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葬元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葬元

第166页

书籍名:《葬元》    作者:武猎

        “你认为的罪犯?”李洛明白了。
        崔秀宁神色淡漠的解释:“很多人都曾经杀人放火,抢劫强歼。那是很多恶贯满盈的杀人犯聚集在一起,给我的感觉。”
        李洛点头,“我懂,就是一群吃过人肉的狼,看到人的感觉。大都城里吃过人的狼,太多了。哪怕一个不起眼的鞑子老头,可能当年也屠杀过几十个上百个汉人百姓,强歼过很多汉人女子。”
        崔秀宁道:“对,所以大都虽然很繁华,但我真的很讨厌。我今天看见的一些汉人,明显是被掳来的,他们被强迫为奴。”
        李洛道:“大都城有六种人。皇室,贵族,官吏,僧道,军队,奴隶。唯独没有平民。”
        崔秀宁很不屑,“一个连平民百姓都没有的都城,再大再繁华,也不应该存在。但我不明白,难道普通的蒙古人,都不算平民百姓吗?”
        李洛解释:“如今是元初,蒙古人多金贵你知道吗?我告诉你,如今所有蒙古人最多百万口,却统治一亿多汉人,五百万高丽人,三百万藏人,五百万南方少数民族,三千万中亚西亚人…这点蒙古人,直接或间接统治两亿人。”
        崔秀宁叹气,“所以,几乎每个蒙古男人,只要有正常民事能力,就都有职务在身。”
        李洛笑道:“没错。起码元初就是这样的。他们人口太稀少,所以混的最差的,也是最高级的战兵和保长。”
        崔秀宁换了个话题:“你今天进宫,见到忽必烈这个坏大叔了?”
        “没有。”李洛笑了,“坏大叔哪里这么容易见?就算在贺寿大殿上,我也只能远见,不能近观也。至于你,连远观都没机会。”
        崔秀宁冷笑:“那你要努力啊,哪天你把他捉到,我不就能好好看看了?”
        李洛站起来,“行。我尽量努力。”
        崔秀宁问:“你要去哪?”
        李洛往门外走去,“我晚上出去逛逛街。你不要出去,乖乖呆在这。”
        “你带都烈和乌图一起去!”
        “夫人,我省的,放心!”
        …………
        元大都有五十多个坊,高丽使团所下榻的东驿馆,就在寅宾坊附近。
        元大都没有严格的宵禁制度,晚上三声钟响前(三更),都可以自由来往。原因很简单,因为居民大多是蒙古人,当然不会让自己不方便。
        街上的坊市,挂起了一串串的灯笼,虽然到了晚上,车马行人还是很多。
        李洛刚出驿馆,就看见一个道人借着驿馆大门口的灯笼,在看书。
        这道人羽衣道袍,逍遥葛巾,双脸芒鞋,年约三十余岁,眉目清逸,应该有几分道家高人的气息才对。
        然后,并不。
        因为,他坐在台阶上一边看书,一边抠脚。
        妥妥一枚抠脚大叔的风骚感,简直……不要太撩人。
        这道士看见李洛一身高丽官服的出来,抬抬眼皮,露出一个敷衍的笑容,懒洋洋的作个揖,就继续看书…抠脚。
        我尼玛……这道长有意思啊。
        这可是驿馆门口,你这样操作……合适么?
        李洛语带嘲讽笑道:“这位道长,不知在此有何贵干?”
        看到李洛正式发问,那道士才发出一声似有似无的叹息,有点无奈的站起来,行礼道:“无量天尊,贫道张三丰,见过檀越官人。”
        张三丰…?
        李洛忍不住有点愕然。怎么,刚回中原第一天,这就遇见名人了?

第176章  怪哉啊怪哉…
        “在下李洛,见过张道长。”李洛稍一惊讶,随即还礼。
        民间有言:李氏天子,张家道主。
        这话是说,李氏出君王,张家出道士。东亚,李氏共有十一个政权,出了近百个君主。而张家,却出了上百个大道士。
        还有个玄秘吊诡的说法,据说是“张冠李戴”的本源意义。说本来应该是张氏多君主,李氏多道士。老子李耳不就是道祖么?
        汉末,张角起事,当时的确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按照天机,张氏应该建立王朝,成为君主最多的姓氏。
        可是,因为张道陵得到李耳的道统传承,可能两人有什么交易吧,反正原本属于张氏的皇冠,戴在李氏头上。原本属于李氏的道统,成了张氏的。这就是“张冠李戴”的真正意思。
        李洛突然就想到这些,不禁有点想笑。因为这说法…实在太狗血。
        自称张三丰的道士,看到李洛脸上露出古怪的笑容,不禁有点莫名其妙。
        李洛收回思绪,这才认真打量这个张三丰。史料记载,张三丰是宋元之际的辽东汉人,俗名张君宝,张天师后裔,乃是武当祖师。
        张三丰光大道教炼丹制药、心身双修的传统,是元明之后第一道主。传说张三丰善于望气,预言很准。
        此人十几岁就考武双料状元,当了县令,后来弃官,又出家为道。属于那种少年神童开外挂的奇才,经历很有传奇色彩。
        毫无疑问,这未来的张真人既不是什么武学宗师,更不是什么陆地神仙。但他一定是个天分极高的人。
        李洛突然想,自己十几岁就混黑涩会,成为跨国文物大盗,二十岁就身家过亿。这经历和张三丰有得一拼啊。
        “不知张道长可认识张君宝?”李洛还是要试探一下,免得搞错人了。
        那道士目中的惊异之色一闪即逝,目光澄净湛然的看着李洛,“张君宝正是贫道俗名字号,不知东国贵人缘何知晓?”
        他并不是什么天下闻名的大人物,只不过是一个山野散道而已。这个东国使臣,怎么会知道自己呢?
        李洛心中了然,张三丰实锤了。
        “张道长应是辽东人。在下在中原长大,曾到博陵,听闻博陵知县的事迹。几年前再到博陵,又听闻张县令早就挂冠而去,出家为道,道号三丰。”李洛编了个理由。
        张三丰笑道:“无量天尊!原来檀越还是博陵故人。不错,贫道确曾为博陵县令。”
        李洛再次试探:“道长未及弱冠就主政一县,颇有政绩。可年纪轻轻就弃官出家,以致沧海遗珠,朝野余贤,此举岂非有伤圣天子之明?”
        “圣天子……呵呵,贫道不胜案牍劳形。本是闲云野鹤身,奈何落入宦海中。贫道原非做官人,愿听松风看白云。”张三丰淡然说道,眸子莹莹生辉。
        李洛眼睛一扫,发现张三丰手中的书,竟然是…《连山》!
        虽然封面的字是极其古老的大篆,但李洛还是一眼认了出来。
        李洛的心不争气的猛的跳了一下。当初,一个华人富豪,开价三千万美元,让他把《连山》搞到手。
        李洛偷偷成立了这个“项目”,花了很大力气,终于发掘到一点《连山》的线索。线索在韩国,和商朝时的萁子有关。因为,箕子本就是占卜宗师,又是商朝宗室,他极可能有《连山》。
        周武王封商朝贵族,箕子被封在朝鲜。那么,很可能朝鲜半岛也有《连山》。所以,李洛就来到了韩国,想顺着线索找下去……谁知遇到崔秀宁,就来到元朝,终究没能找到《连山》。
        说起来,他算是因为《连山》,才来到元朝。这事,越想越觉得吊诡。
        《连山》不但是三易之首,也是华夏三大秘宝之一。是排在《诸世纪》之上的世界第一奇书。《连山》这名字,知道的人不多。可提到《奇门遁甲》,就大名鼎鼎了。
        没错,《连山》是《奇门遁甲》的源头。
        《连山》在秦朝失传,据说被始皇帝销毁,因为此书隐藏的天机太多,祖龙忌惮它有碍后世人主。
        李洛这种文物雅盗,用的是“辟邪剑法”,比起学院里的专家学者,路子要野的多。所以,他们知道很多专家学者不知道的野史。
        比如有个野史说,《连山》本来秘藏在商都朝歌。有一次被来朝歌觐见的姬昌看到,姬昌天分极高,竟然记下了《连山》部分内容。
        姬昌回到封地西岐后,日思夜想,反复研究推演在朝歌记下的部分《连山》,竟然被他搞出来一部《周易》。