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明末之兴汉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兴汉

第781页

书籍名:《明末之兴汉》    作者:猪哥老腰

        但朱慈烺也知道这种事情只能在梦里做做,安国军是鲁若麟一手打造,即使没有鲁若麟,他们效忠的对象也不是自己,而是鲁若麟的儿子们。就像曹魏权臣司马氏一般,哪怕司马家族的掌权者换了几波,曹魏的大权也没有回到曹氏手里过。
        朱慈烺没有实力,没有声望,甚至没有手段,安国军这样的天下雄师凭什么效忠你?就凭你的皇帝名号?做梦吧。
        要不是有鲁若麟压制着,安国军早就推鲁若麟上位了。以现在的情形,安国军想要换个皇帝实在是太容易了。
        当天的皇宫庆功宴在朱慈烺放低身段,有意讨好之下举行得非常顺利,君臣相得、波澜不惊。
        群臣们的态度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鲁若麟在他们看来就是未来的君主,朱慈烺迟早会被淘汰。
        如果朱慈烺态度强硬,虽然可以展现一个君王应有的风骨,但是下场必定不好,这就会让百官们也在历史上留下污点。
        如果朱慈烺识大体、知进退,有一个体面的结局,那么百官们的风评也会好很多。
        所以在朱慈烺展现出退让的态度之后,百官内心深处明显放松了不少。
        再怎么说鲁若麟也是朱家的女婿,要是改朝换代能够平稳进行,对大家都是好事。如果鲁若麟和朱嬍娖的儿子能够最终继承大统,那就更完美了,至少他们这些旧臣不用在良心上受那么多的谴责。
        当然,现在想这些事情还为时尚早,目前朝廷需要的是怎么赢得鲁若麟的欢心,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是纯粹的当一个看客。
        没有作用、没有功劳,新朝就不会有他们的一席之地,百官们看得很明白。
        庆功宴后的第二天,朱慈烺举行了盛大的祭祀太庙活动,以安国军缴获的大顺军诸多器物来告慰列祖列宗,以及崇祯的在天之灵。
        在祭祀上,朱慈烺哭得稀里哗啦,更多的是对祖宗们的愧疚。
        此时这个少年只能在内心深处祈求祖先的原谅,并请祖宗保佑家人能够有一个好的结局。
        在完成祭祖之后,朝廷中就有大臣上表为鲁若麟请功。
        因为鲁若麟功劳实在太大,封王又违背了鲁若麟的意愿,最后朝廷册封鲁若麟的长子鲁恒辉、次子鲁恒平、三子鲁恒亮为伯爵,鲁若麟本人则加封太子太保。
        其实这些官职和爵位对鲁若麟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了,但是朝廷也拿不出其他东西来封赏鲁若麟了,只能这样糊弄过去。
        随着局势开始明朗,朝廷也一改常态,非常用心的配合起安国军的各种要求。
        陈新甲作为鲁若麟在朝中的代言人,非常高调的执行起了鲁若麟的命令和意志,以往只在安国军统治范围内执行的政策开始在朝廷治下名正言顺的推行。
        这个时候,不管是装样子也好,真心实意执行也好,安国军的各项政策开始在江南之外缓慢的推行开来。
        鲁若麟此时的工作重点也转移到了内部建设上,至于各方的战事,已经无需鲁若麟操心了。
        鲁若麟借着大胜李自成之威,将新税法、新的宗室、勋贵安置办法、新的朝廷选官制度、新的军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新法、新规颁布,几乎打破了朝廷原有的所有基础框架,着力于构建一个全新的体系。
        如果是臣子想要实行这么多的改革,下场无疑会非常凄惨,就好比张居正。但是如果是鲁若麟这样即将上位的新君,阻力就要小很多了。
        何况鲁若麟手握重兵,反对他搞不好就是要掉脑袋的事情,没有人傻得在这个时候往刀口上撞。
        在鲁若麟实施的几个重要新政之中,新税法因为有了很长时间的铺垫,大家的接受程度已经很高,基本上没有引起什么波澜就推行下去了。
        针对宗室和勋贵的新规定,主要是剥夺了宗室和勋贵们的诸多特权,使得他们除了在物资待遇上依然享受一定的优待之外,法律上与平民已经没有太大差别。
        在最重要的继承制度上,鲁若麟彻底废除了世袭罔替,采用了降等袭爵,使得宗室和勋贵们如果不努力,几代之后就会变成平民,大大降低了国家的贵族阶层人数,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这个新规对即将到来的新朝有非常明显的指导意义,是很有可能在新朝继续执行的,针对的也是新朝新贵们。至于大明朝现有的宗室和勋贵,必定会在新朝归于平民,如果没有为新朝立下功勋的话。
        对于这个新规,除了利益受损的顶级宗室和勋贵们,无论是百姓还是百官都是举双手赞成的。
        其实百姓和百官们对于宗室和勋贵早就深恶痛绝,特别是随着他们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国家完全就是毒瘤,偏偏又无可奈何。鲁若麟的新政对于遏制这些权贵作用非常明显,有这个基础在,即使是新朝也不用为权贵的问题烦恼了。
        当然,与新政相对应的就是对宗室和勋贵的限制也没有那么多、那么苛刻了,不至于使宗室和勋贵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混吃等死,或者有才能得不到施展了。
        至于军队的改革,同样推行得非常顺利。
        现在朝廷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基本都在安国军手里,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推行新军制完全没有阻力。
        鲁若麟首先废除了落后、不得人心的分户制度,允许百姓、军属进行职业的自由选择和流动,彻底解除了军户、匠户们身上祖祖辈辈被强加的枷锁。
        以后朝廷的军队会采用募兵制,挑选精兵强将组成军队,并规定服役年限,退役后妥善安置。
        这样的军队虽然看似花的钱更多了,其实从社会成本上来说省了太多,关键是可以长期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了官兵们的一致支持和拥护。

537.科举改革(求订阅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与其他改革相比,最难的其实时选官制度的变动。        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度,唐朝进行完善,到宋朝、明朝逐渐稳固,科举已经成为朝廷选拔官员的最主要途径。        正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华夏王朝才算真正进入精英官僚统治阶段,而没有了长久掌握权力的世袭贵族阶层。        科举作为平民百姓最主要的社会越升通道,为无数平民百姓登上权力高峰创造了基础,是王朝拉拢社会精英、缓和社会矛盾、内部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        鲁若麟不反对科举,但是反对的是科举所考的内容,以及科举制度对官员的选拔要求和使用办法。        如今的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确实都是精英人,但不一定是精英官员。做官和做学问有共同之处,但差异也非常巨大,一个好的人未必就是一个好官员。        而且将科举局限在诗书章上,实在是太过偏颇了,也埋没了无数的专业人才,实在是令人惋惜。        但是科举制度实行了近千年,几乎是深入到了官僚们的骨髓中,想要改变它又岂是那么容易。        朝中百官都是科举出身,自然要维护现有的科举制度,这是他们的本能,无关于派系和立场。如果不是鲁若麟有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系统,为了统治天下,根本就不敢动这一块。        “陈阁老,科举是朝廷的根本,废除科举无异于自毁前程,其中利害难道你就没有跟安国公说清楚吗?”钱谦益痛心疾首的说道。        “元翁,安国公不是要废除科举,而是要改良,使得能够选拔更多、更好的人才治理国家。”陈新甲解释道。        “不习四书五经,不懂圣贤章,如何能够做官?”张慎言不满的说道。        “安国军底下的官员们都没有经历过科举,还不是把安国军治理得蒸蒸日上,张阁老有失偏颇了。”陈新甲暗讽道。        “刚不能久,打天下时可以如此,治天下时还是得需要能够精通圣人之道的人。”张慎言对安国军的用人之道从心底里不认可。        “用了精通圣人之道的人又如何?这天下依然是三百年一轮回,逃不过兴衰更替。可见只用人治国始终有缺啊,或许安国公的办法能够解决这个缺陷。”陈新甲明显已经被鲁若麟洗脑,对如今的科举制度同样不满。        “陈阁老不会是因为自己没有考上进士就想要对科举下手吧?你可要明白,动科举就是动天下读书人的命根子,是会站到所有读书人的对立面的。”张慎言嘲讽道。        “没有考上进士又如何?考上进士之后碌碌无闻的人多了去。科举真要是那么完美无缺,我大明朝会走到如今地步吗?如今吏治有多腐败想必各位都非常清楚,可见科举选上来的大部分都不是国之干才,而是酒囊饭袋、国家的蛀虫。”陈新甲反讽道。        “陈阁老,不要忘了你也是读书人出身,这样诋毁读书人非君子所为。”高宏图不满道。        “我辈读书是为了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可报效君王,下可安抚黎民。现在的读书人是什么样?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道德章做得花团锦簇,偏偏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贪赃枉法、安于享乐是唯恐落后,扶危济民却束手无策。看如今之天下,豪强巨富之家哪个不是读书人出身?十年寒窗,一朝富贵,家族是赚得盆满钵满,国家呢?被挖得千疮百孔,无可征之钱粮、无能战之猛士。这样的读书人,这样的科举于国何益?不改更待何时!”        陈新甲振振有词的说道,令内阁众人的脸都垮下来了。        诸位阁老都是科举的受益者,即使明知道科举弊端丛丛,但是依然坚定的维护着科举制度。现在被陈新甲将这块遮羞布彻底撕开,顿时有些恼羞成怒,偏偏陈新甲讲的都是事实。        “以御武是国朝长治久安的根基所在,武夫当政危害无穷,陈阁老熟读史书,应该知道五代十国之乱由。所以官虽然有一些败类,但瑕不掩瑜,国家能够安定都是官的功劳。”钱谦益反驳道。        “官一家独大,国家安定只是暂时的。虽然没有兵乱的危害那么直接明显,但是日久天长之下却在不断腐蚀国家的根基,危害一点也不比兵乱小。”        “以御武固然免去了诸多兵乱,但是没有精兵强将镇守四方、征伐四夷,国虽大,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肥肉罢了。所以国家的最好状态应该是武并立,治武功一个都不能缺失。这一点安国军就做的很好,所以才能征伐天下,战无不胜。”        “而且我们太过轻视杂学的作用了,一味用圣人之学治国,忽视了其他学说,使得我们千百年来固步自封,除了改朝换代,国家基本没有什么发展。一千年前华夏大地是什么样,一千年后的华夏还是什么样,除了换了一个皇族,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看看安国军,诸学并举,讲究实用之学,拒绝空谈。不但领地里的百姓生活富裕,更是达到了我们儒家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幼有所教、老有所养,无饥馑之忧、无夺命之患。家家户户都有钢制的农具和生活用具,衣裳可四时更新。这样的生活只靠读圣贤书就能创造吗?肯定不能。只要你们去看过安国军绵延数十里的钢铁厂和纺织厂,就会明白,你们眼中的奇淫技巧可以创造多大的财富,改变多少人的生活。”        “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在前,科举还要固步自封在四书五经、圣人之学上吗?”        “我们需要懂算数、机关、器械、水利、天、地理等各方面的人才,而且是急缺。不从这些方面选拔人才,难道还要继续选多得已经不能再多的诗书人?”        “安国公的理想是创造一个远超以往的新时代,不光要恢复华夏故土,甚至西域、东瀛、南洋都要纳入华夏范围。朝鲜和苏禄不过是我华夏走出去的第一步,还有更加广阔的土地等着我们去征服。你们确定要实现这样伟大的目标,科举选出来的羸弱书生们能够胜任吗?”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如果不想被这个时代所抛弃,我们都必须与时俱进。安国公目光长远、志向宏伟,如果不能跟上他的脚步,那么下场只能是被淘汰。时不待我,安国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与你们争辩的。送你们一句安国公的忠告,不换思想就换人,这个世界不是少了谁就是末日的。”        陈新甲一通长篇大论,让钱谦益等人有些反应不过来了。        但是陈新甲话里的意思已经清楚无误的表达出来了,科举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任何阻碍改革的人都会被鲁若麟无情的淘汰掉。        “天下读书人无数,这是要断他们的前程啊。”张慎言痛心疾首的说道。        “张阁老此言差矣。科举再怎么改革,能够参加科举的也只能是读书人,那些不识字的人安国公也不会让他们参加科举。安国公所改革者,无非是四书五经不再是唯一的科举学问,在其他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同样可以被录取做官。”陈新甲解释道。        “朝廷官位原本就有限,现在还要让给那些旁门之学,十年寒窗一朝尽废啊。”高宏图摇头叹息道。        “高阁老放心,安国公早有妥善安排。”陈新甲笑着说道。        “如何安排?”高宏图好奇的问道。        “化吏为官。”陈新甲吐出了四个字。        “化吏为官?”众人疑惑道。        “想必各位都知道,安国军中官员并未分为吏和官,只要有才干、有功劳,哪怕是一个最低级的官员也可以做到最高的官位,没有身份等级上的限制。安国公准备在朝廷也推行此法,打破吏和官的界限,可以自由升迁。那么这天下的读书人就不必非要考上举人和进士才能做官,完全可以从县乡做起,能力强的话同样可以做到国之宰辅。”        “这样的话,读书人中的秀才甚至童生等完全可以出来为国效力,从实践中一点点的积累施政经验,未来的成就未必就比那些进士们差了。”        陈新甲耐心解释道。        “即使化吏为官,天下官位毕竟有限,如何能安置数量庞大的读书人?”钱谦益依然不太满意。        “那就增加官位。”陈新甲明显准备充分,一点也没有被难住。        “增加官位?陈阁老说得轻巧,增加官位就会增加朝廷所付俸禄,非明智之举。”马士英还以为有什么好办法,出言反驳道。        “自古皇权不下乡,所以朝廷的官员确实不多,需要提供的俸禄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但是如果将官员配置到乡或者村呢?那样是不是就可以安置大量的官员。这样做虽然增加了朝廷的支出,但是却避免了地方豪强把持乡里、为非作歹,使得朝廷的政令可以直达百姓,而不用被地方豪强曲意执行。”        “多花的那点钱与朝廷政权稳固相比完全不值一提。而且有了数量更加庞大的官员,出现精英人才的概率也会大很多,那些数量庞大的读书人也有了一个养家糊口的机会。”        陈新甲说了这么多,内阁的诸位阁老终于有些动心了。        读书人看似风光,但那只是针对举人和进士而言的。不过举人和进士毕竟是少数,占据读书人绝大多数的是那些秀才和童生,甚至是连童生都不是的人。        这些底层的读书人如果家境不好,绝大多数都会失去继续进学的机会,甚至连谋生的手段都缺乏,成为一个百无一用的穷酸。        如果鲁若麟通过科举改革,让这些底层的读书人有了为朝廷做事的机会,必定会受到绝大部分读书人的拥护。        反正官员的俸禄是朝廷出的,如果内阁反对鲁若麟的做法,必定是两面不讨好,甚至被读书人记恨的。        既然如此,干嘛还要阻止?        读书人心中对儒学的信仰比得过现实利益吗?        一边是看不到尽头的苦读之路,一边是有极大的机会入朝为官,哪怕是一个微末小官,只要是正常人都会选择后者吧。        搞定了内阁,朝中百官同样没有花太多时间就接受了这个现实。        毕竟顽固要求坚持传统科举的还是少数,大部分的官员还是不想给鲁若麟留下不是一条心的印象。        何况这些年研究安国军崛起之路的官员和有志之士不少,也从安国军的崛起过程中看出了一些端倪。鲁若麟之所以能够成功,与其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有很大的关系。        即使是那些被百官们内心深处鄙夷的女官们,在真正接触过了之后,百官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女官确实称得上是精英人才,甚至在能力和操守上超出了绝大部分朝廷官员。        有安国军这样鲜明的例子在前,再说科举是万世良方真的是有些昧良心了。        再说了,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想尸位素餐的,希望国家富强的官员同样不少。既然安国军能够成功,为什么朝廷就不能试一试呢?        在获得朝廷的支持之后,鲁若麟开始在大明统治范围内推行新的科举制度,并改革了官制。        新的科举制度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以四书五经为唯一衡量标准,增加了不少实用技能的考核。而且实用技能在考试中所占的分量非常重,一旦有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往往都能优先录取。        而且选人权力也下放到了各个行省,只要通过各个行省的考核,就可以就地上任,不用再到京城走一遭,大大增强了用人的灵活性,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效率。        安国军新增的地盘太多了,急需官员进行管理,以自身的造血功能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借助朝廷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