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葬元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葬元

第147页

书籍名:《葬元》    作者:武猎

        崔秀宁回到社主堂天都快黑了,李洛还在呼呼大睡。
        等到李洛睡醒,一眼就看见崔秀宁伏在不远的书案上写东西。
        李洛过去一看,上面密密麻麻的不是文字又是图表。
        李洛给她揉揉肩膀,问道:“你是不是跑了一下午?”
        崔秀宁享受五品官人的免费服务,头也不回的说道:“你来了就睡觉,我不跑咋办?有些事第一时间就要了解清楚。”
        李洛苦笑,“我知道,但我实在不舒服,只能辛苦夫人了。”
        “哼,谁是你夫人,那是假的。”崔秀宁哼哼。
        怎么还是假的?李洛也懒得计较,问道:“下午有什么发现?”
        崔秀宁先说了生番的事。
        李洛顿时有点后怕,多亏崔秀宁发掘了曾渡,在生番中安插了眼线,提前知道消息。要不然,好几万生番大军下山会是什么后果?
        移民区绝对是血流成河。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会毁于一旦。
        “把生番都杀了吧。”李洛道。“把仇视我们的生番杀光了,就没有生番仇视我们了。”
        崔秀宁叹气,“说实话,我不想死这么多生番,他们也是命。但是……想到他们比恐怖分子还狠,为了移民的安全,也只好把他们处理掉了。”
        李洛笑道:“果然最毒妇人心啊,说的一点没错。”
        崔秀宁摇头,“上次你不在,七八千生番下山,最后都死了。说到杀人,我比你杀的都多了。但是,我的心还是没你狠。”
        “我知道,崔大小姐是杀人肝胆菩萨心肠。”李洛说道,“下次剿灭生番,你不要去了。”
        …………
        第二天,船队在海上遭遇飓风,却在李洛恳求老君之后化险为夷的事,已经传遍整个移民区。无论是新老移民还是保安团的官兵,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一时间,李洛的威望不但变得更高,也被蒙上了一些天命的光环。
        上午,李洛亲自主持议事大会,由于已经有了崔秀宁准备的材料,他早就心里有底。
        海东公司的议事堂,有点类似“朝堂”,这种设计,当然也是李崔两人有意为之。
        李洛在中间靠里的位置,坐北朝南,他的案台比地面高出三尺,旁边侧面坐着崔秀宁。左右各两排坐案,坐着公司副处长以上,保安团队长以上的“文武官员”。
        除了没有“官服”,看上去和朝会没啥区别。

第一百五十六章  海东“朝会”
        海东“朝会”上,移民公司一把手林必举,负责向李洛做总汇报。
        “我海东移民,不算昨日刚到者,共有八千二百余口,皆以安置妥当。加上昨日新到五千口,则有一万三千余口。”
        “……如今,海东共有水田四万余亩,全部种了晚稻,下月大概可打秋粮八万石左右。旱地一万八千亩,种了大豆、芝麻、油菜、蔬果、棉种。桑林五千多……”
        “渔业处组织打鱼八万余斤,畜牧处养猪羊一千余头,但急缺牛。缫丝处有生丝一千余石,织造处已织绸缎三百多匹…”
        “林业处伐木队砍大树一千三百余株,晒制造船大料三百万斤,可造千料大船三艘。海盐场已能出盐,如今只有数十石,仅够移民食用……”
        “综上所述,按我海东二成税率,全年可征赋税折钱三万余贯,鱼盐丝收入…今年最多五千贯。”
        林必举的报告,和李洛资料中的数据差不多,说明他并没有夸大或隐瞒。
        这些生产成果,李洛非常满意,已经超出他的预期。今年的赋税,能负担海东大半军费开支了。
        到了明年,海东公司就会有盈余,自己就要有回报了。
        接下来,李洛专门点了工匠处的名,让工匠处监理、首席大匠师顾铠汇报军械制作。
        这才是李洛最关心的项目。
        顾铠早有准备,他知道李洛最关心铁甲,“启禀社主,如今已造出复合盔甲九十副,重量不超过二十二斤。内外四层,分为丝绸、铁片、皮革、帆布。”
        李洛打断问道:“防护之力,比之山文铁甲如何?”这新甲重量比三文铁甲轻便不少,但不能以牺牲性能为代价。
        顾铠自信的回禀:“好教社主知道,因为新甲是四层,比山文铁甲只强不弱。而且,铁片在内,不显山露水,冬天还能保暖。”
        李洛点头,“很好,顾匠监,散会之后,本官会亲自去工匠处看看新甲。”
        顾铠继续说道:“上次接受社主送来的工匠后,工匠处的进度增加了很多。神臂弓如今已经制作了百余张,床弩二十余张,长枪一千四百余杆,弓两百张……”
        竟然有这么多了么?李洛很是惊喜。可是想想如今工匠处有四百多人吃饭,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军械,李洛最关心的就数医疗卫生了。海东这地方,瘴疠多生,疟疾频发,倘若没有卫生防疫保障,移民肯定会生病。
        历史上(1292)年,忽必烈发第一次发兵湾湾,就是因为疟疾大行,水土不服而撤回大陆。
        海东移民之所以现在安然无恙,主要是因为李洛第一次来时就制定了卫生条例,专门由卫生处负责。
        除了强制喝热水,厕所清洁,垃圾集中,保持干燥,勤洗浴等措施之外,还推行种植防治疟疾的黄花蒿,以及其他中草药。另外,还建立了“海东医院”。
        卫生处长是个老郎中,他出来汇报道:“如今百姓皆已按照社主颁布的条例,移风易俗,摒弃陋习,各村面貌焕然一新,百姓鲜有病患。以属下看,三代之治,不过如此,单凭这项功德,社主……”
        “好了好了。”李洛赶紧制止他,“直接说事。”
        “是。”卫生处长老脸一红,“卫生处辖下海东医院,有坐堂郎中十六人,都已行医多年。医学徒四十五人。按夫人之法,已设置五官堂,骨科堂,肠胃堂,心肺堂,妇婴堂等七个分堂,只是……”
        老郎中露出为难之极的神色。
        李洛皱眉,“只是什么?你但说无妨。”
        卫生处长皱着头皮说道:“好教社主知道,我华夏医道,乃以调和阴阳,化生五行为要。当视人体为一,利害攸关,相济相辅,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岂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倘若真分成七堂分而治疗,乃有目无纲,似有不妥。”
        李洛明白了。原来他认为崔秀宁将医院划为不同科室,分而治疗的法子,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这显然违反了中医辩证主义的哲学。
        中医虽然自古以来也分专长,但并未分科治疗,总的来说仍然将人体所有部位视为统一体。
        卫生处长是台州名医,对于中医的维护当然是不容置疑。但分科治疗,也的确需要提倡。
        李洛想了想,很快有了主意。
        “莫处长,卫生处再设置一个会诊堂,乃诸堂之首,专管病人阴阳辩证之法,提纲挈领,其他医堂,辅佐治疗。如此一来,统分有序,宾主纲目岂非相得益彰?”
        卫生处长一听,“哎呀”一声,心悦诚服的说道:“妙哉!社主此法,循理而变,当真高明!”
        众人暗自心中鄙夷,心道看不出这莫大夫一把年纪,马屁功夫倒是不落下。社主的法子自然高明,这是明摆着的事,需要你特意当众说出来么?
        崔秀宁心想:李洛这是和稀泥的法子。但,还真有可能为中医打破瓶颈。
        李洛又道:“朕…正要告诉你,莫处长,这郎中、大夫都是官职,用作医者未免不妥。从今天起,所有郎中一律只称为医师。”
        “按照医术和资历,分为甲、乙、丙、丁四等。院长必须甲等医师出任,堂长必须乙等以上医师出任,主治必须丙等以上,丁等为刚出师的新医师。”
        “成立医学堂,乙等以上医师,必须出任学堂教授。务必要将华夏医学推陈出新,发扬光大,没有优秀学子怎么成?卫生处还要负责招收识字的学医苗子,进入医学堂学医。”
        莫处长一一领命,其他处长都想,想不到这一个管医生的卫生处,竟然有这么多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