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明末之兴汉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兴汉

第328页

书籍名:《明末之兴汉》    作者:猪哥老腰

        很快信使就被带到了大殿,详细的为崇祯和杨嗣昌介绍了开平之战的整个过程。
        当听到天津军死战不退,伤亡过半犹自奋战,崇祯和杨嗣昌大为动容。天津军可是朝廷的亲儿子,不是金州军这样的义子,居然也能够如此彪悍,实在是为朝廷长脸。
        “好!好!沈志祥练的好兵啊!”崇祯兴奋得站起来走来走去,激动之情显于颜表。
        “还不是因为皇上慧眼识人,力排众议将天津交给沈志祥,沈志祥感念朝廷恩德、皇上信重,方才奋勇杀敌,否则焉有今日之胜绩。”杨嗣昌一记马屁拍得崇祯酸爽不已,脸上的笑容更盛了。
        “沈志祥知恩图报、忠勇无双,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没有辜负朕的期望,一定要大大嘉奖。”崇祯在用人上屡屡看错,难得出了个长脸的沈志祥,心中的得意怎么也掩藏不住。
        “陈新甲勇于任事,亲临一线与鞑奴作战,这才有了开平大捷。皇上当初赐予他统兵之能、临机决断之权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啊。”陈新甲是杨嗣昌的忠实马仔,这个时候自然要好好的吹捧一下。
        “陈爱卿确实有大将之才、名帅之资,这个兵部尚书真的是实至名归啊。”当初是为了加强陈新甲的权威,所以朝廷给他挂了个兵部尚书的衔,现在有了这场大捷,看起来还真是神来之笔。有了崇祯的这句话,陈新甲将兵部尚书坐实了几乎是十拿九稳的。
        至于此战的另外一个重要角色金州军和鲁若麟,崇祯和杨嗣昌有意无意的都没有去提,反正这份捷报的主角是天津军,金州军的功劳自然就被弱化了。
        “陈爱卿所部现在到哪里了?”崇祯扭头朝信使问道。
        “回皇上,陈大人开平大捷之后并未停留,稍作休整之后就前往冷口追击鞑子去了。”信使在开平大捷的当天就离开了,对后面的情况并不清楚。
        “实在是辛苦他了。”崇祯满意的点点头,先前对陈新甲和鲁若麟的那些不满,在三千首级的功劳下也烟消云散了。
        随即让王承恩重赏了信使,带走休息去了。

第232章  以毒攻毒
        开平大捷的消息崇祯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发布出去,因为还没有核实,为了不造成乌龙打自己的脸,还是谨慎点好,这也是这些年朝廷吃了太多亏换来的教训。
        不过私底下朝中官员们都知道了这个消息,通过分析大家觉得开平大捷起码有七成的可信度,这已经非常高了。
        一来领兵的是陈新甲,朝廷的兵部尚书,估计还做不出谎报军功的事情。二来金州军以往的战绩就非常彪悍,再砍三千鞑子脑袋也不是不可能。
        这场胜利令朝廷的士气都为之一振,到处都是官员们聚在一起讨论开平大捷的事情。
        “你说这陈举人的运气也忒好了点吧,就这样出去转了一圈,就白捡了这么大的功劳。”这是一个典型的酸葡萄官员,还不忘拿陈新甲的举人身份来讽刺。
        “不过是粗鄙武事,有辱斯文,也只有他这样的举人才会自甘堕落、舞枪弄棒,我等不屑为之。”
        “就是,这下只怕他的尾巴都要翘上天了吧。”
        “诸位,还是要往好处想,鞑子不走,京师就要一直戒严,再这样下去,只怕饭都吃不上了。”
        “不过是鞑子的偏师,多尔衮还在沧州没走呢,真有本事就把多尔衮也赶走吧,整天提心吊胆的日子都没法过了。”
        “能够打败岳托已经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了,想要打败多尔衮,只怕难啊。”
        “你们说陈举人得了这么大的彩头,朝廷会怎么封赏?转实职?封爵?”
        “哪又如何?他一个举人,能够做到尚书,都不知道是祖上积了多大的德,难不成他还指望凭这些鞑子脑袋入阁?”
        “诸位还请嘴下留德,这兵部就是个大坑,保不住哪天连命都没有了,要不哪里轮得到陈大人上位。不过陈大人能够亲临战阵一线,确实勇气可嘉,实乃我辈楷模,在下只有佩服的份。”
        “不管怎么说打了胜仗总是好事情,要不然皇上和大佬们整天阴着个脸咱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也是,等鞑子走了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人头落地。有了这场胜仗,希望皇上的怒火小一些,别烧到咱们头上就好。”
        “还是等核对完人头再说吧,别到时候又是空欢喜一场。”
        ……
        朝中官员对于开平大捷,大佬们欢喜的居多。虽然陈新甲是杨嗣昌夹袋里的人,但是有了这场胜利,阁老们面临的压力会小很多,毕竟谁也不想整天被崇祯阴着个脸对待,所以陈新甲的这个功劳大家都得认。
        为此内阁首辅刘宇亮特意带内阁全体成员向崇祯表示了祝贺,崇祯难得的给了笑脸,让大佬们的心情都跟着好了不少。
        朝廷里的其他官员心态则要复杂得多。虽然大家也都欣喜打败了鞑子,但是对于陈新甲获得这个功劳,大度的人觉得理所当然,但是更多的人则心底里非常嫉妒,特别是陈新甲学历仅仅是个举人,却将众多进士老爷们踩在了脚下,让他们非常没有面子。
        为了尽快落实开元大捷的真实性,兵部核对战功的官员以及监察御史们冒着遭遇鞑子的危险前往开平,可见朝廷对这场胜利的重视和渴望。
        陈新甲除了给朝廷送来了捷报,私下里还单独给杨嗣昌写了封信详细介绍了战斗的经过。
        信中对金州军介绍的非常详细,认为金州军实力异常强悍,用得好是朝廷之福,用不好对朝廷会是巨大的威胁。朝廷应该早做打算,如何安抚、制衡、控制住金州军需要尽早制定完善的策略。
        信中还对金州军的军队建设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将其中的优点、缺点都一一列举了出来,是这些日子以来陈新甲细心观察得出来的结论。
        并且说到,朝廷要想重整雄风,编练新军势在必行。
        看过了金州军的部队,再来看朝廷的军队,真的是不忍直视。原来陈新甲还不觉得,现在看起来感觉明军就像一坨屎一样,除了空耗朝廷的钱粮,一点作用都没有起到,还不如另起炉灶,编练新军。
        杨嗣昌也知道朝廷的军队不堪征伐、徒耗钱粮,但是编练新军兹事体大,很难一蹴而就。
        首先就是钱粮的问题,朝廷早就入不敷出,想要从国库拿钱根本不可能,唯一能指望的就只有皇帝的内库了。
        即使皇帝愿意出钱,那么还有兵员的来源问题、谁负责训练的问题、新军的指挥权归属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京师的兵权大多掌握在勋贵们的手里,但是这么多代下来,这些勋贵们早就腐化堕落了。他们虽然与国同休,但是贪污腐化、挖国家墙角从来都不手软。军队长期缺乏训练、人员缺额巨大、兵员素质奇差、武器装备残破不全,根本没有什么作战的能力,遇到战事只能依靠外军。
        偏偏这样的军队还消耗着国家的巨大钱粮,皇帝还要时常笼络,说出来都是满满的辛酸泪。要是新军交到这帮人手里,等于是换汤不换药,绝对没有成功的可能。
        但是不交给勋贵们,就只能将编练新军的事情交给御马监,也就是太监们的手上,这又是杨嗣昌等大臣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哪怕大家都知道编练新军的好处和必要性,但是因为各种厉害关系迟迟不能动起来。
        更重要的是,一旦编练新军,原来的军队就会受到巨大的威胁,他们是否愿意舍弃手中的既得利益,坐以待毙还是个未知数。万一他们串通起来起兵造反,朝廷绝对承受不了这个打击,所以顾虑重重之下,连皇帝都不敢轻举妄动。
        杨嗣昌又拿起前段时间陈新甲汇报的济州岛见闻,厚厚的一大摞纸上写满了对济州岛的溢美之词。
        富足、安宁、守序、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康,对官府的认可度和依赖度极高。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工商业异常发达,为金州军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和海量的税收,使得金州军有足够的财力扩充军队、发展教育、赈济孤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