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明末之兴汉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兴汉

第689页

书籍名:《明末之兴汉》    作者:猪哥老腰

        虽然安将南京城控制得死死的,但是那些南京土着们在南京这么多年,想要从外面传递消息还是有些门路的。
        段元顺终于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要他发动自己的下线明天配合城外的军队攻城,最好是能够打开东门的城门。
        等待已久的段元顺立马出门联系自己发展的那些下线,在躲过了那些巡逻的士兵之后,顺利的完成了任务。
        在他满怀欣喜的回到家中的时候,等待他的是早已等候多时的镇抚司官兵。
        “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将那些老鼠抓住,而是让他们将消息传出去?”吴朝杰不解的向鲁若麟问道。
        “我这是在给那些人最后一次机会,如果他们悬崖勒马,我还会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他们执迷不悟,那就怨不得谁了。”鲁若麟叹息道。
        第二天,有了精锐家丁队伍和黄得功、刘良佐人马的加入,攻城的力度明显大了不少,云梯也开始架上了南京城头。
        那些被权贵们策反的新军官兵们此时也开始有了动静。
        有的人还在犹豫要不要反叛,有的人则已经开始行动了。
        “兄弟们,我们都是朝廷的兵,现在城外大军奉皇上的命令讨伐安国公,我等自然该听从朝廷和皇上的命令,为皇上作战。现在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只要我们打开城门,事后人人都可以升官发财,得到的赏银也会是我给你们的好几倍。你们愿不愿意跟着我干?”某个被策反的排长对召集起来的手下说道。
        排长身边还有几个亲信,手握钢刀,虎视眈眈的看着底下的士兵们。
        新军中,新人能够做到的最大官职也只能是排长,再往上都是安调过来的老兵。排长的职位虽然小,但是如果几个甚至十几个排的士兵集中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力量,用来夺取城门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普通的士兵畏惧排长的威严,不怎么敢说话,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从大道理上讲,排长说的或许是真的,但是给他们新生活的是鲁若麟,并不是朝廷或者皇上,所以要他们叛变鲁若麟心理上一时还有点转不过来。
        这个时候排里的镇抚官幽幽的说道:“排长,你终于还是走到了这一步,实在是太让我失望了。”
        镇抚官也是安排过来的,不可能叛变鲁若麟。
        “少废话,要么跟我们一起干,要么就去死。”排长恶狠狠的盯着镇抚官,对身边的亲信打了个手势,让他们将镇抚官干掉,顺便震慑一下那些士兵。
        镇抚官似乎料到他们有这一手,高声大喊道:“动手吧!”
        立马从外面跑进来一群全副武装的士兵,手持弓弩火枪,将这里团团包围,看得排长一伙人目瞪口呆。
        “将这些叛徒押下去,等候处置!”镇抚官一声令下,排长一伙人不敢反抗,脸色苍白的被押走了。
        这个时候再傻的人也知道,安早有准备,所谓得里应外合不过是一个笑话。

第474章  乏善可陈的战争
        选择叛变的新军军官并不多,不过十几个人,但是比例却很高,起码占到了被策反人员的一半以上,可见江南权贵们对地方渗透的有多深,影响力有多大。
        如果不是安队士兵们确实不错,洗脑也算有一定的成效,究竟会有多少人参与叛乱还真不好说。
        当然,凡事有弊则有利,这次叛乱对新军来说也是一次清扫与洗礼,至少剩下的人忠诚度是经受住了考验的。
        没有内应帮忙打开城门,刘孔昭的军队想要攻下南京城难度实在是太大了。既然新军那边指望不上了,刘孔昭只能将希望寄托在那些城内勋贵们身上。
        刘孔昭希望这些勋贵们能够发动家丁去夺取城门,只是那些勋贵们还在犹豫之中。
        虽然大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事情败了谁也逃不掉,但是在安还牢牢控制城内的情况下,发动家丁去夺城门还是有很大风险的。
        这种事情没有一个强力人物领头,那些各怀鬼胎的勋贵们谁也不会主动去当这个出头鸟。
        黄得功、刘良佐麾下人马的加入不过是场面看起来好了一点,但是离攻陷南京城起码还有老大的距离。
        没有更多办法的刘孔昭只能采取疲兵战术,欺负安人数较少,轮换时间比较长来做文章,准备每日派人攻城,让安疲于应对,再看战局会不会有什么变化。比如西边的左良玉突破安阻拦,增援南京之类的。
        不过刘孔昭的想法是好的,但是鲁若麟已经决定不给他更多的时间了。
        连续几天攻城失败,城外的叛军士气已经比较低落了,这个时候如果给叛军的主力部队来个致命一击,整个叛军数十万人很有可能直接就崩溃了。
        鲁若麟将出击的时间定在了夜晚,出击的主力是一直蓄精养锐的一万骑兵,另外还有三万新军士兵协同作战。在镇江的林镇远部也得到命令早已运动到了附近,就等着今晚来个前后夹击了。
        因为安的伙食舍得下本钱,士兵们基本没有夜盲症。而城外的叛军除了少数精锐,其余的基本在晚上目不能视,这也是鲁若麟将出击选在晚上的原因之一。
        因为叛军的人数是安的十倍以上,这给了他们很大的安全感,所以刘孔昭他们对于安出城作战的准备并不是很充足。
        加上以那些卫所兵的战备素养,也不可能指望他们修建多么牢固的营地,所以当夜幕中,安的骑兵冲破黑暗的时候,非常容易的就冲进了叛军的大营。
        虽然是几十万人的大战,但是整个过程真的乏善可陈。
        在安突入叛军营地后不久,整个叛军居然就崩溃了,包括那些并没有受到攻击的地方。数十万的大军,能够有胆量组织反抗的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并且一触即溃,根本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面对准备充分、战斗力彪悍的安,作为主要攻击目标的黄得功、刘良佐,还有中军大营里的那些精锐家丁们的表现并没有比那些普通的卫所兵好多少,同样是不堪一击。
        安不管其他的叛军,追着黄得功和刘良佐的队伍打,他们是唯一还没有完全崩溃的军队。至于刘孔昭集合起来的那些精锐家丁队伍,除了一些围在他身边逃跑的人,其余的都跑得没影了。
        都是打过仗的人,只要不是特别忠心的,自然知道这个时候待在刘孔昭身边有多危险。
        这一夜南京城外火光冲天,厮杀声、叫喊声连南京城里都隐约可闻,使得无数人彻夜难眠。
        稍微有点头脑的都明白,这是安出城夜袭了,否则不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只是他们不清楚城外的状况,祈祷着刘孔昭他们能够扛得住。
        可惜的是,城外的战况绝对会让他们大失所望。
        受到攻击,失去指挥的叛军现在就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只想着向远离南京城的地方跑,也不管什么方向和地点了,总之是越远越好。
        数十万大军,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仗打到后面,安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作战了,而是不停的抓俘虏。可惜的是安人数有限,而叛军则数量太过庞大,即使后来鲁若麟冒险将城中的军队又派出去了一些,最后抓到的俘虏也不过二十万人。其他的叛军除了极少数被杀死,或者死于混乱,绝大多数都跑掉了。
        这场战争对鲁若麟来说就像是一场闹剧,除非给鲁若麟送来大量的免费劳动力,还有数量庞大的粮草物资,以及收拾那些反对者的借口,并没有给安带来什么麻烦。
        天亮之后,城外的战斗结果传回城内,百姓们担心中带着窃喜,在安几个月的治理下,这些百姓内心里已经认可了安的统治。他们不希望安战败,再次恢复到从前的生活。
        城中权贵们则是一片哀嚎,愁云惨淡。特别是那些公开攻击过鲁若麟和安的官员,更加的惶惶不可终日。
        得到消息的朱慈烺吓得小脸煞白,连忙派出了使者对鲁若麟进行慰问,想要弥补一下关系。
        此前朱慈烺态度暧昧,内心里是希望鲁若麟战败的。毕竟南京掌控在鲁若麟手里,连皇宫里的侍卫都是安的人,这让他如何睡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