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寒门贵子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寒门贵子

第十六章 旁门入府

书籍名:《寒门贵子》    作者:地黄丸

        詹文君今日来见徐佑,其实早暗中下了决心,要和他摊开讲明。这么些年,盘桓在脑海里的影子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随着时间和距离的改变而淡薄消没,反而在无时无刻的思念里愈加的清晰明澈,那丝丝缕缕的情愫,如同禁锢心神的牢笼,让她再没有任何的可能性去容纳别的男子。既然如此,当断则断,若徐佑知她怜她,自可双宿双飞,若徐佑拒人千里,那就从此诀别,再也不见。
        幸好,她抛却尊严换来的,不是徐佑的鄙夷和轻看,而是欢愉到极致的疼惜与交融,两情相悦者,唯心意相通而已!
        “夫人总算回来了,婢子都快要急死了。”
        詹文君的贴身婢女听雪真是急得头发都快谢了,詹文君瞪了瞪她,道:“说什么疯话!当心被别人听了去,我要你好看!”
        “好好好,婢子命苦,费尽心给女郎打掩护,反倒落了不是!”思雪嘟着嘴,道:“方才如夫人来过,我说夫人昨夜熬灯处理事务,丑时方歇,尚未醒来。如夫人在窗外望了望床榻,见被中躺着人,也就没言语,自个走了。”
        如夫人指的是宋神妃,她已经被郭勉立为侧室。虽然郭勉的发妻早亡,宋神妃这侧室可以说一家独大,但詹文君自嫁入郭府就始终掌握着钱财和情报大权,若论实际地位,却在宋神妃之上。
        詹文君在思雪的服侍下换了衣物,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没有沐浴,她没有早上沐浴的习惯,吩咐下去未免引起宋神妃生疑。
        “夫人,也不知为何,如夫人最近经常到咱们院子里,比往日可要频繁多了。”
        詹文君心知肚明,徐佑来京之后,宋神妃怕二人旧情复话,那可就惨喽!”
        徐佑没好气的道:“我还不知道你么?就算有了主母,你不欺负人家就是好的。咱们丑话说在前头,若是闹的后宅不宁,我唯你是问。”
        “啊?又不是我闹的,干吗唯我是问?”
        “那我不管,就你这丫头牙尖嘴利,不好对付,别人犯的错,也都扣在你的头上!”
        “小郎,我不服!”
        “不服憋着,就是这么霸道!”
        两人斗嘴的时候,清明侍立在侧,只好仰首四十五度望着枝头的雀鸟,仿佛那鸟都比眼前的两个幼稚孩童显得稳重。
        杨顺从拱门走到院子里,立于三丈外,双手收拢身前,道:“禀郞主,崔府这几日全无异动,只有今日开了侧门,有人背着行囊离开。我跟着去闲聊了两句,得知他是崔府掌勺的厨下儿,深受崔元修的信任和喜爱。只是昨夜接到家中老母病逝的消息,需要回去守孝三年。除此之外,并无其它进展。”
        冬至略觉失望,道:“这有什么用,没了菜将军,崔元修就能开门收徒不成?”菜将军和厨下儿都是对厨子的称呼,只是一个为尊称,一个为贱号!
        徐佑望着杨顺,微笑道:“你的杖伤好些了么?”
        那日因为抗命,冬至让杨顺受了二十杖,不过事出有因,加上徐佑示意,只是受了小杖,歇息三五日就恢复如初,并无大碍。
        杨顺心中感激,徐佑不问情报,先问他的身子,跟别家郞主大有不同,屈膝跪下,道:“大好了,足可在城里奔走,为郞主略尽绵力!”
        “起来吧,我府内等闲不必下跪!”徐佑从椅子上起身,来回踱了两步,突然道:“你再去问问,崔府还招厨子吗?”
        崔府真的在招厨子,偌大一个府邸自然不会只有那个奔丧的厨子一人,可崔元修性情古怪,这些年吃惯了对方做的膳食,接连换了七个府内的其他厨子,却都被骂的狗血淋头,甚至还赶出去了两个,接着又从别处聘来三个享誉金陵的名厨,仍旧做得不合口味,后来竟没人敢再为他起人儒生的胃口。
        要用敲门砖,自然要挑选最大的那块转头!
        拼盘,是后世大厨们的基本功,徐佑自然也学过,但不是很擅长。可如今道心玄微大法已成,厨刀在手,如有神助,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取来脍、肉脯、肉酱、瓜果、蔬菜等原料,构思图案,一一雕刻,再拼制而成,那假山流水、亭台楼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看得清明和冬至等人叹为观止。
        徐佑身上,似乎永远有秘密,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冒出来让人惊叹不已!
        有了这道改名后的“金陵小样”,打动崔元修,混入崔府绝对不是问题。可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徐佑已经在众人面前亮了相,怎么才能隐匿身份,瞒过崔府的人呢?
        “崔府真正见过我的,也只有第一天那个应门的门童,之后崔府大门紧闭,再无一人出门,见过我真容的不多。何况,这不是还有清明的妙手吗?”
        真皮面具不能动,也用不着那么隆重,清明为徐佑在眉间点了黑痣,气色涂抹的阴沉了些,用铜黛将眉毛画粗,唇角往下拉伸,又往嘴巴里塞了小核桃,做出龅牙的形态,加上神照内外之术,背略弯,肩略坠,气质也随之大变。
        站在身旁,若非冬至是朝夕相处、再亲近不过的人,也几乎认不出徐佑的本相来。万事俱备,徐佑亲自端着食盒,送到了崔府,仅仅过了半盏茶的时间,里面飞奔出一人,道:“你就是来应征的厨下儿易小余?”
        “正是小人!”
        “快跟我来,郞主要见你!”
        跨过侧门的门槛,徐佑低首垂目,跟在身后亦步亦趋,绝不轻易四处张望,倒让那个领路的管事颇有好感。
        “你是哪里人氏?”
        “小人自宁州梁水郡来,父母早逝,孤苦无依。闻听金陵多贵人,善品鉴美食,故想以厨艺谋个安稳。”
        “那你可算来对了,我家郞主品鉴食物的功力不再《尚书》之下。只要你尽心做事,保你衣食无忧!”
        “多谢管事,多谢管事!”
        徐佑唯唯诺诺,缩手缩脚,无论如何不会将那个江东独步的幽夜逸光联系起来。眼见正堂在望,即将面见崔元修,他并不紧张,只是突然想笑。
        像这种乔装假扮来偷师的行为,换作明清之时,一旦败露,估计再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可在这个时代,事后传出,只会被称为雅趣,传为美谈,甚至可以给徐佑和崔元修两人的名声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谓魏晋风流,不外如是!
        (此章灵感出自《世说新语·第四》:服虔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