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明末之兴汉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兴汉

第490页

书籍名:《明末之兴汉》    作者:猪哥老腰

        衣服和鞋子都是由运输行会统一定制的,特别结实耐用的那种,每人两套;粗藤编制的帽子每人一顶,上工必须佩戴,主要就是起个安全防护的作用;手套无限量供应,破损的话可以拿旧的去换新的。
        有了这身装束,那些苦力们看起来不再是散兵游勇,有了一点职业运输人员的味道,走出去的时候自信心都会高很多。
        住的地方是临时搭建的营房,大通铺。床单被褥不缺,遮风挡雨无虞,还有专门的人烧热水,可以让苦力们下工后泡个热水脚。住宿区甚至还有几个大澡堂,每三天可以凭票进去洗个热水澡。
        运输行会还强制要求每十天必须休息一天,半薪;如果受伤了,行会会请医生来医治,依旧包吃住;如果不幸工伤死亡了还有一定的赔偿。
        运输行会对苦力们的权益保障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别说外人想要欺负压榨苦力了,就是内部有人想要欺压老实人都会受到严惩,充分保证每个苦力能够享受应有的待遇和保住自己的劳动所得。
        不要小看这一条,码头苦力这个群体是很容易滋生出帮派势力的,总会有一些人不愿意吃苦,希望通过欺压的手段获得利益。运输行会打击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就让苦力们对行会产生好感和依赖感,对行会的忠诚度也会更高,使整个组织更好的发展。
        甚至在名称这个小细节上运输行会也没有放过,苦力这个称呼被正式抛弃,全部改称装卸工,不过苦力们习惯叫自己搬运工。不要小看这个细节,它使得搬运工这个群体有了荣誉感,不再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卑,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有组织、有依靠的人。
        这样的一套组合拳下来,让以往吃糠咽菜、受尽剥削和压迫的装卸工们仿佛进了天堂一般。士气暴涨、战斗力飙升自然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劳动效率大大的提高了,而且那种凝聚力和向心力绝对不是以前可比的。
        不客气的说,只要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运输行会让装卸工们杀官造反只怕他们也会干的。
        这些还只是现有的待遇,在运输行会的远期规划中,还包括对装卸工们进行一定程度的知识培训,从中挖掘人才。对装卸工子女进行免费教育,培养他们成才。
        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将运输行会建设成一个人人羡慕的、强大的、有战斗力的团体。总之,金州军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在大明本土培养势力的机会。
        口碑和名气这个东西是很容易传播出去的,运输行会给予装卸工们的待遇很快就通过商人以及他们的伙计在江南传开了,接着就是大量的贫苦百姓想方设法来到上海,希望加入到运输行会来谋一个生路。
        对这些人,运输行会是来者不拒,有多少收多少。上海用不了这么多人,行会还有其他分部。比如济州岛、辽南都有运输行会的业务,人员也是可以外派的嘛。金州军往来的商船那么多,带这些员工们出海简直不要太简单。
        金州军之所以花这么大的力气也要在上海建设这个基地,目的除了赚钱,就是要从江南汲取大明的营养,带走自己需要的物资、人才、人口。只要金州军在上海一日,金州军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遮遮掩掩的。
        而且通过建设上海,金州军还可以将自己的名声在大明本土传扬开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名声这种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一个好的名声可以让金州军事半功倍,拥有更多的支持者。
        金州军的船队在上海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展示完自己的武力后,船队很快就带着采购来的商品离开了,让一直紧绷着神经的官府和士绅们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金州军船队的到来,非但没有带来血与火,反而带来了繁荣与兴盛,这使得官府和士绅对金州军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
        上海本地的士绅们赚了个盆满钵满不说,就连东林党里的不少家族同样获益颇丰。官府的收益也不少,虽然税收的大头都被户部和内廷拿走了,但是剩下来的也不少。仅仅是一个进城税,就比以往翻了十几倍,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这个世界和谁过不去都行,唯独不能和钱过不去。利益永远是合作的基础,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仇人也会变成朋友。
        面对白花花的银子、黑黝黝的炮口,东林党的一众人也开始动摇了。与这样一个强大的势力敌对真的划算吗?
        虽然金州军侵犯了一些江南士绅们的利益,但是总体来说双方的合作还是不错的。
        对比以往的数据,金州军控制了华夏北部海域之后,即便是那些被斩断了海外触角的家族,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出货量大大超过了以前自己走私的时候,更不用说那些原本没有能力走私的家族了。
        而且金州军厘清海域的行为大大的增强了江南沿海一带的安全,大家再也不用担心海盗的威胁了。
        在郑家控制的南华夏海还有零星的海盗存在,但是在华夏北方,海盗早就销声匿迹了。南方的海盗们也绝对不会越过那条心照不宣的势力划分线跑到金州军的地盘,因为那和送死没有区别。
        金州军对于清剿海盗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
        合作还是对抗,这是东林党们面对的难题。
        最后,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东林党内部达成一致,如果金州军维持现状,不在江南扩张势力,东林党就可以与金州军合作,不给金州军添麻烦。如果金州军向外扩张,江南士绅们则要放弃眼前的利益与金州军对抗到底。

第340章  死脑筋
        其实东林党的内部决定不过是这帮文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这些自以为是的文人们永远也不会想到,他们老早就被鲁若麟在心里判了死刑,只是执行的日子还没有到而已。
        用不了几年,大明北方的局势将更加恶劣,朝廷自顾不暇,更不会有余力管金州军的事情了。而金州军的实力也将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个时候金州军再大举进入江南,将大明最繁华富庶的地区收入囊中就要容易得多了。
        到时候面对战争的威胁,想必江南士绅们的态度会有一个大的转变,从抗拒金州军变成求金州军过去保护他们将是大概率的事情。毕竟比起那些抢钱杀人的流寇,合作了这么多年的金州军就要可爱多了。
        那个时候再来收拾这帮东林党就轻松多了。所以鲁若麟稳得很,也很有耐性,无非是让这帮伪君子再逍遥两年。
        金州军在上海大肆贸易,参与交易的各方都是赚得盆满钵满,意外的养肥了收税的官员。
        户部和内廷的收税官们在这次交易中收了几万两的税,几个税官都快要乐疯了,这可是妥妥的功劳啊。
        而且只要上海的贸易所存在,他们就可以长期的收下去,简直就是一个聚宝盆。
        税官们收税能够如此顺利,还多亏了金州军的大力配合。
        金州军兑现了当初对杨嗣昌许下的诺言,帮助朝廷收取商税,上海贸易所就是双方的第一次尝试。
        金州军的帮助很简单,任何没有在朝廷完税的商人不得与金州军进行交易。这就迫使商人们必须缴纳税款,否则不能交易怎么赚钱。
        也不是没有商人私下里想要做做金州军的工作,让金州军通融一下,网开一面。但是他们小看了金州军的执行力,没有人敢给他们开这个后门。
        一些大家族逃税逃习惯了,仗着自己的势力想要逃税,搬出来的后台一个比一个大,但是然并卵,金州军照样不鸟他们。
        私底下里商人们咒骂金州军缺心眼、死脑筋,明明可以不交税,为什么非要帮着朝廷收税,而且对金州军一点好处都没有。
        对于这个命令,其实金州军内部也有很多人心存疑虑。明明金州军自己收税就好了,为什么要吃力不讨好的帮朝廷收税?
        其实并不是鲁若麟吃多了撑的讨好崇祯,而是想要为朝廷多续一点时间的命而已。
        金州军帮着朝廷收税就可以让大明起死回生?纯粹是想多了。大明走到如今的地步,早就病入膏肓了,神仙也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