同化。
        但是这样的情况放在兴汉军身上就完全不适用了,鲁若麟建立的统治构架是脱胎于后世统治制度的简化版本,即使因为条件限制简化的比较厉害,但是比起明王朝的统治制度依然前进了一大步。加上有鲁若麟把控大局、掌握方向,陈新甲希望通过朝廷委派的官员来同化兴汉军和鲁若麟,绝对会让他大失所望。
        兴汉军的地盘为什么扩展的这么慢?不是兴汉军没有能力去夺取更多的地盘,真要说到地盘,东南亚如今多的是,想要夺取比辽南容易的多。
        只是统治一个地方不是光有地盘就够了的,还要有人口和资源,以及合格的管理团队,这些兴汉军都很缺乏。所以鲁若麟宁可窝在济州岛慢慢的发展势力,充实人口,培养自己的管理团队,等到时机成熟了才会向外扩张。
        鲁若麟只要那些真心做实事的,不要那些眼高手低只会耍嘴炮的,也是希望能够找到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朝廷的官员那么多,还不包括大量的举人、秀才之流,这些人里肯定会有很多愿意做实事的人。
        如今的大明朝廷,耍嘴炮的都身居高位,反而是做实事的没有容身之所,这些人是很憋屈的。一旦来到兴汉军,鲁若麟给了他们施展的空间,这些人到底是向着朝廷还是向着兴汉军就真不好说了。
        反正鲁若麟是很有信心收他们为己用的,何况大家都不知道大明已经没有几年日子了,只要操作得当,不在明朝灭亡的时候脏了自己的手,到时候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投效鲁若麟的。
        有些人做官是为了升官发财,为子孙家族谋福利。也有一些人是希望在此基础上干出一番事业青史留名,更有少部分人是怀着为了这个天下和民族而奋斗的,鲁若麟的目标就是将有用的都留下来同化掉,那些实在不堪使用的,自然有的是办法让他们滚回去。
        至于听从朝廷调遣出兵,这个就要看情况来定了,没有利益的事情鲁若麟是不会干的。而且只要想应付过去有的是办法,出兵的人数、出兵的时间、辽南战事紧急、钱粮不足,保准让朝廷无话可说,反正又不是他一家这么干,大明下面的军将们这样干的多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