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明末之兴汉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兴汉

第414页

书籍名:《明末之兴汉》    作者:猪哥老腰

        卢象升对崔永健更多的是新奇。
        自从大唐覆灭之后,已经很少有外族能够在汉人政权里身居高位了,即使有少部分,也是在武将序列里,极少有文官。哪怕是号称小中华的朝鲜,也极少能够有文人能够得到大明士人的认可,这属于大国在文化上的强势心理。
        崔永建对卢象升则是带着一丝崇拜。
        要知道卢象升虽然因为战事的原因被贬为庶人,但是他毕竟是做过兵部尚书的人,这份履历足够让绝大多数明朝士人仰望,更不用说一向视明朝为老大的朝鲜人了。
        何况鲁若麟对卢象升非常尊重,不管是基于哪一点,卢象升都值得崔永建慎重对待。
        崔永建盛情邀请卢象升坐自己的马车一起入城,卢象升也非常给面子,欣然应允。
        作为辽南职位最高的官员,崔永建还有一队随身护卫时刻守护在身边,一看就知道是精锐士兵。在这些护卫的中间,是一辆宽大奢华的马车。
        崔永建的马车是与大明截然不同的四轮马车,而且与当初接待陈新甲时又有了一些变化。
        依然是玻璃车窗、弹簧减震、滚珠轴承,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橡胶轮胎。加上平整的水泥马路,马车跑得飞快,却不怎么颠簸。
        饶是卢象升见多识广,对这个新式马车也是好奇得很。“崔大人,这马车是如何制作的,竟然如此平稳?”
        几乎每个第一次见到四轮马车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疑问,解释的次数多了,崔永建哪怕不是技术出身,也讲得头头是道。
        对于崔永建讲的转向、减震、橡胶,卢象升不是很懂,但是也装出一副原来如此的模样。
        “此车载重如何?”卢象升毕竟是实用型的官员,首先关注的就是它的运输能力。
        “两轮马车用一马拉的话,最多只能拉三五百斤,而且走不远。这种四轮马车一马就可以拉两千斤,而且更加省力,走得更远。”崔永建指了指窗外,正好有一辆拉煤的马车经过。“常州公请看,这车煤起码有两千多斤,但是速度并不慢。”
        卢象升从窗户往外看去,只见那辆四轮煤车上面煤炭堆得满满的,虽然拉车的马看起来有点吃力,但是跑起来的速度并不慢,至少看起来比两轮马车拉个三五百斤要轻松不少。
        想到大明境内糟糕的道路情况,转运物资之艰难,损耗之大,卢象升开口问道:“此马车可在大明推广?”
        崔永建摇了摇头,“四轮马车虽好,但是对道路的要求也非常高。起码要求道路平整,否则极易损坏。最好是像这样的水泥路面,才能真正发挥四轮马车的作用。”
        听到要配水泥路才行,卢象升对四轮马车的兴趣顿时下降了不少。大明连目前的道路整修都没钱,怎么可能有钱修建耗资巨大的水泥路。
        从港区到旅顺城,沿宽敞的水泥路修建了大量的营房,那些来到旅顺的移民都在这里修整并等待分配。
        春天就要到了,辽南这块大地也将重新焕发生机。这些移民将会被分配到辽南各地,抢在春耕之前开荒种地。
        原本辽南也有许多的良田,但是自从被鞑子占领之后,大多已经荒废,只有少量还有人耕种。这些移民的首要工作就是将那些荒地重新开垦出来,再种上粮食。
        如何将这些移民合理的安排到各个地方是一项巨大而繁琐的工作,不仅仅是把人送到地头就完事了。还要安置他们居住、划分田地,组织他们开挖沟渠,组建基层的管理机构,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
        所以辽南的官员们是真的很忙,崔永建能够抽空出来见卢象升是真的不容易。
        “崔大人,这些百姓你们准备如何安置?”这一直是卢象升心中的疑惑。
        要知道这可不是几百几千人,是涉及到几十万人的安置。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可持续的规划,仅仅是吃饭就可以把金州军吃垮了。
        “主要是两个办法,一个是种地。辽南地广人稀,有大量的田地可以利用起来安置百姓。只要熬过了最开始的几个月,等到田地有了产出,即使来再多的百姓也不怕了。”崔永建的话中规中矩,也是这个时代的常态做法,并没有什么好稀奇的。
        “另外一个就是做工了。这做工分为两种,一个是搞建设,一个是进作坊里进行生产,也可以消耗大量的人力。”这个办法倒是与大明有些不一样。
        “用得到这么多的人做工吗?”卢象升的家乡常州也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脱离耕种专心做工的人有很多。但是那些工人都是在小作坊里做事,没有辽南这么大的规模。
        “要的。南关工地还没有完全完工,等到天气稍微暖和一点,大地解冻,就要重新开始施工了。目标就是将南关修建得固若金汤,不给鞑子留一点缝隙,那里就需要大量的工人。”
        “还有计划里要修建的一些工厂,也要开工了。像水泥厂、钢铁厂、纺织厂、成衣厂、船厂等,都需要大量的工人。说实话,我还怕到时候人手不足,影响修建进度。”
        从崔永建的只言片语中,卢象升看到了金州军的庞大计划。只是一下子上马这么多的大项目,金州军撑得住吗?还是说鲁若麟的家底已经丰厚到这种程度了?
        “一下子将摊子铺得这么大,金州军能应付的多来吗?”卢象升好奇的问道。
        “光靠金州军一己之力肯定是不行的,不过这些工厂也不都是我们一家的,还有很多其他人参股的。”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层次高一些的人都知道,所以崔永建告诉卢象升也无妨。
        “哦?都是些什么人?”卢象升来了兴趣。
        “都是与金州军合作了多年的朋友,江南那边的占大头,朝鲜的也有一些,就是南边的郑家也有参与。”能够拉来这么多的人参与,崔永建也是非常自豪的。
        这些人参股带来的不光是资金,还有自己的渠道和物资。像这次的运粮,除了应鲁若麟的要求之外,也是因为自家的生意也参与其中,后续需要鲁若麟帮忙的地方还有很多。
        这些百姓最后怎么分配,哪个先哪个后还不是鲁若麟说了算。除了参股金州军的项目,这些商人们也有一些自家独立的项目,也是需要大量人手的,能否招到人手也要鲁若麟点头才行。
        更有甚者,像郑芝龙更是提出了用粮食换移民,可见这些人手其实还是很吃香的。只是鲁若麟自己都不够用,怎么可能送给郑芝龙。
        现在确实有些困难,等到这些人安定下来,持续生产,产生的效益将会极为可观,所以再难鲁若麟也会咬牙坚持下去。
        这些家族和势力之所以如此力挺金州军,就是因为金州军治下的营商环境有口皆碑,数遍整个大明周边都是独一份,想要找个比金州军治下更合适做生意的地方实在是难如登天。
        这年头并不是你随便找个地方建好工坊,招来工人就可以赚钱的,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比土地和工人重要得多。正是这样,才愈发显得金州军的珍贵,也才会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虽然有其他势力参股进来,但是主导权始终在金州军手里,这点鲁若麟是绝对不会马虎的。
        想到金州军雄伟的规划,而朝廷却困顿不堪,卢象升心情非常沉重。
        很快,崔永建和卢象升就来到了旅顺城。
        旅顺城的外城因为天气原因暂时停止了施工,但是规划的面积非常庞大,可以看出金州军的勃勃雄心。
        来到旅顺内城,这里比以前更加繁华了,南来北往的商人明显变多了很多。街道上的商铺几乎生意都非常兴旺,一片火热的景象。
        现在的商铺都是原来的旧房子,而且数量不是太多。但是规划中的各种商铺、酒楼、客栈等马上就会开工,将大大缓解现在的紧张局面。
        旅顺旧城里的土地除了留出来公用的,其他的全都销售一空,为金州军换回来大笔的资金。现在还没有成型的外城土地也有人想要购买,只是崔永建一直忍着没有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