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明末之兴汉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兴汉

第529页

书籍名:《明末之兴汉》    作者:猪哥老腰

        在战争期间一度暂停的人口输入也重新开始启动,每天都有大批的流民进入辽南,等待着金州军的安置。
        时间非常紧迫,鲁若麟深知朝廷不会长期允许金州军这样大肆的转移百姓,一旦缓过气来,禁止人口外流将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如果不趁着朝廷的禁令还没有下达多迁移一些百姓,以后想要转移人口就要困难得多。
        辽南的地域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可供分配的土地渐渐也有些不足了,金州军将新来的移民统统安置在了长生岛。
        长生岛面积有三百多平方公里,是华夏北方的第一大岛,非常适合开垦。利用得合理的话,安置个二三十万人还是没有问题的。
        这是鲁若麟第一次来到长生岛视察,沈世魁全程陪同,第一站鲁若麟选择来到长生岛的南汛口实地勘察。
        南浔口是离辽东半岛最近的地方,海峡宽度只有四五百米,用木筏都可以横渡,更不用说冬季海水结冰,长生岛与辽东半岛就会连为一体。
        “都督,南浔口这里我准备建一道城墙,不用像南关那么高、那么长,能够防住鞑子偷袭就行。”沈世魁指着南浔口说道。
        鲁若麟想了想:“今年人力和水泥供应都比较紧张,想要大规模的修建城墙不太可能。先在南浔口这里修一个城堡,再沿岸建设一些堡垒,应该可以防止住鞑子的偷袭了。”
        冬季行军本来就不容易,鞑子即使是想偷袭也不可能出动大军。小股人马偷袭,只要扼守住交通要道,问题就不大。
        等熬过了这两年的蛰伏期,鞑子应该就不会有能力再到辽南一带活动,长生岛的城墙修不修意义也就不大了。
        辽东的冬天大雪过膝是常态,鞑子想要通过冰面来袭击长生岛也没有那么容易,所以沈世魁对于鲁若麟的方案也表示同意。毕竟修城墙耗费太大,还是修堡垒实在一些。
        “底下的军士士气怎么样?”鲁若麟问道。
        “非常好。”沈世魁笑着说道:“这里的环境比皮岛好多了,再加上吃得饱、穿得暖,那些小崽子们都胖了不少。”
        “待遇好了,训练可不能放松。”鲁若麟提醒道。
        沈世魁点点头,“现在完全按照金州军的训练办法来,战斗力比以前强多了。”

第366章  扶持渔民
        东江军这次的整编力度还是非常大的,除了少部分人去天津追随沈志祥,还有一部分人拿了遣散费离开。再将一些老弱分流出去种田或者读书、当学徒,剩下的都是一些正值当打之年的青壮。
        这些青壮因为自愿留下来,对改编也不抵触,训练的热情很高,所以东江军虽然人数大大减少,但是战斗力却不降反升。
        而且有金州军接手后勤方面的事情,沈世魁再也不用操心钱粮,日子反而好过得多。
        金州军入驻东江军负责训练的军官虽然来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已经充分赢得了士兵们的信任,现在即使沈世魁想要把他们带到朝廷那边去,也没有那么容易了。
        鲁若麟在沈世魁的陪同下去视察了东江军的军营,如果不是营房上挂的旗帜与金州军不同,现在的东江军几乎和金州军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
        一样的装备,一样的规矩,一样的行事风格,唯一与金州军有些区别的就是精气神。
        金州军那种独特的气质与这个时代的军队有太大的不同,这是建立在金州军长时间坚持教育的基础之上。从兵源素质上金州军甩了其他军队几条街,一支有知识、有思想的军队所拥有的独特气质绝对不是其他部队可以模仿的。
        东江军的士兵想要追上金州军,任重而道远。
        长生岛上有一个码头,原来是岛民们停靠船只的地方,清军占领辽东之后逐渐荒废,随着金州军的到来,这个码头也焕发了新生。
        大量人员的往来使得原来的码头不堪负重,扩建势在必行。以金州军的行事风格,要修就修大、修好,新建的码头完全是将原来的码头推倒重建。
        第一批移民来到长生岛的时候,他们的任务就是新建码头。在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资支持下,长生岛的新码头已经初具规模,完全可以满足金州军的需要。
        因为码头位于长生岛的南边,大家习惯性的称呼码头为南港,非常的直接了当。
        南港共有泊位三十几个,可以停靠金州军的所有船型,而且还预留有足够的空地用于扩建。
        码头、栈道都是用水泥、石头修建的,异常坚固。码头区还有大量新建的商铺和仓库,商人们从来不缺乏开拓精神,在金州军决定开发长生岛时,就有精明的商人跟着过来做生意了。
        对金州军来说,长生岛的土地就和白捡的没什么区别。只需要金州军保证长生岛的安全,做好基础开发,这些土地全都可以用来交易。
        除了卖地的钱,只要经营得当,这里以后还可以为金州军提供源源不断的税收,并且为金州军提供丰富的人力和物资供应。
        除了这些大型泊位,在港口的两边还有很多小型的泊位,那里是专门供中小型渔船停泊使用的。
        现在南港的造船厂已经投入使用了,主要是生产一些小型的捕鱼船,卖给长生岛的渔民在近海捕鱼。
        等到技术和规模起来之后,造船厂就会建造中大型船只,成为旅顺造船厂的有益补充。
        一艘渔船的价钱对于那些逃难到长生岛的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几乎没有人能够拿出来。
        为了让百姓早日自力更生,金州军将造出来的渔船租借给有捕鱼能力的百姓,让他们出海打渔。在他们开始赚钱之后再分期偿还,最终将渔船移交到个人手中。
        金州军贴钱这样做不光是为了让百姓富裕起来,更重要的是鼓励百姓出海捕鱼,增加金州军治下的粮食产量。
        赵祖泉就是长生岛的渔民,手上有一条从当地官府租借来的渔船。渔船不大,只有五吨左右的排水量,却是赵祖泉的宝贝疙瘩。
        当初来到长生岛之后,赵祖泉原本是被分配去做农民的。但是当他从船厂的工人那里得到消息,知道官府有对渔民的扶持政策,一下子就让他动心了。
        赵祖泉在老家的时候就是渔民,虽然是河上的,与海边的渔民大大不同,但是一身捕鱼手艺还是很精湛的。原本被分去种田就是迫不得已,毕竟要活下去,只能听官府的安排。但是一辈子没有种过地的赵祖泉对于种田信心不是很足,现在有了可以重新做渔民的机会自然想去试一下。
        不过他来到长生岛时除了带着老婆孩子,身上一文钱都没有,更不用说渔船了。
        他曾经多次到船厂边去看船厂的工人造船,每每看到崭新的渔船都会让他向往不已。
        来的次数多了,船厂的工人也和他慢慢的熟了起来,便与他聊了起来。
        “老赵,既然你以前是渔民,干嘛不去捕鱼,非要去种地啊?”孙船工问道。
        赵祖泉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脑袋:“这不是没钱买船嘛。”
        “你不知道吗?咱们船厂的船是可以租的。没钱也没关系,等打渔赚到钱了可以慢慢还。”孙船工诧异的说道。
        “可以租?没人跟我说啊。”赵祖泉也有些惊讶,然后急切的问道:“孙大哥,这船怎么个租法?”
        “你看这船造的咋样?”船工问道。
        “用料扎实,做工精细,桐油也刷的很厚,是条好船。”赵祖泉看着旁边的一条新船,满眼的羡慕。
        “这样的船三十两银子不贵吧?”孙船工追问道。
        “不贵,一点都不贵,已经很便宜了。”赵祖泉知道这样的船要是在老家,没有四十两拿不下来。
        “只要你跟官府签了协议,每年还六两银子,还满五年,这船就是你的了。”孙船工骄傲的拍了拍身边的渔船。
        “每年还六两银子,还满五年。”赵祖泉默默的心里算了一下,有点惊讶的问道:“那不是正好三十两,不要利息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